社會網絡關系與農村普惠金融研究
時間:2022-06-22 10:07:16
導語:社會網絡關系與農村普惠金融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金融行業高速發展,但是城鄉差距的問題依舊存在且短期內難以解決,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發展相對滯后依然是摯肘我國經濟總體發展的主要因素。受制于我國農村的傳統思想和傳統發展模式,金融活動在農村多數不正規,同時也因為廣大農民對金融制度和規則的不熟悉,缺少相應的金融抵押及相關的社會網絡關系,由此導致農村普惠金融的發展進程嚴重落后。近年來,隨著我國農村地區開展一系列的經濟轉型政策指導,農村地區的金融活動逐漸正規。究其原因,與農村地區的社會網絡關系對農戶以及村鎮區域的影響密不可分。文章以社會網絡關系為出發點,指出其在農村的發展現狀和模式,旨在討論我國農村普惠金融受社會網絡關系影響而逐步發展的過程,從中總結歸納社會網絡關系與金融結合下的農村普惠政策的實施機制和效果。
關鍵詞:社會網絡關系;農村普惠金融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三農”問題每年作為中央一號文件受到政府和社會的廣泛重視,妥善解決好“三農”問題意義重大,既有利于提升農村農民的生活水平和收入,又能夠在戰略上補齊城鄉發展短板,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因此,學界和業界對農村金融體系的研究,多集中在其普惠金融的發展方面。普惠金融對農村的意義重大,對于解決農民問題有著較強的有效性,如優化農村農民的收入結構、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以及提升其生活質量等。對于國內經濟發展而言,只有實現農村地區的全面脫貧,實現城鄉差距縮小的政策目標,才能真正將農村經濟和金融發展起來。當前我國農村的現實問題是,農村金融脫貧開展總體緩慢,金融的溢出效應和傳導效應難以深入到農村。結合農村普惠發展現狀,政府作為農村普惠金融的制定和實施者,近年來頒布相關政策從立法和政策層面對農村普惠金融工作和進程做了總體規劃。國務院在2014年頒布的《關于金融服務“三農”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應實現“三農”和金融的融合式發展,加強對農村普惠金融的認知和服務水平;在2018年的《中國普惠金融發展情況報告》中,農村普惠金融引起金融學者們的廣泛重視,這對我國農村地區發展農村金融,彌補農村普惠金融的空白,推進金融扶貧戰略有著重大意義。我國是一個注重“關系”的社會,這種人際關系屬于社會資本的范疇但卻無法涵蓋社會資本。一般而言,我國農村地區由于長期受到傳統思想觀念影響,因此廣大農村農民對“關系”的認知處在和個人身份和資本相聯系的地位,即擁有“關系”就擁有資源的觀念。實際上,科學意義上的社會網絡關系是一種在特定生產生活過程中長期形成的人際關系。在金融領域,社會網絡關系從屬于社會資本,因農村地區金融活動需要建立良好的社會關系,因此,其在社會資本中占據絕對重要地位。本文結合社會網絡關系的理論發展以及在金融活動尤其是農村普惠金融中的作用,深入探討社會網絡關系對農村普惠金融推進的影響程度,并指出其在推進過程中存在的不足之處,進一步提供優化社會網絡關系在農村普惠金融過程中的措施。
一、相關理論概述
(一)社會網絡關系
社會網絡關系是指基于在社會成員內部之間由于生產或生活而產生的一種較為穩定的網絡關系,這種關系強調對網絡構成的作用,即成員與成員之間通過特有的聯系形成各類相關關系,從而構成一個網絡體系,這種網絡系統能夠衡量成員間關系的效用和緊密程度。一般來說,將成員視為網絡關系中的節點,節點之間的聯系稱為網絡關系,應用到社會研究領域,即為社會網絡。社會網絡關系的優點在于在相互沒有聯系的節點之間建立一種穩定的聯系,通過特有的關系,如工作、血緣、交往及特定事件等,最終形成網絡溢出效應的一種社會關系組織。本文所研究的是社會網絡關系中對農村金融產生的影響,農村關系受制于傳統思想和經濟發展,具有不同于社會網絡關系的特征,根據實際農村社會關系現狀,本文將農民的社會網絡理解為農民在日常生產生活中結交的相關個體或組織并關注其接觸的頻繁程度,即當某一個體農民遭受經濟尤其是金融風險時,他所在的社會網絡關系中的其他成員能否對他實施援助,或者這種風險援助或分擔能夠達到何種程度。
(二)農村普惠金融
本文將農村普惠金融分為以下三個發展階段:一是金融發展理論。金融發展理論認為經濟發展需要借助金融發展帶動,且金融和經濟發展順序較為靈活。而農村普惠金融的發展,有助于帶動農村經濟和金融的發展,盤活農村金融市場,同時也能夠對農村市場中的中小企業和個人貸款等進行有利疏導,挖掘農村普惠金融的發展深度和發展質量,從而有效地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二是金融排斥理論。金融排斥是指金融服務的主動排除性,金融排斥將金融活動中沒有足夠支付能力的個體或者組織的弱勢群體排除在金融活動之外,因此,金融發展對象多為富人。為了消除城鄉貧富差距,消除金融排斥性對弱勢群體的歧視,農村金融的發展演變為農村普惠金融的發展,旨在增強農村金融的接納性,將我國廣大農村市場納入金融服務的范圍內,從而消除金融市場存在的金融排斥性,幫助農民在金融活動中脫離弱勢群體的范疇,享受平等的金融服務,從而增強農民參與市場的活力,激發農民的創業熱情,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增加農民的收入。三是包容性增長理論。包容性增長區別于金融排斥性,其主要原則與金融排斥相反,主要針對保持經濟增長的同時,同時注重社會均衡發展,控制貧富差距,關注弱勢群體,從而建立新的區域經濟發展格局。綜上,農村普惠金融即為包容性金融的具體體現,即強調社會群體平等享受金融服務從而縮小金融普及差距,最終縮小群體差距。
二、社會網絡下的農村普惠金融現狀
(一)農村普惠金融分布數量現狀
根據已有數據,當前我國農村地區的金融機構總體數量處在增長的過程,無論是從機構網點數量還是從業人員數量來看,我國農村金融服務的趨勢較以前年度均有較大提升。因此,可以預見,當前農村人口對金融服務的可得性進一步加大,也提高了農民參與金融市場活動的邊際效應。這與政府引導下的新農村建設中對金融機構建設布局分不開,農村地區的金融機構基本實現村鎮全覆蓋,隨之配套的農村金融基礎設施不也滿足了農民對金融服務的基本需求。進一步地,得益于基礎金融服務覆蓋面持續擴大,農村普惠金融服務的可得性也在持續增強。
(二)社會網絡關系的引導現狀
農民的存貸款行為是農村金融活動中最為普遍的金融服務,這是由于我國農村地區的收入且房屋土地等產權不明導致農民對存貸款活動尤其重視。因此,農村普惠金融的研究關注的重點便放在了農民存貸款活動上。當前,信息在日常生產生活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進行交易活動時,擁有信息較多的一方,往往得到的利益會更多,這就是所謂信息優勢,進而演變成信息不對稱。在社會網絡范圍內,這種買賣雙方的信息不對稱性能夠最大程度的被降低。原理在于,當一個相對穩定的社會網絡關系形成后,金融服務中的買方和賣方也即農民和金融機構,其來往更為密切,聯系更為緊密,信息交換頻繁,對于正規信貸而言,農戶對金融服務信息水平更加了解,從而減少了信息不對稱和監督成本。但現實問題是,當前正規金融機構一般對客戶尤其是農村客戶的申請和審核流程嚴格規定,因為其不具備承擔風險的抵押物。受制于制度規章和對金融信息難以充分理解,農民往往在金融服務中處于弱勢地位。即便引入社會網絡關系對降低審核流程的繁瑣性也有限。
三、優化社會網絡關系下的農村普惠金融措施機制
(一)構建全面的農村普惠金融發展體系
根據研究,我國農村地區的金融機構和從業人員數量發展雖然處在上升階段,但總體質量與農村金融發展不匹配。結合農村普惠金融發展現狀,當前的農村地區金融機構、農業保險、涉農貸款等業務的開展均應同步推進,積極推動對農村地區金融工作的建設,致力于縮小城鄉差距,包括金融法律服務體系在內的金融服務體系、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和金融工具體系等的構建也需結合農村地區實際發展狀況。以此來提高農村地區普惠金融的服務和產品的可獲得性、使用質量等,增加農民收入,形成金融活動的支撐體系,從而推動農村經濟的持續高效發展,實現農民增收的目的。
(二)優化普惠金融的社會網絡關系
社會網絡關系在農村金融活動中起到重要影響,這取決于我國農村傳統的“關系”思維。科學驗證的社會網絡關系,結合農村地區的意識形態,有效推進社會網絡的形成。對農民進行金融活動有極大助益。本文認為,對于社會網絡關系意識較強的農民,往往能夠合理安排自身的金融借貸活動,這有助于其進一步利用金融服務開展商業活動促進自身乃至所在村鎮的金融活動的開展。因此,在對自身所處社會網絡關系節點位置深刻了解后,即應充分發揮自己所處社會為網絡在日常信貸中的作用,從而滿足自己對金融服務的需求,重視擴大自己的社會網絡,從而推進農村金融體系的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王莉.普惠金融理念下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的法律規制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20.
[2]謝昕.農村金融市場競爭的普惠效應[D].昆明:云南財經大學,2020.
[3]中國人民銀行昆明中心支行支付結算處,金融消費權益保護處課題組,洪丕莉,李耀玉,劉敏,申蕊.移動支付支持農村普惠發展實現路徑及社會經濟效益分析[J].時代金融,2019(28):89-92.
[4]顧思航.普惠金融視角下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農村金融減貧效應分析[D].昆明:云南財經大學,2019.
[5]陳晶.基于社會網絡視角的農戶正規信貸行為研究[D].天津:天津財經大學,2019.
[6]吳君嫻.中國農村普惠金融減貧效應研究[D].合肥:安徽工業大學,2019.
[7]劉思樂.鄉村振興戰略下Z市金融機構普惠型金融服務路徑研究[D].廣州:廣東財經大學,2019.
[8]張忠宇.我國農村普惠金融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16,37(01):80-85.
作者:劉艷
- 上一篇:高職院校工程測量教學問題及對策
- 下一篇:農村經濟管理對農村經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