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金融危機論文
時間:2022-04-02 03:57:00
導語:應對金融危機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金融危機的思考論文引言:二十世紀以來,地區性及世界性金融危機頻繁爆發,尤其是1997年爆發的東南亞金融危機,更是對相關國家和地區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損失。在研究這次危機的相關歷史數據時,我們發現,國際資本流在危機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文通過基本分析,試圖探詢國際資本流在金融系統中到底扮演什么角色;在金融自由化的當今中國,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國際資本的潛在風險甚至危機。
一、東南亞金融危機中的國際資本流因素
東南亞金融危機于1997年7月首先爆發于泰國、后迅速擴散到整個東南亞并波及世界,使整個金融系統乃至社會經濟受到嚴重創傷。1997年7月至1998年1月僅半年時間,東南亞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貨幣貶值幅度最低超過30%,最高的印尼盾貶值達70%以上。同期,這些國家和地區的股市跌幅平均達30%~60%。據估算,在這次金融危機中,僅匯市、股市下跌給東南亞同家和地區造成的經濟損失就達1000億美元以上。
關于金融危機的原因,很多學者做出過不同解釋,然而對金融危機中國際資本尤其是國際私人資本的作用的重視可以說是從東南亞金融危機后開始的。20世紀70年代以來,全球興起金融自由化改革浪潮,這很大程度上為國際資本的自由流動創造了相對較寬松的條件。在20世紀90年代以來爆發的幾次大的金融危機(1992—1993年的歐洲金融危機、1994—1995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機、1997—1998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2001年開始的阿根廷金融危機等)中,都出現了國際資本沖擊的跡象,而在東南亞金融危機中表現得尤其突出。
當時,東南亞國家利率在各國中央銀行引導下水漲船高,不斷攀升,此舉雖可減緩通貨膨脹上升的速度,但也因此吸引大批國際投機資本涌入套利,為索羅斯等人出兵創造了機會?;ㄆ煦y行曼谷分行一位高級主管指出,泰國銀行業者每天經手的海外套利熱錢金額高達20至30億美元。此外,由于有利可圖,銀行業者本身也大肆從海外借入利率比泰銖、林吉特等貨幣低上3-5個百分點的美元、日元和馬克,然后出售這些貨幣,賺取利差。據統計,泰國各商業銀行的海外借款總額已逾1萬億美元,其中95%屬于不到一年的短期借貸。1997年2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布爾曼發出警告,在墨西哥金融危機發生僅兩年之后,大量的熱錢正在以創紀錄的步伐注入亞洲等新興市場,“不理性的熱烈情緒”正在這些市場廣泛出現,這種現象可能會導致金融市場大幅震蕩。
金融危機的思考論文表一危機前流向亞洲五國的私人資本凈額(億美元$)
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
亞洲五國私人資本凈流入249290303326351629729
其中:FDI凈流入627286867495120
證券投資凈流入133363179106144203
其他17418515461171390406
五國GDP總和4764540861306690733083569854
私人資本凈流入占GDP比重(%)5.235.364.944.874.797.537.40
資料來源:根據國家統計局國際數據整理
金融危機的思考論文表二危機前流向五國各種資本的比重(%)
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
FDI占總私人資本比重(%)24.9024.8328.3826.3821.0815.1016.46
證券投資占總私人資本比重(%)5.2211.3820.8054.9130.2022.8927.85
其他投資占總私人資本比重(%)69.8863.8050.8218.7148.7262.0055.69
金融危機的思考論文資料來源:根據國家統計局國際數據整理
表一顯示,在危機爆發前涌入五國的私人資本逐年增加,而且成加劇式增加:1990至1996年間私人資本流入增加了近三倍(從249億美元到729億美元),尤其是危機爆發前三年突然增多,其占當時GDP比重相應突然增大。表二數據說明,這一時期流入東南亞各國的大部份私人資本是流動性很強的證券資本及短期債權,以1993年為分界,證券投資比重突然劇增,而從94、95年,證券投資的增長勢頭被以短期債權為主的其他投資所掩蓋。再看FDI,增長絕對數始終平平,但從94年開始,它占總私人資本流入的比例卻呈逐漸減小趨勢,與證券投資和其他投資的比重差距均成“剪刀型”加大,這是一種危險信號,1997年的金融危機與其不無關系。早在1995年,新加坡克羅斯比證券公司曾對亞洲七個國家經濟狀況作了一份研究報告,指出東南亞國家大量國際私人資本涌入,整個經濟運行狀況突出表現為投機行為高漲,泰國政府一廂情愿地對外國資本敞開金融市場大門,外國銀行帶來大量低息美元貸款,泰國金融業就此大嘗了甜頭,開始對諸如房地產等基礎產業產生濃厚興趣,結果許多銀行一窩蜂地把近30%的貸款投向了房地產業,供求嚴重失衡。隨之而來的房地產市場低迷不振使得銀行呆帳、壞帳激增,資產質量嚴重惡化,東南亞金融危機的爆發在很大程度上表現出國際資本沖擊的結果。
二、國際資本流與金融系統穩定性的基本分析
Hellman,Murdock和Stiglitz(1994)在探討了金融自由化進程中金融體系脆弱性的內在原因后指出,金融自由化引發銀行部門脆弱化的重要通道是利率上限取消以及降低外資進入壁壘所引起的銀行特許權價值,導致銀行部門的風險管理行為扭曲,從而帶來金融體系的內在不穩定。Kaminsky和Reinhart(1996)認為在多數情況下,金融自由化伴隨著對資本管制的解除,當本國銀行從國際資金市場上借入外幣資金,并將它貸給本國借款者時,就承擔了外匯風險。Calvo(1998)提出的屬于第三代危機模型的外資誘導型危機模型中認為大規模的外資流入將會促成該國經濟過熱,實際匯率升值,經常項目惡化,資產泡沫化等,加劇金融體系的脆弱性。根據以上觀點:國際資本的非控制性流動特別是過度的流入會對一國內的金融主體系產生非系統性風險,在短期或長期對金融體系的安全產生沖擊,嚴重時甚至引發危機或者加劇危機。那么這種國際資本是怎樣進行運作并對金融體系產生沖擊的呢?
20世紀70年代全球開始金融自由化后,國際資本活動范圍迅速擴大,方式日益增多。在目前的國際資本流動中,國際資本主要是進行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直接投資一般是在國外開辦工商企業,直接與生產過程或交換過程相聯系,本文稱之為生產性投資;而間接投資主要是投資國際證券以及國際中長期信貸、經濟開發援助,證券投資和銀行信貸以及相關金融衍生工具,這種投資不是以固定的持有相關證券盈利為目的,更多的是為了投機賺取證券差價,哪里有投機可能,有差價空間,這種資本就會流向哪里,本文稱這種投資為投機性投資。一般來講,國際資本的活動主要通過對銀行體系及外匯市場、證券市場的影響表現出來。
(一)國際資本流對銀行體系及外匯市場的影響:
從宏觀講,流入國內的國際資本會轉化為本國貨幣,擴大貨幣基礎,產生巨大的貨幣乘數效應,與國內存款一道參與存款貨幣的創造,擴大了一國的貨幣供給,導致市場上貨幣流通量增多,很大程度上削減了一國貨幣當局貨幣政策有效性,導致政策時滯。此外,據估計,很多國際資本通過非法的地下途徑流入一國,這樣就加大了一國金融監管的難度和成本,于是很多情況下當局采取不聞不問,這些巨大的潛伏國際資本就像一顆定時炸彈。
從微觀銀行角度講,在沒有外資流入時,國內儲蓄為S;銀行等金融機構在央行的存款準備金記為RD,于是本國銀行可貸款額為S-RD。假設本國銀行在當期能收回比例為η的銀行貸款,并且獲得λ的貸款利息,此時銀行貸款余額減少(S-RD)×η,此時銀行的理論投貸及償還能力為L=RD+(S-RD)×η×(1+λ);設居民提款額為R=A+f×ε(A為一個常數,表示居民當期平均固定提款額經驗數據;f為居民提款影響系數;ε表示普通居民對本幣的貶值預期及突發提款總額),預期貶值及突發提款總額越大,居民在當期提款越多,當R>L時,銀行出現流動性危機甚至導致銀行破產停業。
在國際金融市場開放條件下,國外凈資本流入記為F;國內儲蓄為S;銀行等金融機構在央行的存款準備金記為RD,則本國銀行存款余額為S+s×m×F(s為直接標價匯率,m為貨幣乘數),進而本國銀行貸款能力為S+s×m×F-RD;同樣假設本國銀行在當期能收回比例為η的銀行貸款,并且獲得λ的貸款利息,此時銀行貸款余額減少(S+s×m×F-RD)×η,此時銀行的投貸及償還能力總額為L=RD+(S+s×m×F-RD)×η×(1+λ),同樣設居民提款額為R=A+f×ε(f、ε同前),在R沒有變化的情況下,L比金融未開放前增加(s×m×F)×η×(1+λ),即增加了銀行當期流動性,此時國際資本是否對銀行穩定產生沖擊取決于L與R的對比。
從國際資本投資角度講,國際資本流入國內以后,市場上流通貨幣總額為生產性投資、投機性投資、現金的總和。生產性投資和投機性投資的資金以及存款準備金始終在銀行系統內,通過銀行系統中居民、企業和政府在銀行間的帳戶間轉換,并不影響銀行相關帳戶總額。直接投資跟利潤率緊密相關,因此生產利潤為生產性投資×(i+i*)(i為國內投資的預期投資效率,i*為國外投資的預期投資效率)。如果國內經濟發展良好,經濟秩序穩定,生產性投資效益高,本國銀行會將貸款更多發放給生產性部門,外資在利潤驅動下,也會加大生產性投資,一方面,生產企業效益好,還款能力強,η的取值增大,在浮動利率制度下,生產企業資金需求增強時貸款利率λ提高,銀行償付及投貸能力L增大;另一方面,居民存款可以獲得穩定較高的收益,從銀行欲提固定現款A減少,此時國內貨幣價值穩定,ε會減小,使得居民當期提款R減少,本國銀行、居民和外商都能從生產性投資中獲得巨大利益,國內銀行的效益和穩定性進一步增強。當國內生產效益較差,生產性投資收益不好,人們會從銀行提款用于消費,或轉化為外匯或黃金或地產等等,一時居民提款額R會迅速上升,此時,生產企業經營困難,η取值減小,如果銀行信用管理不善,在前期將款項貸給效益不好企業,將會產生大量壞帳,這導致η的進一步減小,R將迅速超過L,銀行走向危機。
外來投機性投資進入國內看中的是投機空間,與表面經濟繁榮與否無太大聯系,在繁榮時期若出現較大投機空間它會大量進入,在經濟蕭條時期,若存在投機空間它仍會進入。因此,外來投機性投資可表示為總國際資本×(μ*-μ)(μ*、μ分別為國外和國內金融市場的穩定性系數,它們可以通過一國金融的某些指標反映,它們的取值越大表示越穩定),假設μ*固定,則國內金融越不穩定,μ越小,μ*-μ越大,投機流入越多。當本國經濟中出現不穩定時,投機資本會不惜代價大量涌入,使得國內經濟在短期內虛假繁榮,泡沫經濟迅速膨脹。在賺取投機利潤后,這些資本又會在短期逃離國內市場,使本國銀行及市場在短期內資金嚴重缺乏,貨幣流動不足,銀行及經濟陷入危機。
從本幣價值角度講,根據劍橋方程Md=Ms=k×P×y,即m×s×F+m×(RD+C)=k×s×P*×y(Ms表示本國貨幣供給為,Md為貨幣需求,C表示現金,y為本國名義國內生產總值,P*為物價水平,s、m同前,F為國際資本,k常數)。由此可以看出,在自由浮動匯率制度下,當其他條件不變時,外資流入越多,本幣貶值。國內投資效率越高,國內金融體系統越穩定,投機國際資本比重越小,匯率隨生產性投資比重變動,出現本幣價值的一種可預見趨勢。當國內經濟出現漏洞時,不穩定的投機資本趁虛而入,隨后突然離去,使得匯率s劇烈波動,外匯市場壓力增大,穩定性越弱。具體來講,當投機資本大量進入本國后,匯率s上升,本國貨幣面臨貶值。為了保值,政府采取緊縮性貨幣政策,如通過公開市場業務如買賣國債等,使得市場中貨幣供給減少;當其撤離時,帶走比投機資本進入時更多的外匯,匯率s下降,本幣升值。如果政府外匯儲備不足,它只能從市場上購買外匯,從而增加貨幣供給,本國貨幣開始貶值,如果這種狀況持續循環下去,本幣價值將失去信任,將一直貶值,超過人們的心理底線后,形成金融危機,可以稱這種情況為國際資本活動下的本幣價值心理危機。
(二)國際資本流對證券市場的影響:
外資進入國內后,首先帶來基礎貨幣的增加,貨幣供給相應增加,根據凱恩斯貨幣理論Ms=ky-hr,在y沒有發生改變的情況下,Ms增加,必然導致利率r的下降,結果,國內居民紛紛將存款轉化為證券,使得國內證券價格上漲。外資投機性資本隨之為賺取差價而來,當證券價格上漲到一定程度時,賺取巨大差價利潤后逃跑,投機性資本撤出國內市場,帶走比原來更多的外幣。投機性外資占整個凈資本流入比重越大,短時期內帶走的資本越多,造成國內市場貨幣供給銳減,利率上升,證券價格直線下跌,證券市值瞬間縮水,整個過程造成國內證券市場價格的巨大震蕩,居民損失大量財富。而較小比重的投機性外資,它的進入與撤離,不會帶來巨大的證券價格波動,相反,它能活躍國內證券市場,利于國內證券市場的發展,提高國內直接融資效率,用市場的力量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金資源。因此國際資本是否對證券市場產生巨大沖擊要看其本身的比重,市場運作機制。三、東南亞金融危機對中國十年后的啟發
(一)中國存在爆發金融危機的隱憂
上面分析了國際資本流對開放條件下金融系統的影響,其實金融危機的爆發不是偶然,更不是某人可以決定和操縱其爆發的時間的。它往往是諸多原因的總爆炸,國際資本流的迅速進入和退出在現代越來越表現為引火線的作用。曾多次訪問中國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力茨在很多場合表明一個觀點:金融或經濟危機只在小國或發展中國家爆發,國際資本也只能對小國進行沖擊。有個形象的比喻,一陣風吹過,對一只蒼蠅來說,這足以讓其上天入地,可對一只大象來說,可什么也算不上。事實也證明基本如此,可為什么1929~1933在美國爆發了從金融業開始的大危機,1992~1993年發達的歐洲國家爆發危機呢?中國作為一個大國,作為一個新興發展中國家,是否會面臨金融方面的危機呢?本文僅針對國際資本流動角度提出一些擔憂和疑問。
1,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大力引進外資,大量國際資本進入我國,我國實際利用外資一直位居世界前列??梢哉f我國的很大一部分GDP是國外在華投資創造出來的,一旦國際金融環境發生改變,國外在華資本進行投資性區域選擇而撤離,勢必影響中國經濟安全,對金融體系產生沖擊。
2,一段時間以來,國內股市一路飆升,很多股票市值與公司實際情況相去甚遠,這種過熱的股市實際是一種虛假繁榮。近期國外及國內一些權威機構如摩根斯坦利等相繼發表報告表明類似觀點;同時我國近年房地產居高不下,地產泡沫十分突出,很多地方房屋空置率很高。這種房產和股市泡沫是否有國際投機資本從中作祟呢?還有多少國際投機商對我國虎視眈眈呢?
3,我國外匯儲備中,美元獨大,這種單一的外匯儲備結構本身意味著風險,一旦美元體系發生風吹草動,國際投機商對其進行攻擊,我國的外匯市場安全將經受巨大考驗。據有關報道,我國近期的國際收支中有很大一部分帳面外匯儲備不明增加,困惑了當局和經濟學家,值得思考。
4,近年來,我國金融體系自由化較快,金融創新沖動強烈,這其中也孕育著風險。2006年底我國金融市場全面對外開放,大量國外金融機構進駐我國,而很多國內金融機構競爭力較低,影響到我國民族金融安全,而且這也為國際投機資本的活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
5,在我國強勢政府的呵護下,國民的民族金融意識薄弱,極容易被國際資本投機家利用,一旦超出了政府調控能力,“蝴蝶效應”在所難免。
6,2006年底以后我國金融市場開始對外全面開放,國外金融機構的進駐,增大了我國金融市場的競爭,而國內金融體系還比較脆弱,尤其是“以中國人民銀行為領導,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為主體,多種金融機構并存”的這種類似“金字塔三角形”的金融機構體系是否像數學中的三角形一樣具有穩定性呢?
(二)、針對隱憂的政策建議
從宏觀上講,一個國家對國內事務的管理調控能力,對周邊及國際環境的預測水平,危機覺察和應急能力,可以一定程度上緩沖危機。東南亞危機中的事實證明我國的政府是一個強勢政府,其宏觀調控和動員能力有目共睹。危機也許離我們還遙遠,但我們應該防微杜漸,隨時做好應對金融危機的準備。
1,建立一整套完整科學的金融監測評價系統。在全國各地設立監測站點,嚴密監視國際資本流入流出情況以及流入國際資本去向,把握好外資的利用效率和結構。同時,由國家出面,由國家外匯管理局,國家統計局,中國人民銀行,證監會等部門相關人員,組建金融危機專門預測小組,研究金融市場各種指數,評估當前金融運行狀態,以供宏觀調控決策。
2,金融結構的自身完善,加強金融領域的法制建設,規范市場主體的行為,穩定金融市場。
3,培養民族金融意識。在我國強勢政府的領導下,國民習慣國家說什么就怎么做,很少有自己的獨立金融意識。我們的政府應繼續發揮強勢優勢,教育、宣傳、普及金融觀念,增強國民金融憂患意識和獨立抗風險能力,形成完整的金融民族意識。
4,加強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的進一步提升,穩定國內經濟,進一步增強國際國內投資者對人民幣的信心,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減少短時期內資本外流,從根本上破滅國際資本投機者對中國的幻想。
- 上一篇:黨建科普能力建設意見
- 下一篇:干部深入學習科學發展觀聯系點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