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風暴中國受到波及論文
時間:2022-04-10 04:13:00
導語:金融風暴中國受到波及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東南亞金融從7月2日由泰國宣布取消與美元掛鉤的聯系匯率制,改用浮動匯率制開始,至今已有兩個多月了。這場來勢迅猛的金融危機的直接導火索是國際貨幣投機商洞悉了泰國經濟金融形勢的脆弱和內在缺陷,而進行的有預謀的投機的結果。這場金融危機至今還沒有結束。它已使東南亞的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國家的貨幣大幅下跌,動蕩不已。它已使我國的臺灣省、韓國、新加坡、日本和中國香港的金融市場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它的余波還使太平洋西岸的阿根廷的股票市場大幅下跌。
我國金融市場目前尚無受此危機影響的跡象。但是我國的臺灣省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的資本市場和金融市場受到這志場金融危機的沖擊。香港的外匯市場8月11日起就受到國際投機商的狙擊,一些大投機商當時就大手買進港幣期貨,并拋售現貨港幣。8月下旬至9月初香港股票市場激烈震蕩,有市場人士分析,這波股市行情是受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影響。香港財政司司長曾蔭權,甚至行政長官董建華等特區高官連續發表談話,以穩定香港金融貨幣市場。這足以說明金融危機對香港的金融市場已構成的現實的威脅。
對全球金融市場而言,東南亞金融危機不再是空喊狼來了,而是實實在在的狼來了。它使得每一個國家都必須保持高度警惕,以免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我國傳媒已密切關注了這場危機的發生、發展,并介紹了中國及國際上的專家學者對這場金融危機的看法。我國也參與了拯救泰國金融危機的實際行動。這本身就說明,我國的經濟生活和金融市場已與世界聯系在一起。因此對東南亞金融進行深該反思,咀嚼其爆發的原因,會對我國金融體制改革和金融監管,防范金融風險不無良益。
人民幣不會有事
當外資大量涌入,經濟也快速發展的泰馬菲印等國家遭遇慘重的貨幣狙擊以致幣值狂瀉時,許多人都自然地將眼睛盯住了同樣是外資大量涌入、經濟快速發展的中國。人們的疑問是,中國會是國際炒家的下一塊“肥肉”嗎。
泰國的貨幣危機的一個啟示就是,警惕大量資金流入房地產和股票市場形成泡沫經濟,保證資金和儲蓄流入生產性的經濟。一發生泡沫就打壓下去。一般意義上的通貨膨脹必須抑制,股票、房地產價格的膨脹也要抑制。
發展中國家發生貨幣危機都有一個共同的背景,那就是在國際收支表現上,經常項目(包括外貿)出現逆差,而且逆差對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過高。往往超過5%的警戒線。泰馬菲等國家的共同現象都是經常項目逆差過大。而國內儲蓄不足則是造成經常項目逆差的根本原因。儲蓄不足,國家為了維持一定的增長速度,就必須利用外資,而大規模利用外資的結果,經常項目逆差對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就過高。墨西哥當年這一比例是7.8%。泰國最近爆發危機前則是8.2%,都遠遠超過國際公認的5%的警戒線。泰國在這種情況下使國際投資者對泰銖缺乏信心,而投機客則找到了下手的機會。東南亞國家的儲蓄率固然相當高,但問題是這些國家的投資需求更大。相對來講,儲蓄水平仍然嚴重不足。不僅如此,泰國過去十余年里,面對源源流入的外資,為了維持穩定的匯率,更要不斷買進外幣,賣出本幣。結果,貨幣供應嚴重過量。于是,為了抑制通貨膨脹,就提高利率;利率高了,又導致外資流入。惡性循環的結果,銀根過松,給泡沫經濟創造了條件,也給投機客創造了條件。貨幣和美元掛鉤的許多發展中國家幾乎都面對這個窘境。
中國近年則通過“對沖”,例如,收縮銀行貸款,防堵了這種危險。中國近年來外貿一直順差,和其他發展中國家完全不一樣。而且,外資源源進入中國,形成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都順差的“雙順差”。外匯儲備每年增長二三百億美元,形成一個強大的支付能力。阻嚇了國際投機。你拋(人民幣)我就買,誰能來投機。而且,在雙順差的情況下,人民幣面對升值壓力,而中國人民銀行采取措施維持人民幣匯率穩定,人民幣其實也就低估了。和泰銖完全相反。此外,中國引進的外資和泰國引進的外資在結構上也不一樣。泰國開放資本市場,但外資結構非常脆弱,充裕又不受管制的短期外資被大量用來炒房地產,炒股票。一有風吹草動,不僅外商撤退,本國人也搶購外幣,就加速了貨幣體系的崩潰。
中國至今沒有開放資本項目下的自由兌換。據人民銀行行長戴相龍說,中國目前利用外資3200億美元,其中2000億屬于外商投資,1200億屬于國際融資。但前者有64%是直接投資,要撤也不容易;后者更是將近90%的長期貸款。何況,中國外債和國內生產總值比僅僅是15.5%(1996年)。反觀泰國46%、菲律賓54%、印尼47%、馬來西亞39%、墨西哥35%都嚴重得多。
但在這種情況下,是不是國際投機客就一定不會打中國的主意?
中國一直在向開放金融市場的方向走,被狙擊的可能性最終必然存在。幸虧中國近年整頓金融秩序,使經濟“軟著陸”,限制了金融機構炒作房地產和股票。中國在實現資本流動自由化方面也采取了非常謹慎的方針,例如,外商就不能隨意買到人民幣,因此,盡管中國目前是個“債務大國”,外債高達1160多億美元,但是,國際炒家會發覺,他們很難找到辦法狙擊人民幣。
人民幣依然堅挺菲律賓等東南亞各國在這場金融風波中未能幸免于難,主要原因在于它們的經濟模式、匯率制度、出口結構等都和泰國相似,同樣存在經常項目逆差、出口增長滑坡、外匯儲備減少、房地產積壓、銀行風險積聚等問題,因而較易受到外匯投機商的攻擊。在這場金融動蕩中,中國人民幣堅挺依舊。專家分析,泰國貨幣危機不會波及中國。這是因為,中國經濟增長適度,物價持續回落,外匯儲備充足,外匯管理卓有成效,不存在爆發類似危機的制度性因素。自1994年實行匯率并軌以來,中國出口年年大于進口,外匯儲備相當寬裕,今年上半年已達1200多億美元,擁有可靠的、足以讓國外投資者放心的對外支付能力。資本的流入流出,中國向來實行嚴格管理,以套匯套利為目的的短期游資一般不能通過正常途徑進入境內。1996年我國兩次下調銀行利率,外匯市場并沒有因人民幣與外幣利差縮小而出現資金外逃、匯率波動。去年以來,股市跌跌漲漲頗為熱鬧,但外匯市場的交易卻平平靜靜,未見外來游資趨利躁動的跡象。泰國曾對外資流入房地產業大開方便之門,助長了本國的泡沫經濟。在中國,境外投資者涉足房地產業和證券業是受到嚴格限制的。截至今年6月底,中國實際利用外資1900多億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資占80%以上。目前,中國外債余額為1163億美元,數量雖然不少,但是結構上以中長期貸款為主,占80%以上,短期外債僅為10%。這種投資導向和外債結構,減少了大規模國際游資套利投機的可能性。貨幣危機發生在近十年經濟高速增長、享有亞洲第五小龍之稱的泰國,以及同屬新興市場的東南亞地區,引起了人們的深思。借用經濟學家的話說,“亞洲經濟碰上了高墻”。在這里,高墻指的是,一國在生產力達到一定發展程度之后,需要實現另一次生產方式質的提高,即進行經濟結構調整,改革宏觀調控機制,提高經濟管理水平。事實上中國不是也處在跳越“高墻”的前沿嗎?中國在經濟發展中,同樣存在或曾經出現投資膨脹、房地產開發過熱、低水平重復建設、商品房積壓、金融機構貸款回收困難、不良資產上升等問題。近年中國強化資本項目管理,對開放資本市場一直持慎重態度,但是仍無法完全堵住變相、通過非正常渠道流入的短期資金。隨著進出口額的增加,對外貿易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另一方面,中國和世界聯系越緊密,越易受國際市場變化的影響。在中國目前的進出口結構中,對外依賴性最強、對需求變動最為敏感的加工貿易占相當比重,難免國際上一有風吹草動,國內市場就出現連鎖反應。現在,無論是外匯儲備,還是外債規模、實際利用外資金額,中國都居世界前列,專家提醒,在總量增長的同時,更應注意結構優化。近一兩年,人民幣匯率基本保持在1美元兌8.29元人民幣的水平,雖有利于外貿出口,卻加大了中央銀行控制貨幣投放的難度。這些矛盾如何協調,潛在風險如何防范?泰國經濟由興至衰的變遷,不能不令我們警醒。顯然,加快經濟結構調整,促進兩個增長方式的轉變,是中國經濟跨過“高墻”、再上臺階的明智選擇。眼下,泰國正準備利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以及日本等亞太地區銀行的貸款援助,補充外匯儲備,穩定匯率和物價。經濟界人士認為,實行匯率浮動,將為泰國出口回升帶來契機。削減財政預算,改革金融機構,將會擠掉泡沫,健全制度。人們相信,經過這場風波和變革,泰國將會盡快走出困境,進入一個新的經濟成長期。
中國不可能成為“泰國第二”
美國斯坦福大學經濟學家、教授劉遵義認為:
盡管泰國金融動蕩已經累及其他東南亞國家,但中國不可能成為泰國第二。但隨著國家貨幣較大幅度的貶值,中國出口產品的競爭力可能受到較大影響。
泰幣一時之內不可能回升,其地東南亞國家貨幣也不可能回升太多。所以這些國家出口競爭力會增加,對中國出口競爭力形成壓力。中國今年上半年出口增長很多,下半年就不一定,到明年就會慢下來。因為很多中國能做的產品,東南亞一些國家也能做,隨著泰幣20%左右貶道,產品也將大幅降價,中國需對此有所準備。
泰國金融風波與兩年的的墨西哥危機十分相似,其發生具有經濟上的結構性原因(fundamentals)。泰國的儲蓄率低于投資率,近年來經濟增長主要依賴外來資本;此外,在外資結構中又傾向于利用流動性較高的短期貸款和金融投資,直建設資和長期貸款比重較低,加之實行完全自由兌換的貨幣制度,資金可自由流入流出;加之泰銖升值導致進口入超,且進口品中消費品比重過高,最終導致金融風波爆發。
泰國動蕩累及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是由于這些國家在結構上有與泰國相似之處。但劉教授分析說,由于中國儲蓄頗高,利用外資的主要部分是直接投資和長期貸款,而且進口商品也相當注重生產資料部分,所以不大可能類似匯率危機。
當記者問及對于中國外匯制度改革的看法時,劉遵義教授說,他現在還看不出實行資本項目下自由兌換的好處,中國現在匯率有升值壓力,出超也很厲害,加上長期資本繼續流入,貨幣放開合短期內還會有升值壓力,對中國并不很有利。中國從1994年到現在匯率從8.7升到8.3,實際通貨膨脹加起來(accumulate)約有40%,貨幣再升值就更有問題了。但貶值也不有利,會引起一些通貨膨脹,所以還是維持穩定為好。
泰國風波對香港金融也不會有大的影響,這是因為香港以外匯基金為發行機制,每發行7.8港元即有1美元儲備,具有與泰國不同的貨幣制度。但他認為,東南亞貨幣貶值對香港出口產品本來就在中國生產。
東南亞貨幣危機將影響中國出口
《中國日報》商業周刊發表文章說,中國的出口業將受到目前東南亞的貨幣危機的嚴重打擊。文章說,由于中國的進出口貿易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與亞洲四小龍以及新興經濟體進行的,所以東南亞貨幣目前的波動,今后將影響中國的貿易平衡。文章援引中國外匯專家陳全賡的觀點,泰國銖、馬元、菲律賓比索和印尼盾相繼貶值,“將加強這些國家的出口商品對中國產品的競爭力”。由東南亞九國組成的亞細安是中國第五大貿易伙伴。中國的證券和債券市場對外國人不開放,所以外國基金無法進入中國的市場。中國金融當局在使人民幣可兌換問題上的謹慎立場是正確的,現階段加強對資本市場的控制也是正確和必要的。目前東南亞貨幣貶值是由于一些外國基金突然撤出這些國家和一些國際投機者拋售當地的貨幣引起的,中國的情形與它們完全不同,外國資金進入中國,基本上都是直接投資長線工程項目,中國的外債大多數是中期和長期貸款。雖然東南亞的出口受到影響,但中國今年上半年的貿易順差上升到177億美元,出口額達到808億2000萬美元,此外到今年6月底,中國的外匯儲備達到創記錄的1209億美元。
- 上一篇:金融風暴啟示錄論文
- 下一篇:世界金融風暴紀實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