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選擇民間金融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08 04:46:00

導語:中小企業選擇民間金融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小企業選擇民間金融研究論文

【摘要】由于種種原因,中小企業從正規金融市場難以得到所需資金,發展受到很大制約,而大量的民間資金卻不敢去投資或找不到合適的投資出路。本文分析了民間金融在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困境中的優勢和豐厚的民間資本所面臨的狹窄的投資渠道的現狀,結合部分地區的成功經驗,證明了中小企業選擇民間金融的可行性。

【關鍵詞】中小企業;民間金融;可行性

一、民間金融在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困境中的優勢

中小企業不可能完全依靠正規金融渠道獲得資金支持,經驗證據也表明中小企業在正規金融市場上只能獲得有限的資金支持,而民間金融在與正規金融的對中小企業的比較中,卻顯示出顯而易見的優勢。

(一)信息成本優勢

民間金融組織具有很強的地域性,民間金融組織多集中在鄉鎮,其放貸對象一般是本鄉鎮的企業,因而其信息優勢反映在貸款人對借款人還款能力的甄別上。貸款人對借款人的資信、還款能力比較了解,避免或減少了信息不對稱及其伴隨的問題;信息優勢還反映在貸款的監督成本中,由于地域、人緣和血緣等原因,交易雙方可保持相對頻繁的接觸,收集和處理借款人的信息成本很低,這種較透明信息的把握使得貸款人能夠較為及時地了解貸款的風險性,并采取相應的行動。而這一點恰恰是正規金融所不具有的,也解決了中小企業信息不透明這一最大的融資障礙。

(二)信用約束優勢

民間金融機構在放貸時一般不要求抵押或擔保,主要是靠借款人或者中間人的個人信用。一方面,這種由親戚、朋友介紹的借貸活動有著道德約束的保障,而且這種道德約束往往比法律制裁更有效;另一方面,借貸是以個人信用為基礎的,即所發生的是一種個人的關系,借款人對借款有著無限責任,當借款企業逾期不還時,民間金融機構就可憑借條上訴,法院也會以個人借貸糾紛的形式予以受理。民間借貸在放貸時也可能要求擔保,但對擔保品沒有嚴格的限制,民間金融的交易雙方能夠繞開政府法律以及正規金融機構關于最小交易額的限制,許多在正規金融市場不能作為擔保的東西,在民間金融市場都可以作為擔保。

(三)交易成本優勢

所謂交易成本,就是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人們自愿交往、彼此合作達成交易所支付的成本,即人—人關系成本。民間金融操作簡便,可以針對企業的不同信用狀況、資金用途等設計個性化信貸合同,有時可能只需幾分鐘即可辦理好一筆貸款業務。而正規金融機構的貸款手續比較繁瑣,貸款審批所需時間較長,和中小企業資金需求“短、頻、急”的特點不相適應,等貸款審批下來可能已經延誤了企業的投資時機,正規金融機構的貸款方式無法適應中小企業的需求。相比之下,民間金融更具有靈活性的交易成本優勢,再者,民間金融組織本身具有小巧靈活的特點,合同執行期間,交易雙方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就貸款的歸還日期、利率、歸還的方式等進行創新與變通,與正規金融機構比具有相對較低的交易成本。

(四)資金配置效率高

在金融市場處于完全競爭狀態時,資源配置能夠自動實現帕累托效率。在正規金融的現實活動中,由于信息不對稱存在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使得信貸市場無法出清,從而降低了資金配置效率。而民間金融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資金配置效率,民間金融一般都有明晰的產權制度,這種產權制度具有很好的激勵約束功能。民間金融的委托——問題要少得多,極少出現在國有商業銀行中經常存在的過度風險承擔或風險回避的傾向。民間金融組織的股東常常與運作者之間關系密切,他們的監督成本以及出現不良行為的可能性會大大降低。民間金融明晰的產權制度與中小企業具有很多的相似性與兼容性,從而使兩者之間較容易形成誠信和協作。民間金融是一種合約雙方自愿達成交易的市場化融資機制,貸款人一般都是具有理性行為的“經濟人”,貸款人在沒有任何行政干預的情況下自主地把資金投放到還款能力最有保證的借款人手中或預期收益最佳的投資項目上。而對借款人來說,由于資金供給方是產權明晰的民間金融組織,強化了借款人的信用約束和還款責任,決定了借款人必須合理和高效率地使用資金。民間金融的發展有助于資金的有效流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資金的配置效率,增加了社會的總體福利。

二、民間資本豐厚,社會投資渠道狹窄

巨大的資金來源和市場需求構成了民間金融存在的市場空間,投融資需求滋養著民間金融。

我國居民具有持幣的傳統,因而社會沉淀貨幣數額較大。至2007年末,全國居民儲蓄存款超過了17萬億元(見圖1)。而至2008年6月末,金融機構居民戶人民幣存款余額為19.8萬億元(數據來自2008年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我國城鄉居民的儲蓄存款余額以非常快的速度逐年增長。從居民存款可以看出,我國民間資本潛力巨大。雖然現在我國的金融體系已得到了飛速發展,但是可供居民選擇的投資渠道仍十分有限。目前中國的存款利率較低,雖然2004年以來不斷地提高利率,但較中國的通貨膨脹來看,利率仍較低,加上利息稅的開征,私人部門從正規銀行存款中獲得的收益非常有限。資本市場發育不健全,造假、黑莊等惡性事件層出不窮,大大打擊了中小投資者的投資信心。一些盈利有保障的基礎設施投資又不對民間資金開放。居民巨大的資金財富與狹窄的投資渠道極不相稱。民間大量資金閑置,而民間金融活動又有著較高的回報,在趨利動機的驅動下,大量民間資金就流入了民間金融市場。

大量的民間閑置資金使得急需資金而從正規渠道難以融資的中小企業必須選擇向民間融資。【摘要】由于種種原因,中小企業從正規金融市場難以得到所需資金,發展受到很大制約,而大量的民間資金卻不敢去投資或找不到合適的投資出路。本文分析了民間金融在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困境中的優勢和豐厚的民間資本所面臨的狹窄的投資渠道的現狀,結合部分地區的成功經驗,證明了中小企業選擇民間金融的可行性。

【關鍵詞】中小企業;民間金融;可行性

一、民間金融在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困境中的優勢

中小企業不可能完全依靠正規金融渠道獲得資金支持,經驗證據也表明中小企業在正規金融市場上只能獲得有限的資金支持,而民間金融在與正規金融的對中小企業的比較中,卻顯示出顯而易見的優勢。

(一)信息成本優勢

民間金融組織具有很強的地域性,民間金融組織多集中在鄉鎮,其放貸對象一般是本鄉鎮的企業,因而其信息優勢反映在貸款人對借款人還款能力的甄別上。貸款人對借款人的資信、還款能力比較了解,避免或減少了信息不對稱及其伴隨的問題;信息優勢還反映在貸款的監督成本中,由于地域、人緣和血緣等原因,交易雙方可保持相對頻繁的接觸,收集和處理借款人的信息成本很低,這種較透明信息的把握使得貸款人能夠較為及時地了解貸款的風險性,并采取相應的行動。而這一點恰恰是正規金融所不具有的,也解決了中小企業信息不透明這一最大的融資障礙。

(二)信用約束優勢

民間金融機構在放貸時一般不要求抵押或擔保,主要是靠借款人或者中間人的個人信用。一方面,這種由親戚、朋友介紹的借貸活動有著道德約束的保障,而且這種道德約束往往比法律制裁更有效;另一方面,借貸是以個人信用為基礎的,即所發生的是一種個人的關系,借款人對借款有著無限責任,當借款企業逾期不還時,民間金融機構就可憑借條上訴,法院也會以個人借貸糾紛的形式予以受理。民間借貸在放貸時也可能要求擔保,但對擔保品沒有嚴格的限制,民間金融的交易雙方能夠繞開政府法律以及正規金融機構關于最小交易額的限制,許多在正規金融市場不能作為擔保的東西,在民間金融市場都可以作為擔保。

(三)交易成本優勢

所謂交易成本,就是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人們自愿交往、彼此合作達成交易所支付的成本,即人—人關系成本。民間金融操作簡便,可以針對企業的不同信用狀況、資金用途等設計個性化信貸合同,有時可能只需幾分鐘即可辦理好一筆貸款業務。而正規金融機構的貸款手續比較繁瑣,貸款審批所需時間較長,和中小企業資金需求“短、頻、急”的特點不相適應,等貸款審批下來可能已經延誤了企業的投資時機,正規金融機構的貸款方式無法適應中小企業的需求。相比之下,民間金融更具有靈活性的交易成本優勢,再者,民間金融組織本身具有小巧靈活的特點,合同執行期間,交易雙方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就貸款的歸還日期、利率、歸還的方式等進行創新與變通,與正規金融機構比具有相對較低的交易成本。

(四)資金配置效率高

在金融市場處于完全競爭狀態時,資源配置能夠自動實現帕累托效率。在正規金融的現實活動中,由于信息不對稱存在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使得信貸市場無法出清,從而降低了資金配置效率。而民間金融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資金配置效率,民間金融一般都有明晰的產權制度,這種產權制度具有很好的激勵約束功能。民間金融的委托——問題要少得多,極少出現在國有商業銀行中經常存在的過度風險承擔或風險回避的傾向。民間金融組織的股東常常與運作者之間關系密切,他們的監督成本以及出現不良行為的可能性會大大降低。民間金融明晰的產權制度與中小企業具有很多的相似性與兼容性,從而使兩者之間較容易形成誠信和協作。民間金融是一種合約雙方自愿達成交易的市場化融資機制,貸款人一般都是具有理性行為的“經濟人”,貸款人在沒有任何行政干預的情況下自主地把資金投放到還款能力最有保證的借款人手中或預期收益最佳的投資項目上。而對借款人來說,由于資金供給方是產權明晰的民間金融組織,強化了借款人的信用約束和還款責任,決定了借款人必須合理和高效率地使用資金。民間金融的發展有助于資金的有效流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資金的配置效率,增加了社會的總體福利。

二、民間資本豐厚,社會投資渠道狹窄

巨大的資金來源和市場需求構成了民間金融存在的市場空間,投融資需求滋養著民間金融。

我國居民具有持幣的傳統,因而社會沉淀貨幣數額較大。至2007年末,全國居民儲蓄存款超過了17萬億元(見圖1)。而至2008年6月末,金融機構居民戶人民幣存款余額為19.8萬億元(數據來自2008年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我國城鄉居民的儲蓄存款余額以非常快的速度逐年增長。從居民存款可以看出,我國民間資本潛力巨大。雖然現在我國的金融體系已得到了飛速發展,但是可供居民選擇的投資渠道仍十分有限。目前中國的存款利率較低,雖然2004年以來不斷地提高利率,但較中國的通貨膨脹來看,利率仍較低,加上利息稅的開征,私人部門從正規銀行存款中獲得的收益非常有限。資本市場發育不健全,造假、黑莊等惡性事件層出不窮,大大打擊了中小投資者的投資信心。一些盈利有保障的基礎設施投資又不對民間資金開放。居民巨大的資金財富與狹窄的投資渠道極不相稱。民間大量資金閑置,而民間金融活動又有著較高的回報,在趨利動機的驅動下,大量民間資金就流入了民間金融市場。

大量的民間閑置資金使得急需資金而從正規渠道難以融資的中小企業必須選擇向民間融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