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下畢業生就業指導探索論文

時間:2022-10-28 03:08:00

導語:金融危機下畢業生就業指導探索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金融危機下畢業生就業指導探索論文

論文關鍵詞:就業指導發展創新金融危機

論文摘要:就業是民生之本,也是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和生活水平提高的關鍵。面對金融危機,如何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加強就業指導,逐步建立規范的就業統籌制度;如何發揮學校和指導教師的作用,幫助學生提高就業觀念,尋求更廣闊的就業空間,是學校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

2009年全國各地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早已展開,與此同時,全球金融海嘯波及中國。在就業大軍中,長期以來引人關注的大學畢業生在這個冬天也感到了些許寒意。已經有不少應屆畢業生發現,在各類大大小小的畢業招聘會上,來招聘的職位沒有往年多,適合自己的職位也十分有限。這種粥多僧少的局面使大學生就業的難度大大提高了。

在教育體制改革之初的幾年,雖然大學畢業生已經不再能享受到國家分配這一優惠政策。但因當時大學生的基數并不龐大,且當時經濟發展速度迅猛,空位所需的就業職位眾多,所以就業形勢還是十分樂觀的,當時的畢業生并沒有感到太大的就業壓力。然而隨著大學教育的普及化、大眾化,高校招生的數量逐年遞增。大學生的數量已經比前幾年翻了幾番,大學生早已不是前些年的那個特殊群體了。與此同時,與大學畢業生所對應的新型勞力需求卻沒有能夠達到這種增長率。在這種情況下,大學生的就業形勢便逐年嚴峻起來。而此次金融危機更是將這種現象推到到頂峰。指導學生就業,疏導學生的消極情緒,讓學生正確積極地就業,教育工作者責無旁貸。筆者經過數年的摸索與積累,對如何指導學生就業這一課題有了淺顯的認識。

1.指導學生對就業環境有正確認糾正其錯誤想法

“十年寒窗苦,一朝天下聞。”這是一句流傳了千百年的古語。也是家長和非高校教師們激勵學子們奮發努力最常用到的一句話。因此考上大學、考上好大學便可以有體面的工作,便可以出人頭地。這一想法從孩子們小學一年級開始一直貫穿到高考結束。流傳千百年的古語自然有它的道理,但是現在卻給學生們帶來了一種錯誤的認識。許多曾經十分刻苦的學生在邁人大學之后便逐漸失去了之前的學習動力,整日游手好閑,貪圖享樂,在學業上不但無所成,反而會倒退,白白浪費了幾年的大好青春,畢業時寫不能寫、說不能說、做不能做、算不能算,使其在畢業后的就業環節上上失去最基本的競爭力。而這種情況的出現正是因為學生對就業環境的認識出現了偏差。即考人大學便工作無憂、衣食無愁了,之前10多年的刻苦努力就是為了考上大學,現在夢想成真了,可以安安心心開始享受了。

這種錯誤想法最致命的地方便是使學生對自己今后的發展過于盲目樂觀,使其失去奮斗的目標而最終喪失努力學習的動力。孟子曾說過“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因此,必須使學生具備憂患意識,并遠離安樂這一想法。因此,給這些新邁人大學校門正處在興奮期、幻想期的學生們潑一潑冷水是十分有必要的。要使他們冷靜下來,認清當前嚴峻的形勢,讓他們了解要想將來有所發展,就不能有絲毫的松懈,必須如之前那般努力刻苦。大學的文憑是可以混到,但是大學生所應具備的能力是混不到的。這洋,在學生們冷靜下來之后對自己的未來方能進行正確規劃,并給自己樹立一個新的奮斗目標。有了新的奮斗目標才會有新的動力去努力用功,這樣在將來面對就業對就有了競爭的資本。有了競爭的資本,即吏就業環境再嚴峻也不會輕易被淘汰掉。電許這種做法會使學生們產生失落感甚至悲觀的情緒,因此,有了危機感和急迫感才能使學生有繼續努力的動力。

2疏導學生的悲觀情緒,幫助其建立積極向上的精神

由于當前就業形勢嚴峻,許多畢業生或者即將畢業的學生在求職過程中四處碰壁,無法找到合適的工作。因而產生了不小的悲觀情緒,而這種悲觀情緒是很容易影響到其他人的。許多學生受到了這種悲觀情緒的影響,便對未來過于悲觀,總覺得自己沒有能力在競爭如此激烈的社會中立足,最終喪失自信心,甚至有可能自暴自棄。對于這種情況,學校應該多與學生交流,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是解決這種悲觀情緒的有效手段。

許多學生在上大學之前是不曾離家一步的,從未有過自己生活的經驗,進人大學之后突然離開父母,身邊沒有了依靠,在面對挫折和迷茫時不知道向誰傾訴,也不知道該向誰請教。于是面對困難時慌亂無措,無法正確處理事情,漸漸地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直至自信心崩潰。而良好的自信心恰恰是在當今社會立足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如果自信心成為一個短板的話,即使再有能力也無法完全展現出來的。就像水桶理論一樣,能盛多少水不在于水桶最長的那塊木板,而是在于最短的那塊。

教師的職責是教書育人,而教書育人這個詞是不可分割的。鑒于現在國內大學的教育模式,許多老師都是上課來,下課走,不在學生身邊多停留一秒鐘,這是十分錯誤的。雖然大學現在逐漸往自主式學習的方向靠攏,但并不意味著老師就只負責教授知識就算完成任務。大學老師是學生在進人社會前的最后一個榜樣,應多與學生交流溝通,教育學生如何為人處事。多觀察學生的情緒狀態,對學生進行疏導教育有時往往比上一節課對他的幫助更大。面對學生對自身的質疑和自信心的缺失,一定要多予以鼓勵,告訴他們不要妄自菲薄。

3教會學生調整心態,先就業再擇業

其實當下大學生就業職位少,并不是說勞動力市場完全飽和,而是說大學生所向往的新型勞動力職位飽和,其實還是有許多其他的職位在大量招人,只是這些職位大多對應的是原始勞動力,大多報酬偏低,勞動量較大,許多大學生礙于身份不想去參加這種工作,換句話說就是他們看不上這種工作。教師就應該教育學生調整心態去參與到這些工作中來。要讓他們清楚地看到,隨著大學生的數量呈幾何形式增長,現在的大學生已經不是過去那種天之驕子的身份了。先找一份工作,再朝著自己的夢想努力才是正確的做法。有的學生也許會想,這種不是我專業對口的工作對我今后的發展和專業特長沒有任何幫助。這時一定要告訴他,在社會上打拼并不僅僅靠的是專業技能,有些時候豐富的社會閱歷是更為重要的,而且長時間去尋找工作而不先參加工作的話是會落后的。現在的社會是在飛速發展的,脫離社會時間太長是肯定會被社會所淘汰。先就業再擇業無疑是應對現在金融危機下大學生嚴峻就業形勢的最好辦法。公務員之家

4學校多與用人單位合作,幫助學生尋找就業機會

就業指導應以人為本,把以人為本作為思考和行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人為本就是以學生為核心,把服務對象的現實問題作為根本,以創造學生的滿足為宗旨,尊重學生的人格。教師只有以完全平等和尊重的態度對待學生,盡最大努力去幫助學生實現職業生活和發展,才能更好地促進大學生的就業發展,取得更好的就業成效。

金融危機給學生就業造成了不利的影響,為了適應新形勢下就業指導工作的需要,在研究過程中,應力求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研究工作:

(1)把國內外職業指導的創新理論和新知識加以高度概括。并與當前就業形勢和就業服務工作緊密結合。

(2)結合自身的工作經驗和成果加以總結和提煉,使之更加貼近職業指導實際,更具有針對性。

(3)集中精力收集我國的相關就業政策,做出政策指導。活動內容主要包括:開設服務窗口,提供免費服務;收集空崗信息,召開專場招聘會;宣讀政策,了解就業需求;面向困難對象實施重點幫扶。

研究視角:根據河北省秦皇島市經濟發展的戰略,依托環渤海經濟的發展、借助天津中日合資項目的啟動、曹妃甸的開發、秦皇島市經濟開發區的擴展、富士康在該市的投資項目,探索就業工作的途徑和方法,打造高校就業指導的精品課程、爭創校企聯辦的品牌專業,開展有特色的就業實習基地;以政府為導向、與人事局勞動局共同協作;根據城市環境、旅游特點,社會的需求,不遺余力地促進就業工作;加強與開發區用人單位建立共需對接。例如與南韓企業的裕羅電器公司搭建起了雙向選擇、共同發展的有效平臺。既能提供較多適合畢業生的就業崗位,又能為經濟開發區輸送更多高質量人才,是互惠互利、一舉多得的好事。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貢獻了力量。

總之,就業指導工作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單靠一兩個單位是不夠的,還需政府的支持,用人單位、各地高校、學生、家長的共同努力。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堅持創新意識,研究新形式,探索新思路。幫助學生度過金融危機給就業帶來的難關,為學生就業撐起一片藍天.搭建一座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