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創新個人貸款業務發展研究
時間:2022-10-10 03:17:46
導語:金融科技創新個人貸款業務發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金融科技創新,實現銀行貸款業務系統的全面應用。我國人口數量眾多,已經超過了14億人口,在龐大的人口數據面前,銀行業務正在受到業務數據激增的考驗。我國國土面積大,區域經濟各具特色,對于區域內的銀行來說,區域內個人貸款業務要謹慎經營,挖掘區域內潛在客戶,進行差異化的市場競爭。金融科技的應用,使銀行步入網絡化辦理時期,與信貸相關行業進行信息共享,消除信息不對稱的影響,實現金融科技創新催生個人貸款業務發展的新模式。
關鍵詞:區塊鏈技術;金融科技;個人貸款業務
金融科技創新對個人信貸業務的影響主要表現為:第一,個人信貸業務的智慧體驗、金融科技創新,實現銀行業務辦理智慧化,可以準確地識別客戶,預測客戶的實際需要,使用金融科技為客戶服務;第二,影響銀行的決策,在銀行內部建立風險防控體系、使用大數據技術,對個人信貸業務進行區塊鏈的管理,分析客戶的信用等級、財務狀況、有無貸款歷史數據,掌握風險控制的主動權,實現風險的全面控制;第三,網絡化運營銀行各項業務,實現銀行個人信貸業務的網絡辦理,構架網絡化的服務體系,建立個人信貸業務的新模式。
1金融科技解決個人貸款業務的信息不對稱問題
信息不對稱一直是銀行個人貸款業務中長期存在的問題,銀行為個人提供貸款,需要查明個人的基本信息、有無在其他金融機構的貸款記錄、信用等級、個人財務狀況等。這些信息都需要銀行進行實際的調查,由于資金供給方和需求方在信息上不能共享,需要銀行作為金融的中介,將以往兩者之間的矛盾,轉移至銀行與客戶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在個人貸款辦理之后,致使貸款的風險提高。銀行一直探尋解決信息不對稱的方法,在以往的貸款風險控制中,也將信息不對稱作為控制的目標,需要貸款人填寫各種信息表,在簽訂的貸款合同中,都有相關的條款規定,對貸款人進行約束,甚至需要進行貸款的擔保條款,增加風險防控的力度,對貸款人進行挑選,盡可能地完善貸款合同中的內容,降低信息不對稱形成的貸款風險。但是,使用這種方式,不能完全地控制貸款的風險,信息不對稱的影響一直存在,雖然銀行制定了很多標準和要求,但是信息來源的真實性和準確性需要進一步地核實,不能排除貸款人信息造假的現象,來滿足銀行的貸款標準。信息不對稱將進一步影響銀行正常的運行,金融科技的運用,可以有效緩解信息不對稱對銀行造成的貸款風險。銀行通過貸款業務系統,可以準確地評估貸款人信息,成為個人信貸業務發展的新方向。
2個人信貸業務中區塊鏈技術的運用
區塊鏈技術將大數據和金融進行結合,借助金融科技的創新,提高銀行的工作效率,使信息傳遞更加安全,對個人貸款業務進行風險防控,使借貸雙方處于同一地位進行貸款業務的辦理,徹底消除信息不對稱對貸款業務的影響,成為一種全新的業務辦理模式。區塊鏈技術是一項依靠大數據建立的一個數據管理系統,參與數據庫建立的各個節點,通過共識算法計算和時間戳,將系統一段時間內生成的數據,記錄到一個數據塊中,數據塊與公共賬本進行連接,一旦輸入交易信息,信息在數據庫中便不可以被改動,任何個人和單位都不可以進行數據的操作。區塊鏈中的數據類型,是由事先設定好的項目類型決定,比如,個人信用、貸款發放記錄、合約信息等。2.1區塊鏈技術個人貸款特征區塊鏈技術的應用,使銀行業務管理沒有中心化,采取分布式記賬的方法,使信息數據管理具有多個中心,數據更新只需銀行內部批準就可以完成,不需要其他機構或者是政府的監管。在銀行內部對數據進行存儲、備份、記錄以及更新。比如,對個人貸款業務辦理的是房屋貸款,給貸款的房屋信息進行記錄,主要包括房屋產權、交易信息、價格、抵押信息等,將這些關鍵性的信息存儲到數據塊中,然后在區域鏈中共享,解決了信息不對稱的問題。2.2區塊鏈技術的優勢首先,區塊鏈的運用,可以實現全網節點追溯信息,通過信息記錄,可以在全網開展個人信息的查找,網絡技術為信息追溯提供便捷的通道,可以對個人貸款資金利用情況進行追蹤。其次,信息真實性,由于區塊鏈中的數據都有對應的時間戳,禁止更改,數據更具有真實性和不可逆,防止信息造假行為。最后,智能合約,區塊鏈中存儲的都是數字,征信使用數字進行記錄,對貸款人的資產和權利義務進行數字記錄,可以和其他節點進行信息的交互,自動生成數據憑證,實現金融交易的自我管理。區塊鏈技術的優勢,可以結合個人貸款的實際業務,應用在身份驗證、信息審核、交易確認與監督、抵押核實、賬戶管理與核查、資金用途流向、風險監測及預警等方面的業務上,提高銀行的風險防控能力,緩解信息不對稱帶來的影響,為客戶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
3個人信貸業務多節點互聯的應用
在個人貸款業務中,住房按揭貸款的數目大、貸款時間長,但是抵押辦理材料多、流程復雜,貸款業務辦理雙方不對等,業務辦理速度較慢,與網絡化業務辦理相比,具有很大的差距。銀行正在積極進行金融科技創新,應用新的工作方式打造銀行端、客戶端、機構端的個人貸款業務辦理的全新模式,構建一個跨行業的區塊鏈接,擴充客戶關系圈,打破行業壁壘,改變以往點對點的工作模式,采取全新的服務模式,實現區塊鏈接的全面覆蓋。3.1個人信貸業務客戶端建設。客戶端是面向個人信貸業務的客戶,要具有高效便捷的服務屬性,優化客戶端服務質量,根據風險防控的需求,需要客戶進行信息驗證,建設一個科學合理的客戶服務系統,客戶端需要具有以下幾個特點。3.1.1網絡化辦理個人貸款業務。要實現個人貸款可以通過客戶端進行申請,將以往的紙質申請、柜臺辦理業務,轉向為網絡辦理,可以使用網上銀行、手機APP、微信等,進行電子申請辦理,網絡申請的審批速度較快,縮短客戶獲得貸款的時間,提高客戶的時間效益。中國工商銀行已經實現了客戶自主申請貸款,并且構建了多個網絡申請渠道,在行業內率先使用微信二維碼進行個人貸款業務的申請和辦理。3.1.2貸款服務渠道網絡化。在網絡中,人與人之間是絕對的平等,在銀行方面來說,獲取個人信息將更加的真實和有效,可以平等地獲取信息,在個人貸款申請和存續期間,借貸雙方信息共享,對客戶進行信息審核,跟進客戶的貸款進程,對貸款發放進行實時掌控,為客戶提供還款計劃,并且根據客戶實際需要,對自助申請渠道中的要素進行調整。客戶結清貸款后,使用自助渠道中的提前還款功能,開具還款證明,在自助申請渠道中,還可以自助進行注銷不動產抵押,以及注銷不動產登記,不需要準備多種材料,不需要到銀行或者是不動產登記部門辦理,在家就可以通過網絡進行自助辦理。3.1.3信息驗證網絡化。征信查詢和授權在網絡中就可以進行辦理,加快征信信息的驗證時間,使用網絡技術和區塊鏈技術,將個人信息上傳至數據庫中,實現信息數據的共享,區塊鏈去中心化,使個人信息記錄在各個機構統一使用的區塊鏈系統中,每個人有自己獨立的信用記錄賬本,所有人的信用賬本組成一個信用區塊鏈系統,實現信息驗證的網絡化。3.2個人信貸業務機構端建設。在信息高速傳播的時代,從網絡中可以快捷地獲取信息,信息共享可以提高信息資源的利用率,對信息資源進行優化配置,實現系統節點各自的經濟利益。銀行與多個行業建立信息共享系統,主要包括房地產企業、評估公司、擔保公司、房產中介、金融機構等,建立系統對接,使用系統進行信息的交互,實現各個節點的信息對稱。3.2.1便利客戶。銀行與客戶快速建立業務關系,個人申請貸款辦理業務,銀行使用系統快速地核實客戶資質,及時發放貸款,滿足客戶的資金需求。在業務辦理過程中,銀行不需要反復調查,客戶不需要反復提供相關材料,只需在系統中提交一次,銀行使用系統直連進行貸款辦理業務。3.2.2便利合作機構。對房地產開發商來說,可以直接跟蹤貸款進度,對放款時間進行準確地把握,以便財務做好統籌安排,有利于企業的資金周轉率;中介機構也可以對貸款進度進行跟蹤,可以彌補房地產交易中缺失的按揭貸款環節,可以實現房產交易的全面掌控,并可以為客戶提供按揭貸款的相關服務;擔保機構可以獲取個人貸款業務的全程跟蹤,根據貸款的狀況,及時行使自身的擔保職責。3.2.3便利銀行業務。對銀行來說,使用信息共享可以提高銀行的競爭力,使用系統完善銀行信息建設,與多個行業進行系統直連,獲取最直接有效的信息,為銀行防控體系提供信息支持。銀行與企業之間建立了合作平臺,提升個人貸款競爭力的同時,可以獲取開發商和其按揭的準確信息,根據開發商制定的營銷政策,銀行編制個人貸款業務的營銷策略;銀行與中介之間建立系統直連,可以獲得中介房產交易信息,包括房屋的價格、房屋首付金額、需要貸款的金額等信息,可以獲取客戶的關鍵信息,獲取更多的客戶資源。
4結語
金融科技的創新,為銀行個人貸款業務發展提供了全新的方向。在未來,銀行金融科技水平將決定著銀行的市場競爭力水平,在行業內圍繞個人信貸業務展開激烈的競爭。在大數據時代,信息資源成為銀行市場競爭的資本,銀行與相關企業建立系統的直連,實現信息資源的共享;與貸款業務系統進行直連,使系統功能得到擴展,建立了銀行客戶端、機構端,構建一個多渠道的區塊鏈,搶占信息資源,占據資源優勢,實現信息對稱,構建個人信貸業務發展的新模式。
參考文獻
[1]顧華玉.邳州農村商業銀行個人信貸業務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中外企業家,2019(09).
[2]陳馨可.商業銀行個人貸款業務的難點與對策[J].中國科技投資,2019(03).
[3]金中州.互聯網金融時代我國商業銀行個人信貸業務面臨的機遇與挑戰[J].財訊,2018(12).
[4]丁振輝,鄧惠茹.科技為槳:金融和科技的融合趨勢漫談[J].杭州金融研修學院學報,2018(02).
[5]徐建斌.金融科技創新催生個人貸款業務發展新模式[J].現代商業銀行,2018(01).
[6]楊龍如.加快金融科技創新推動銀行轉型發展[J].中國金融電腦,2017(11).
作者:張維歡 單位:上海浦東發展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齊齊哈爾分行
- 上一篇:大數據下民間金融監管策略研究
- 下一篇:銀行網絡金融風險及防范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