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去杠桿商業銀行經營模式研究

時間:2022-02-15 09:02:42

導語:金融去杠桿商業銀行經營模式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金融去杠桿商業銀行經營模式研究

摘要:金融杠桿背景下,城市商業銀行由于自身規模等因素的限制,受到的影響較之商業銀行更為明顯,特別是對城市商業銀行經營模式的影響。從城市商業銀行的盈利模式角度分析,發現城市商業銀行的規模化經營模式不可持續,凈息差導致的套利空間愈發有限,資產質量也不斷惡化,不良資產增加。從銀行業務的角度分析,發現同業業務受到限制,公司金融業務表現出了發展潛力。根據金融去杠桿對城市商業銀行經營模式的影響提出提升城市商業銀行主營區域市場競爭力;調整城市商業銀行的業務結構等對策建議。

關鍵詞:金融去杠桿;城市商業銀行;經營模式

一、引言

金融去杠桿是當前我國金融改革的重要內容,對于防范我國系統性風險具有重要意義。為了應對2008金融危機造成的經濟下行壓力,我國提出諸如“四萬億計劃”等措施,在營造寬松的貨幣環境提升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導致了銀行等金融機構及非金融企業可以通過大量舉債等方式,提高杠桿擴張經營。高杠桿的經濟運行模式,導致金融系統內的資金“脫實向虛”,阻礙我國經濟的發展,并出現資產負債的期限、風險錯配,金融風險急劇增加。2016年8月23日,央行重啟14天逆回購與上調國庫定存利率,正式開啟金融去杠桿的進程。2016年以來,央行開始實施宏觀審慎監管框架,并將表外理財納入廣義信貸范圍,銀監會先后開展“三套利”“四不當”等行動,金融去杠桿進入溫和去杠桿階段。

二、金融去杠桿對城市商業銀行的風險沖擊

作為以服務中小企業與地方經濟為宗旨的城市商業銀行,自從由原城市信用社組建而成,已經發展成為商業銀行的重要組成部分。截至2018年8月,其境內機構總資產為32.9萬億,同比增長7.9%,占銀行業金融機構的比重為12.9%;其境內機構總負債為30.5萬億,同比增長7%,占銀行業金融機構的比重為13.0%。與此同時,城市商業銀行具有自身獨特的屬性,一方面,總體資產質量較差,不良貸款比例較之國有商業銀行普遍較高,股權結構與公司治理不完善,規模小,產品的研發能力有限。另一方面,城市商業銀行與地方經濟聯系緊密,對當地政府與當地企業的資信狀況較為了解。正是基于以上情況,金融去杠桿政策必將對城市商業銀行造成影響,并且同國有商業銀行的境遇不同。(一)城市商業銀行盈利模式面臨的挑戰。近幾年,城市商業銀行發展迅速,但這是由規模擴張效應帶來的,這主要與自身的特征有關。一方面,城市商業銀行規模較小,國有商業銀行的總資產規模是其總資產規模的數倍。另一方面,城市商業銀行的發展途徑單一,無論是產品研發與應用能力,還是服務客戶的手段。除此之外,政府對城市商業銀行限制跨區域經營制度的放松與整體寬松的貨幣環境,最終促使城市商業銀行大規模的擴大經營,其總資產從2003年的1.4萬億發展成為了2016年的28萬億。而近期金融去杠桿的金融改革與強監管環境,直接壓制了城市商業銀行資產擴張的速度,改變了其規?;洜I的盈利模式,壓縮了由于凈息差收窄導致的套利空間,并且資產質量不斷下降。第一,城市商業銀行規?;洜I模式的不可持續性。金融去杠桿背景下,商業銀行通過增加資產擴大規模的粗放型經營模式受到限制,特別對于一些規模較小,服務范圍有限,經營方式單一,吸收存款能力較弱的中小銀行受到的影響更明顯。根據Wind數據,商業銀行境內機構總資產的增長速度從2016年的16.56%下降為2017年的8.23%。其中,大型商業銀行同期境內機構總資產增速從10.53%下降為7.05%,農村金融機構同期境內機構總資產增速從16.5%下降為9.79%,城市商業銀行同期境內機構總資產增速從24.5%下降為12.3%。各類商業銀行的規模增速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而城市商業銀行下降幅度較大,受到的影響也更明顯。第二,凈息差收窄導致的套利空間縮小。隨著金融去杠桿進程的不斷推進及強監管環境和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市場流動性逐漸收緊,從而造成市場上的資金成本上行。與此同時,宏觀審慎性框架的實施及表外理財納入考核,對商業銀行資管業務等高收益率業務進行限制,降低了商業銀行的資產收益率。由于資金成本與資產收益率的影響,商業銀行的凈息差大大的縮小,進而壓縮了銀行的套利空間。截至2018年6月,商業銀行的凈息差從2014年的2.7%降為了2.12%,下降了0.58個百分點。大型商業銀行和農村商業銀行的凈息差分別為2.11%和2.90%,均高于城市商業銀行的1.94%(如表1所示)。由此可見,金融去杠桿等因素對于城市商業銀行的影響更為深遠。第三,城市商業銀行資產質量的惡化。金融去杠桿政策的實施會帶來經濟的下行壓力與經濟波動的加劇,并將影響到企業的經營活動,造成盈利狀況的惡化,進一步傳遞到商業銀行,給信貸資產質量帶來了壓力。特別是對于經營不善的企業貸款而言,將會在改革中迅速轉化為銀行壞賬,導致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急劇上升。商業銀行損失類不良貸款余額從2014年12月的992億元上升為2018年6月的2708億元,其中城市商業銀行的損失類不良貸款余額在2018第二季度為264億元。從不良貸款比例角度看,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比例從2014年1.23%上升為2018年第二季度的1.48%,上升了0.25個百分點。同期,城市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比例則上升0.41個百分點,達到了1.57%。無論從上升程度還是不良貸款比例的絕對值均高于國有商業銀行。(二)城市商業銀行業務結構的調整。金融去杠桿的實質是減少在金融加杠桿時期產生的大量空轉資金,將資金回歸實體經濟,避免大量資金脫實向虛,影響經濟的發展。銀行系統內與空轉資金聯系緊密的業務主要有同業存單、同業理財、資產管理等業務,通過此類業務資金在銀行、金融機構及非金融機構間反復運轉,不斷抬高收益率水平,并吸引更多資金加入其中。在金融去杠桿與強監管環境下,各種表外業務加入監管框架,商業銀行的相關業務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一方面,商業銀行利用同業業務主動負債的行為受到限制。從同業存單的角度看,2016年的同業存單發行量增速為144.8%,2017年下降至55.6%。城市商業銀行同業存單托管量的增速從2016年的147.03%下降至63.7%。從同業理財的角度看,銀行理財產品資金余額增速從2016年第四季度的23.62%下降至2017年第四季度的1.69%。在銀行同業業務中,銀行理財產品資金余額占比在2016年達到20.61%后開始下降,截至2017年12月,下降為11%。另一方面,金融去杠桿促進了商業銀行公司金融業務的發展,優化了當前的業務結構。商業銀行中非利息收入占比增速在嚴監管的環境下依舊保持穩步上升的態勢,2010年到2016年第四季度非利息收入占比分別為17.5%、19.30%、19.83%、21.15%,21.47%、23.73%、23.80%。

三、城市商業銀行對策建議

(一)提升城市商業銀行主營區域市場競爭力。城市商業銀行雖然受到自身規模等因素的限制,但同樣有其獨特的發展優勢。作為立足地方經濟發展的城市商業銀行應該以地方經濟為基礎,依托地方經濟與地方政府的支持,借助對于當地經濟文化及客戶群體的資信等優勢,實現城市商業銀行的結構轉型。通過提升主營區域市場的競爭力,不僅提升當地市場的份額,緩解由于規模擴張受阻帶來的負債端資金壓力,還可以提升市場影響力,為進一步發展打下基礎。比如杭州銀行,立足于浙江省與杭州市的經濟發展,加快自身的結構轉型,并以此為基礎發展北京、上海等區域的競爭優勢,提升整體公司的業務競爭力。(二)調整城市商業銀行的業務結構。隨著監管部門對同業存單、同業理財等業務的監管加強,城市商業銀行應該積極調整自身業務的發展方向,以客戶需求作為出發點,結合當前科技發展,提升公司業務水平與服務質量。一方面,城市商業銀行需要加快公司金融業務的轉型,打造具有自身特色并符合客戶需求的公司金融業務,通過大數據分析能力獲取客戶的真實需求及風險承受能力,依靠獲取到的各項信息,有針對性地設計產品和提供綜合化的金融解決方案,切實解決客戶金融需求。同時,在擁有堅實客戶群體的基礎上,健全客戶管理系統,全面、多層次的對客戶信息進行準確有效的管理。另一方面,在結合科技創新,大力發展大零售金融拳頭產品與財富管理業務,優化資產配置,提升客戶體驗,形成市場競爭力。(三)拓展城市商業銀行資本補充途徑。金融去杠桿背景下,商業銀行同業存單、同業理財、資產管理等業務均受到嚴格監管,大大降低其融資能力。而城市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吸收存款能力等均弱于商業銀行,受監管趨嚴的環境影響更深,為了更好應對當前金融環境的變化,城市商業銀行需要不斷拓展自身的資本補充渠道。其中,城市商業銀行補充資本的關鍵在于改善資產質量,通過提升資本充足率與撥備覆蓋率,切實降低不良資產風險,改善資產質量,吸引戰略投資者,并利用戰略投資者的管理能力進一步改善資本效益,為資本補充提供更長遠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鵬.利率市場化與商業銀行公司金融業務轉型[J].金融論壇,2012(12).

[2]華紅梅.金融去杠桿對中小銀行的沖擊及其對策[J].新金融,2018(5).

[3]李江華.金融去杠桿:背景、影響與對策[J].農村金融研究,2017(7).

[4]盧孔標.中小銀行如何應對金融“去杠桿”[J].銀行家,2017(5).

作者:張玉超 單位:青海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