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銀行普惠金融信貸服務探析

時間:2022-02-15 08:59:44

導語:商業銀行普惠金融信貸服務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商業銀行普惠金融信貸服務探析

一、商業銀行普惠金融信貸業務情況

(一)國家普惠金融主要政策。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于2015年11月審議通過了《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年)》,首次明確普惠金融發展作為國家的發展戰略。2016年9月在杭州G20峰會上我國了《G20數字普惠金融高級原則》《G20中小企業融資行動計劃落實框架》等,提出利用數字技術推動普惠金融發展。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中型商業銀行要率先設立普惠金融事業部,要實行差別化的考核評價辦法和支持政策,要有效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2018年國務院陸續出臺了設立5000億國家融資擔保基金、中國人民銀行對普惠金融貸款實施定向降準、財政部對商業銀行普惠金融貸款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稅、銀監會要求商業銀行降低普惠金融貸款融資成本等政策,國家層面對普惠金融的政策支持力度持續加大。(二)大型銀行商業銀行的實踐。1.設立了普惠金融業務專職管理部門。目前,五家大型商業銀行已建立了相關治理架構,同時設立了普惠金融事業部。2.擴大了普惠金融服務范圍。近年來大型商業銀行重點往縣域和農村增設網點,除此之外還增加普惠金融業務服務點,擴大了普惠金融信貸服務的覆蓋范圍。例如,建行在農村鄉鎮、村建立“裕農通”服務點、農行建立“金穗惠農通”服務點等。3.加大信貸資源投入。隨著國家普惠金融政策的落地,商業銀行出于市場競爭和轉型發展的需要,不斷增加在普惠金融領域的資源配置。到2018年6月,小微企業貸款余額25.40萬億,同比增長12.2%。其中普惠領域小微企業貸款余額7.35萬億元,同比增長15.6%。4.豐富了普惠金融信貸產品。根據普惠金融客戶群體特點及防范風險的要求,普惠金融信貸產品在設計上不斷創新完善,借助數字化及互聯網技術提升普惠金融服務效率和服務范圍,新的服務模式主要由線下轉向線上。例如,建設銀行推出的線上“小微快貸”系類產品,工商銀行的小微企業網絡融資產品等。(三)中小商業銀行的實踐。1.加快成立小微支行。為了經營發展需要,中小商業銀行不斷增加小微專業支行,例如,民生銀行共設立小微支行約二百家。2.推進小微線上線下便捷服務。利用移動互聯和大數據等技術,推進小微金融線上線下O2O輕型化便捷服務,如:興業、微眾銀行等。

二、我國普惠金融信貸業務面臨的困難與挑戰

(一)經營管理體系還不完善。雖然大型商業銀行已經設立了專門的普惠金融事業部,但在考核、風險管理等方面還不健全,對不同地區差別化經營的管理體系還未建立。(二)經營管理成本、風險與收益不匹配。由于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農戶等在抵御風險方面較弱,同時存在較大的信息不對稱,導致商業銀行在普惠金融信貸方面存在經營風險大、成本高、收益低。(三)信貸資源供需不平衡。政府融資平臺、大中型企業比小微企業等普惠金融客群具有風險低、收益高等優勢,商業銀行會將更多信貸資源投向大企業、大項目,導致普惠金融領域信貸供給不足。特別是在經濟下行期,普惠金融服務客群抵抗風險能力弱,更需要信貸支持,但商業銀行出于風險及信貸資源有限等考慮,減少或控制普惠金融信貸規模,使得普惠金融信貸供需更加不平衡。

三、商業銀行普惠金融信貸服務路徑

(一)不斷創新經營管理體系。一是各商業銀行總行層面要根據普惠金融業務的特點進行優化內部經營管理架構,明確普惠金融政策制度,建立單獨的考核評價機制,強化激勵導向,對不同區域的分支機構進行差異化考核,形成獨立的經營體系。二是要有獨立的風險管理架構、單獨的風險政策以及單獨的風險計量控制系統,形成單獨的風險管理體系。(二)深化普惠金融金融產品創新。優化信貸運作流程在風險控制上,一方面,要大力運用互聯網及大數據相結合,加快建設功能多樣和產品,完善的網絡金融平臺,緊緊抓住資金流、物流、信息流等數據整合,減少信息不對稱,降低信貸風險。另一方面,要通過科技手段,以拓展客戶群為目標,做大普惠金融客戶群體,提高信貸的可得性,產生規模效應,降低經營成本。(三)創新普惠信貸新服務模式。1.新型供應鏈融資服務。供應鏈融資是指對供應鏈各參與方的信息流、物流和現金流進行分析的基礎上,為供應鏈各參與方提供信貸服務的一種融資服務模式。新型供應鏈融資模式主要有銀行內部數據直接與供應鏈核心企業經營數據系統對接或者與第三方交易服務平臺數據對接。新型供應鏈融資服務模式商業銀行能夠實時、便捷地監測供應鏈各參與方訂單、存貨、應收款等運行數據,同時與工商、稅務、法院及人民銀行等機構系統對接,有效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實時監控企業經營現金流,有效防范風險。2.探索區塊鏈技術融資服務。區塊鏈技術是一種利用時間序列鏈接數據,采用加密算法和共識機制更新數據并保證公開透明、安全可靠的開放性分布式賬本協議。利用其去中心化、可編程性、不可篡改、安全可靠及透明度高等技術從根本上拓展金融交易邊界、重新建立金融信任機制、完善金融市場體系,確實有效解決普惠金融發展存在的問題。一方面,區塊鏈技術與所有接入互聯網的端口相連,通過建立一套透明的開放式網絡協議,利用復雜的校驗機制,構建點對點的自組織網絡,使得普惠金融服務得以延伸至農村地區,突破地理空間概念,降低服務成本,提高了普惠金融覆蓋面。另一方面,區塊鏈技術通過構建去除中心硬件或權威管理機構的互信賬本協議,平均分配所有節點的權利與義務,可以把普惠金融法律法規及商業銀行普惠金融制度規定編碼到賬本協議,數據內容不可偽造篡改,使得將原本需要依靠企業信用去實現的制度直接以數字密碼形式進行智能執行,商業銀行能夠輕松地跟蹤貸款資金去向,防止欺詐和人為操控,健全了信用機制。3.創新政府或平臺增信融資服務模式。政府、保險或平臺增信融資是指銀行依托政府主導的機構或協會平臺提供擔保、風險補償等風險緩釋方式為普惠金融群體提供貸款增信的融資服務模式。政府、保險或平臺增信融資服務模式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是政策性融資擔保公司擔保模式。政策性融資擔保公司為普惠金融客戶群體貸款提供擔保,當借款人不履行債務時由政策性擔保公司提供一定比例代償。第二種是政府風險補償金或者行業協會提供風險補償金增信擔保模式。政府或者行業協會繳納一定額度的風險補償金,商業銀行按風險補償金比例放大一定倍數向普惠金融客群發放貸款,如借款人無法歸還債務時由風險補償金進行代償。第三種是借款人投保保險公司的信用保險,保險公司為普惠金融客群提供貸款增信,當借款人無法及時歸還債務時由保險公司進行賠付代償。4.基于大數據線上融資服務創新。由于商業銀行存量客戶較多,為解決信息不對稱、降低信貸經營管理成本,要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積極探索各商業銀行基于存量客戶數據,為存量普惠金融客群提供高效率信貸支持。如建設銀行針對存量客戶交易信息,利用大數據技術,創新了“賬戶云貸”“結算云貸”“云稅貸”“采購云貸”“抵押快貸”“醫保云貸”等小微快貸系列普惠金融融資服務。(四)不斷擴大普惠金融受眾群體。普惠金融主要服務對象為小微企業主、個體工商戶、農民等群體,他們對普惠金融信息及相關金融風險知識的了解相對落后。所以,商業銀行應通過多種宣傳手段全方位向社會群體普及金融知識,提高大眾對普惠金融產品的了解覆蓋度。同時,要提高普惠金融服務群體的風險識別和應對能力。

參考文獻:

[1]李瑞紅.對商業銀行普惠金融服務的幾點思考[J].天津經濟,2016(4).

[2]藍虹,穆爭社.普惠金融的發展實踐及其啟示[J].金融與經濟,2017(8).

[3]趙忠世.關于發展普惠金融的幾點思考[J].農村金融研究,2017(6).

[4]陸岷峰,汪祖剛.普惠金融的風險運行特征、管理難點與破解之道[J].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6(3).

[5]黃余送.我國數字普惠金融的實踐探索[J].清華金融評論,2016(12).

作者:劉國平 單位:中國建設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