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風險成因

時間:2022-03-24 05:26:00

導語:金融風險成因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金融風險成因

一、金融風險成因

(一)風險意識和法制觀念淡薄是造成金融風險的重要原因

隨著金融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金融逐步走向市場化,金融風險問題也隨之突出。然而,人們在計劃經濟時期形成的陳舊的金融觀念尚難以根本轉變,特別是金融風險意識遠未樹立,一些錯誤的觀念在人們的頭腦中根深蒂固;還有的認為,辦銀行是只賺不賠,銀行吸收存款、發放貸款,賺取利差,做的是無本生意,無風險;還有的認為銀行的錢是國家的錢,虧了是虧國家的,銀行虧損國家承擔,國家絕不會讓銀行倒閉。因此,一些企業千方百計逃避銀行債務,向銀行轉嫁經營風險,一些銀行經營者也同樣缺乏風險意識,重業務拓展、輕風險防范,以為貸款放得越多越好,業務做得越大越好,盲目擴張業務,不惜血本攬儲,置銀行風險于不顧。更有甚者,熱衷于違規賬外經營,導致金融秩序嚴重混亂,且由于賬外資金大部分又投向高風險的行業,形成呆賬,無法收回,形成大量的不良債權,潛伏著巨大的金融風險。這些都表明,風險意識和法制觀念淡薄,不規范運作是引發金融風險的重要因素。

(二)外部環境條件尚差是造成金融風險的客觀原因

一是行政干擾仍然存在。以前,銀行充當著政府的出納,現在銀行的商業化要求銀行擁有充分的經營自主權,不再充當政府的出納。但又由于政治體制改革滯后,一些地方政府強令商業銀行貸款、直接干預銀行經營業務的現象時有發生。二是企業對信貸資金“強依賴、軟約束”沒有根本改變。由于企業改革滯后,尚未真正建立起“產權清晰、權責分明、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經營機制。一方面是企業盲目擴張的沖動非常強烈,對銀行信貸資金的依賴性很強,長期依靠銀行供血維持生存的局面基本沒有改變;另一方面是企業經濟效益普遍不理想,償債能力弱,信用觀念淡薄,償債約束軟化,銀行信貸資產本息難收。三是金融機構之間過度競爭。由于管理失控,近年金融機構急劇膨脹,超過經濟發展的需要。這些都造成金融資產高風險的狀況,給金融業帶來了潛在的風險與危機。

(三)風險防范機制不健全是造成金融風險的制度原因

主要表現在:一是城鄉信用社、證券、信托等地方法人機構數量多、規模小、資金實力弱,風險防御能力弱;二是金融機構內部監督制約機制不健全,國有商業銀行近兩年在強化一級法人體制,健全內控機制和風險管理制度方面邁出了較大的步伐,推行了授權授信制度、審貸分離制度,實行垂直稽核體制,制定了經營管理等一系列禁令,但內控機制尚未健全,特別是前幾年的金融混亂留有嚴重的后遺癥;三是風險的補救機制尚未建立起來,我國還沒有建立起存款保險制度,金融機構在市場上基本是只“進”不“出”,對存在的問題一般采取國家包下來的方式去化解;四是由于一些管理者認為發展市場經濟就是放權搞活,把分支機構視為獨立法人,加上管理混亂,使金融風險失控。

(四)銀行內部管理和內控機制不健全是造成金融風險的內在原因

內部權力的相互制衡及相關崗位職責的互相制約是保證銀行貸款質量,降低金融風險的堅實基礎。但從目前金融機構經營管理情況看,缺乏科學、嚴密、有效的內部相互制約機制,包括貸款審批、發放、資金支付在內的一些金融業務活動。制度約束不嚴,有關人員有章不循,違規操作,執行制度不規范,成了產生金融風險的內部漏洞。而且,一些從業人員素質低下,管理工作跟不上,對金融風險的嚴重性認識不夠,風險控制不健全。商業銀行長期以來重展業,輕管理,有些規章制度形同虛設,為了追求本單位、本部門和小團體的利益,冒風險違規經營,加劇了金融風險。二、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的主要對策

(一)深化國有企業和國有銀行的產權制度改革

1.必須加快現代企業制度建設和企業經營機制轉換的步伐。企業是銀行的最大債務人,銀行信貸資金風險的大小取決于企業經營的好壞,因而,企業改革對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至關重要。首先,要建立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現代企業制度和產權制度,從而改善企業的經營管理,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其次,要拓寬企業的融資渠道,改善企業的融資結構。再次,要建立以市場為紐帶的新型銀企關系。發達國家的金融資本和產業資本是融合的,銀行與企業共榮辱,以市場為導向,為客戶提供高質量的服務。這就要求銀行不是坐在辦公室里,而是走出去為企業服務,為吸引和鞏固客戶群,銀行不會為企業暫時的資金困難而離開,而是應該幫助企業渡過難關。只有企業盈利,銀行的效益才會提高。

2.加快金融體制改革,盡快建立以中國人民銀行為宏觀調控、監管中心,各金融機構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擔風險、自我約束”的經營機制。首先,進行國有商業銀行的產權制度創新,確立在國家擁有多數控股權前提下的多元所有制產權基礎。其次,在產權結構改革的基礎上,建立和健全所有者和經營者相互制約的法人治理結構,使國有商業銀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業務經營商業化管理。最后,加強金融機構的內部控制制度建設,強化內部約束機制。完善以風險管理為核心的資產負債比例管理制度。同時要加大金融機構內部稽核監察機構的建設,充實力量,以預防意外事件的發生。

(二)積極穩妥地發展資本市場

目前我國金融企業的資本充足率低,這對我國金融業參與國際競爭,促進我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是非常不利的。在國際上通過資本市場發行股票或發行企業債券是企業籌集資金的重要手段,以我國當前及長遠的情況來看,完全依靠金融業解決我國經濟建設中資金短缺的矛盾和化解金融風險是不可能的,要解決資金供求矛盾,又要化解銀行資金的風險只有走積極穩妥地發展資本市場這條路。一方面,銀行業發行股票,可以提高銀行業的資本充足率,提高我國銀行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增強抗風險能力;另一方面,在國家控股的前提下,鼓勵國有大中型企業通過資本市場發行股票或發行債券,既能解決企業資金不足的問題,又可用募集的資金歸還貸款,化解金融風險,降低金融業的經營風險。

(三)強化風險預警管理

對金融風險要提前做好預防,要制定金融危機的處置預案,明確各自應承擔的責任及處置危機的方法步驟。一要充分做好存款支付的準備工作,按規定交足準備金,留足備付頭寸;二要建立多道防線,各金融單位要保持必要的資金流動性,立足自身解決支付問題,要層層建立金融風險防范準備金;三要層層簽訂風險防范責任制,實行風險防范分級負責,把風險防范和化解落到實處。(四)建議走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混業經營之路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王松奇指出,中國金融界近幾年正在推行嚴格的分業經營,分業管理制度,這是和世界性金融改革趨勢相悖逆的一項措施。按照貨幣當局的初衷,分業經營,分業管理,有利于降低金融風險,但近年來的金融狀況卻顯示:對國有商業銀行來說,分業經營,分業管理實際上把它的業務范圍限制在一個更狹窄的范圍內,在國有企業仍然是國有商業銀行基本服務對象的前提下,這些銀行的風險實際上更加集中和擴大了。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外資銀行在國內設立分支機構,它們的業務投向絕不會象中國的國有商業銀行那樣被限制在一個狹窄的范圍內(事實上,國外商業銀行在運營上正趨于銀行、保險、證券混業經營),這種事實上的不平等將使國有商業銀行的效益狀況更加惡化。

當前我國的金融問題是經濟生活中各種矛盾的集中表現。有些問題表現為金融問題,但其根源并不在金融領域。要徹底消除誘發金融風險的各種因素,除金融業不斷完善自身的風險管理體制外,還依賴于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國家經濟力量的強大,企業市場化經營機制的完善和經營效益的不斷提高,才是從根本上保障金融安全的關鍵。

【參考文獻】

[1]李秀昆.略論我國商業銀行現階段金融風險的化解和防范[J].現代商業銀行導刊,2007.

[2]石漢祥.論國有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管理[J].中國金融,2006.

[3]王自力.對當前加強銀行監管工作的幾點思考[J].中國金融,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