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金融體系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時間:2022-12-08 05:13:30

導語:農村金融體系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金融體系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摘要:作為農業大國,我國對于農業的發展十分重視。不僅是因為農業經濟影響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同樣農村經濟體系中存在的問題也是我國社會發展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農村金融體系作為農村經濟發展的重點,直接影響著農村發展的規模與速度。同樣,農村金融體系中出現的問題直接影響著農民的經濟收入和生活水平。本文就農村金融體系中存在的問題來詳細討論,并提出具體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農村金融;體系問題;完善對策

農業經濟關乎國計民生,對于農業經濟體系中出現的問題必須馬上解決。由于社會經濟等多方面的制約,導致農村金融體系發展中出現許多問題。整個農村經濟體系的完善關乎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為了更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也為了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對于農村金融制度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比如資金投入不足或是機構覆蓋面不廣等問題,必須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策略。

一、農村金融體系存在的問題

(一)資金與需求不平衡。由于農業作為基礎行業,資金回報慢、收益低、風險高,許多銀行開始減少對農村地區的放貸比例并且逐漸從農村撤離,導致農村地區的區域經濟與地方資金不平衡。在經濟發展中,農村金融機構的網點由于資金投入不足,導致多數金融機構的服務種類單一。對于正在發展的農村經濟來說,多樣化的、全面的系統服務才能促進區域經濟發展,而一些機構抽調農村地區資金而不完成支農任務,更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金融體系的完善發展。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農村金融體系也隨著農村經濟的完善而完善,這要求農村地區需要建立各類金融機構滿足用戶的信貸需求并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務。由于我國鄉村地區對于銀行的依賴程度過高,導致融資程度較低。多數國有銀行認為農村地區具有較大的風險,并且受當地經濟條件約束,農村地區的金融機構規模較小,更加影響整個農村金融體系的完善。各類金融機構及銀行為了不承擔風險,只留有一部分資金來保障基本需求,這樣不但不利于擴大“三農”建設的范圍,也不能合理調節整個農村地區資金與需求的平衡,導致矛盾深化并引發金融體系中的更多問題。只有因地制宜改造農村金融服務,形成線上與線下同時發展的金融服務形式,并推進管理型村鎮銀行與民營銀行的設立,逐漸完善農村金融市場。(二)傳統體制制約發展。隨著互聯網經濟的發展,打破了傳統農村金融機構的限制,但由于農村金融機構覆蓋面不夠廣泛,其服務能力相比于城市地區仍有不足,包括農村信用社作為“三農”發展的金融主力軍也都存在資金實力不足且貸款種類單一的問題。這意味著必須創新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并且要大力發展綠色金融,不斷激發鄉村建設主體的積極性。農村金融體系受到整體傳統金融生態體系的制約,以農業銀行為代表的商業銀行認為農業經濟風險大、回報小,而逐漸退出農村地區轉戰城市,這也體現了商業銀行的逐利戰略。由于我國農村地區對于生態金融體系建設不夠重視,而導致農村金融體系的發展存在一些問題,整體發展不均衡導致農村地區資金緊缺,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村經濟的長期發展。金融體制改革的缺乏不僅影響著信用擔保機制等機制的具體建立,我國信用擔保業務發展十分落后,這影響著“三農”建設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同時多數地區都忽視了農業保險機制的有效性和重要性,政府忽略了農業保險制度的建設,導致市場內部忽略了農業保險的有效性。同時,保險公司畏懼農業生產的高風險,對于農村地區的保險體制建立十分不利。農戶缺乏對制度完善的認知,參與保險的積極性不高,使得農業保險體制的發展十分緩慢。

二、農村金融體系完善對策

(一)構建完善金融制度。要解決農村金融體系中存在的問題,就要注重建構完善的農村金融體系。首先要注重加強農戶的認知,為了農村經濟發展要擴大農村金融機構的規模與覆蓋面,提供更完善的、全面的金融服務。在建構金融體系的同時可以與城市金融相結合,發揮共有優勢。其次,要充分發揮金融體系的作用,讓農村金融機構貼近基層工作,在改革中擴大服務內容與范圍。農村金融生態環境不僅能決定整個農業金融發展的水平與方向,也能塑造可持續發展的農村金融體系。為了充分發揮金融體制對農村經濟發展的作用,要從多個領域完善農村經濟生態環境建設。重點是塑造良好的法律規范環境,確定農村金融法律規范才能更好實現健康的金融環境,這是農村金融生態環境體系建設的核心。最后,國家應加快推進農村金融法律法規建立完善進度,界定各農村金融主體權力范圍,并加大對主體的執法力度,對涉農主體開展金融法律掃盲,懲治不良信用主體[1]。只有充分發揮政策支持與制度規范,才能擴大金融機構的服務范圍,并加快對于農村信用體系的構建與完善。農村金融體制能幫助鄉鎮中小企業建立良好的公開信用環境,通過制定信用機制來促進金融體系的完善。只有通過加強金融體制內控,才能發揮農村金融體系的作用,實現農村金融機構的可持續發展。(二)形成多層次發展體系。為了實現農村金融體系內部多個主體的平衡發展,必須通過國家宏觀調控實現農村地區內部自我完善。這意味著要構建多元化的農村金融體系,比如為了擴大各類擔保機構的范圍與中小企業擔保能力,必須完善農村地區的信貸機制,為實現農業的長期貸款而提高基金建設與經營制度創新。為了農村金融機構的可持續發展,要加強農戶的信貸意識培養,分散農業生產的風險。擴大政策覆蓋面積,切實實現扶貧扶弱的政策作用,按政策進行補貼以減少投資風險[2]。由于農村經濟的不穩定性,必須加強對農業保險市場的完善,通過制定相關法律條例來明確具體的農業保險形式與金額等事項,從而保證農業生產活動的持續推進。只有國家建立起政策性保險,才能從根本上為農村金融機構提供保障,實現農村金融體系的完善。保險市場應當不斷深化自身結構,推出更符合農業生產需要的保險類型,比如高風險種類與普通農作物設置不同的保險類型,更能幫助農業抵御自然災害帶來的影響。農業保險市場的發展,為具有風險的農業生產活動提供相應保險服務,確定農業保險的服務范圍與地位。為了深化金融改革,全力支持“三農”發展,積極推進農機租賃方式與產品的創新,解決農業發展中的融資問題,實現多元化發展的金融體系建設。只有充分利用農業保險保障體系,不斷提高農業保險的覆蓋率,才能消除鄉鎮基礎金融服務的空缺之處,使農村金融服務水平實現大幅度提升。(三)規范調整農村金融。真正實現“三農”發展重任,必須進行農村金融規范調整,從內部進行體系完善。要強化農業金融市場,要將正規金融機構與非正規機構聯合。同時根據不同地區的地方特點,要有針對性地開展強制措施。民間金融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發展,但由于缺少相關法律文件的制約往往會有巨大的風險。比如針對私人錢莊、典當行及基金會等農村地區自主建立的金融機構,往往不被法律監管。這些脫離金融監管部門把控的機構,必須依照國家法律進行強制約束。不能允許金融市場自我組建機構影響正規機構合法運營,為農村金融發展帶來負面影響。這要求按照不同地區的特性,明確規定哪些是違法行為,如非法集資、私自放貸等違法行為,采用強制手段禁止違法機構繼續發展,根據具體實際情況制定法律法規。還要引導中性企業轉型,將不正規但具有改造條件的農村金融機構改造成符合國家規范的小型銀行等。不斷豐富農村內部金融機構主體的多樣性,利用多方機構為正規金融機構進行金融幫助。只有通過法律的規范和國家強制引導措施,才能明令禁止違法金融活動的發生,幫助農村金融體系實現自我完善和可持續發展。一些農村地區的金融機構或組織應當不斷調整自身內部行業規范,只有完善內控機制才能提高應對風險的能力。不僅要在農村地區加強金融機構建設,也要逐漸完善落后鄉村、貧困山區的金融服務,以滿足社會日益增長的金融需求。積極創新發展服務,實現農村地區金融規范調整,為了商業的可持續發展而不斷優化自身金融服務職能。(四)利用互聯網發展金融機構?;ヂ摼W金融機構的產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村地區傳統金融機構的發展,但同時互聯網金融機構也為日后農村金融體系的完善提供幫助,變成傳統金融機構的補充成分?;ヂ摼W作為新興模式,必然能給傳統金融模式帶來生機。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帶來的便利,構筑互聯網金融平臺,做好跨地區的金融審查與把控。同時農村地區可以引導農戶和企業學習互聯網金融的基本操作,有目的性地利用互聯網運營金融產品,從而擴大互聯網金融機構的使用范圍,完善銀行卡基礎上的互聯網支付手段。

三、結語

只有不斷強化農村金融機構內部的功能,擴大金融服務的范圍和方向,對于農業地區的基礎設施加大資金投入。同時對于農村地區的保險建設與政策制定完善的制度計劃,不斷拓展農村金融政策性資金來源,建立具有高度適應性與競爭力的現代農村金融體系。不僅要強化農業銀行的優勢,為更好實現“三農”建設而服務,也要發展農村經濟主體的實力,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為了實現農村地區的健康和諧發展,也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加強對農村金融體系的建設。國家應不斷加大對于農村金融體系的監管力度和改革手段,擴大農村機構的覆蓋面積和服務類型,只有把控住農村金融體系的風險才能實現互利雙贏,解決了農村的經濟問題才能實現我國經濟發展的再一次飛躍。

參考文獻:

[1]胡靜,姚鳳閣.我國農村金融體系存在的問題及完善對策[J].學術交流,2017(02):140-145.

[2]孫鶴.農村金融體系存在的問題及完善對策[J].廣東蠶業,2019(04):58-59.

作者:謝立敏 單位:霞浦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