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構國際市場現狀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19 04:45:00

導語:鋼構國際市場現狀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鋼構國際市場現狀研究論文

[摘要]本文從海外工程和貿易的角度對鋼結構現狀進行了分析以增強我國企業在國際貿易中的競爭力。

[關鍵詞]鋼結構貿易發展戰略

一、鋼結構

鋼結構是指用鋼板和熱扎、冷彎或焊接型材焊接在一起的具有承載能力的結構形式。鋼結構本身具有自重輕、規模化生產、生產安裝方便快捷、施工周期短、抗震性能好、投資回收快、環境污染少等綜合優勢,在全球范圍內,特別是發達國家和地區,鋼結構在建筑工程領域中得到合理、廣泛的應用。鋼結構通常分為輕型鋼結構、高層鋼結構、住宅鋼結構、空間鋼結構和橋梁鋼結構5大子類應用于工業廠房,建筑,橋梁,機場,體育場等行業。

二、市場現狀

中國在改革開放建設的30年中,基礎設施和生產加工能力得到全面發展,鋼結構的需求主要分布于機場,體育場,民用高樓,橋梁,廠方建設等且鋼結構工廠已經在生產角度上已經成熟,而且在新的綠色環保經濟的概念中,鋼結構能夠回收利用,保護環境,所以在世界建筑行業中成為一種友好性材料。但是隨著發達國家生產能力的轉移,中國成為世界制造的中心,中國應該也能夠把握國際分工產業鏈的接力棒,并在新興國家市場發展中做出自己的貢獻和構建世界產業鏈條的一環。

根據鋼結構網信息,我國鋼結構企業產值和產量排名如下,筆者在工作中接觸過其中幾家工廠。其硬件能力和設施完全滿足制作高品質的鋼結構需求。其中一些公司已經專營于海外項目,而且業績斐然,產值和產出都是屢創新高。產業集中度以及分包都形成規模。

2000年前美國和日本的鋼結構建筑用鋼總量約占全部鋼產量50%,西方發達國家比例大約在30%以上,而中國大概在10-20%。所以國外鋼結構擁有成熟的市場和廣泛的認可.

三、國內20強鋼結構企業分析

1.外資企業

博思格巴特勒隸屬于世界鋼鐵巨頭、澳大利亞最大的鋼鐵制造商博思格鋼鐵有限公司。憑借其鋼鐵行業背景以及技術優勢拿到了國內的外資投資的高科技工廠許多項目。同樣由美國建筑公司(AmericanBuildingsCompany)與美國工業投資集團CRI于1994年共同投資創建上海美建(ABC)在中國的業務也是如火如荼。中遠川崎重工在船舶項目也打造出自己業務的特色。

2.民營企業/股份企業

在鋼結構產業地理位置布局上領先進入角色,滬寧鋼機以地方造船廠起家,通過當初分包江南造船廠部分業務進入陸地鋼結構建設,創造了鋼結構在體育場,火車站,機場,民用高層建筑等各個制高點。中央電視臺52000噸,北京南站50000噸,T3航站樓,鳥巢20000噸,國家大劇院,上海環球金融中心10000噸。作為私營企業鋼結構的排頭兵,滬寧鋼機和長江精工,浙江杭蕭鋼構,潮峰鋼構等股份上市公司取其所長,運用市場資本,在中國鋼結構市場占據一席之地。

3.國營企業

一方面,鋼鐵廠業務的拓展,直接進入鋼結構業務,另一方面我國鋼廠為避免鋼材貿易摩擦,采取深加工進入鋼結構行業,提供最終產品,拓展海外市場。以萊鋼,首鋼鋼鐵公司及中建/中冶工程公司憑借其自身優勢打造自己的產業鏈條,增加自己的綜合實力。在中國鋼結構排名中進入20強。[4]可見國內一些鋼廠已經對自己的發展戰略做出調整,然而對于海外工程項目,筆者在三年內的海外項目工作中些許總結:

四、海外需求市場和價格優勢(成本優勢)

根據要素稟賦論原理,中國憑借其勞動力成本優勢,出口到歐洲,俄羅斯,中東及其南美市場。就目前筆者了解德國鋼材原材料大約比中國貴10-20%,而加工制造成本卻是中國的5倍左右。所以目前來說,國內鋼結構的DDU價格在以上市場中也有很大的優勢。考慮到項目的最終目的地和港口之間運輸風險及其目的地的陌生環境,國內鋼結構公司還是更多的選擇FOB貿易條款。

工程設計國外設計和中國設計本地化。除了加工制造人力和機器使用磨損折舊等成本外,中國目前在設計方面也具有很大的優勢,設計人員的成本國內也是低于歐美國家。據德國明鏡雜志報道德國五年工作經驗以上設計人員的最低年薪5萬歐元。筆者也曾經參觀過歐洲盧森堡德國等國相關的工程設計公司,10年以上高級項目設計人員每小時80-100歐元,普通設計人員每小時工資也40歐元左右,[6]尤其是歐洲所謂的小型私人設計公司非常盛行,業務和組織能力也都很優秀。而我國冶金行業鋼結構公司正式職工每小時20-30人民幣。設計外包工時也就40元。所以普通工程師設計費用上也有10-15倍的差距。但是因為外語基礎的薄弱,同時圖紙的精確表達程度還是遜色于國外設計的公司嚴謹。所以我們目前的業務只能做到祥圖車間加工轉化方面,相對于加工利潤,設計轉化費用收益還是不錯的,當然這也是我們能夠改進提高的方面。

以上都是我們勞動力成本的優勢,雖然在技術含量上沒有什么附加值,但是針對我國目前的鋼鐵產業生產能力和我國產業的現狀,對外鋼結構貿易能夠幫助我們贏得國內的鋼鐵產業戰略調整升級。同樣也可以通過目前的優勢能夠在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建設中贏得認可。

五、國際標準和要求

1.原材料

中國目前以5億噸的粗鋼產量位居世界第一,而我國的鋼材基本上都是自產自消,2008年出口鋼材大約3000萬噸,2009年1-6月份934噸。僅占產能的1%,一方面說明國內市場對鋼材需求的旺盛,但同時又反映出我國鋼材質量的某些問題,同時說明中國鋼鐵行戰略升級的迫切性和同時也意味著我們在國內外市場有很大潛力。

標準是貿易保護措施中非關稅壁壘一種,它也是的一把雙刃劍,只有符合標準,才能站在同一個舞臺上拼搏。所以技術標準的理解和遵守是我們走出去的基礎。拿出一個簡單的例子:焊接無損探傷德標和國標就有很大不同,根據EN10160關于厚度達于6mm板材超聲波檢測中檢測分為兩部分板面檢測(S0,S1,S2,S3)和邊緣檢測(E0,E2,E3,E4,E5),而我國國標中只有板面檢測且歐標等級評定與中國國標不同,盡管國內一些鋼廠如寶鋼,武鋼,濟鋼等可以出具歐標材質證明書,但是很多鋼結構公司因語言或者標準理解等原因忽視這些不同。這將造成潛在的風險。

所以在做國際項目的時候,對國際標準一定要理解充分,減少因標準要求而造成的損失。

2.第三方認證和國際認證

世界著名的第三方認證服務公司如法國BV,德國船級社GL等,在項目第三方監督上的得到世界發達國家的認可,這些第三方公司可以幫助鋼結構工廠加強產品品質控制和增進質量的提高。同時也是學習國外客戶驗收的一種衡量的標準和要求。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認證,ISO14000環境體系認證,已經不是強有力的表現,筆者在國內一些企業如中冶集團下屬的分公司發現其開始通過各類專業認證登上世界舞臺,適應歐美發達國家的技術要求,在某些方面已經有所突破,如焊工證件,如WTI認證,就是SLV-Duisburg在中國合作的一個典范,按照歐洲標準等相關標準,培養各個級別的技術人才,滿足歐洲市場的需要;工廠車間生產認證,如美國AISC和ICBO認證,滿足美洲市場的要求,當然其收費也是非常昂貴的,所以對內部人員工廠管理等認證成為性價比最好的選擇。既能提高工人的素質,又能增加整體制造能力。公務員之家

六、鋼結構的發展戰略和貿易風險控制

1.質量第一不是產量第一

目前國內鋼結構公司中還有一大部分公司的宗旨都停留在產量第一的目標,其利潤低,質量一般,同時海外市場的開拓上我國企業扎堆,布局單一,內部競爭激烈,導致產品價格降低,利潤減少,從而產品質量也因為內部成本控制而降低要求。中國在2009年出口超過德國,成為第一出口大國。從產品類別來看,我們的機電產品都還是普通產品,德國一直靠自己的質量和技術戰略取勝。所以我們鋼結構也應該反思其發展的戰略。不應該以產量速度規模求利潤,而應該提高自己的綜合實力以贏得將來的立足,其中第一步質量必須達到國際標準,其次就是增加我們的技術含量贏得市場的份額。

2.質量保函及其質量問題

對外貿易合同中銀行的質量保函適用于和國外客戶的直接合同,可以作為保證最后尾款收款的一個方式,質量問題的發生必須需要提前和客戶進行定義,已確定將來的責任承擔。國內中國銀行的保函認可度最高,當然四大行都是可以接受的,這需要在簽合同前雙方確認保函的格式和內容。對于海外工程項目來說,工廠內驗收合格才能保證產品最終客戶驗收。所以有任何問題都要在工廠內解決,以免造成海外修補人員出差等巨額費用。

3.銀行套期保值

國外企業和中國企業的國際風險意識。目前據筆者接觸到的范圍發現外貿企業已經了解并根據需要使用這一銀行業務規避外匯匯率的波動,但是也預見過某冶金行業的國企作為出口方竟然和國內某一生產企業簽訂合同并規定了匯率風險共同承擔的條例。所以國內工廠簽訂外貿合同金額以后一定要考慮銀行的套期保值,不要總是想著外匯升值而沾沾自喜,基本的原則就是不能因外匯貶值而受到損失。

所以基礎的外匯風險知識和銀行業務需要了解,并應用在日常貿易業務中。

4.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

通過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險手段,支持貨物、技術和服務等出口,特別是高科技、附加值大的機電產品等資本性貨物出口,支持中國企業向海外投資,為企業開拓海外市場提供收匯風險保障,國內很多企業,尤其是北方重工業基地企業在外貿業務中缺少對國際法律,國外市場的了解,在國際貿易業務中面臨和大的風險,筆者接觸過這家公司的員工講解,并了解到此信用保險公司可以享受國家政策扶持出企業且幫助承擔國外客戶因壞帳,不付款等造成的損失。在國家信用的平臺上,我們企業會站得更高,走得更遠。

參考文獻:

[1]楊震.試析我國鋼結構建筑的現狀及發展前景.

[2]鋼結構網.

[3]謝付亮.建筑鋼結構行業全面進入洗牌階段

[4]吳聰穎.淺談國際貿易摩擦的應對策略.

[6]德國明鏡雜雜志.

[7]我的鋼鐵.

[8]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