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CSA電子商務流通體系探究
時間:2022-09-03 10:27:07
導語:農產品CSA電子商務流通體系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現今,農產品賣難和買難現象仍然普遍存在。本文通過研究農產品csa電子商務流通體系中消費者與農民對生態農產品買賣的經濟協同效應,促使公眾層面和政府層面重視農產品CSA電子商務流通體系的構建和推廣,試圖破解生態難題,以促進村鎮調整產業結構,實現經濟發展。
關鍵詞:農產品;CSA;經濟協調效應
為了確保食品安全,不少消費者傾向于采取直接訂購農村熟人放心農產品,或者主動找到一些鄉農,請他們代為用生態方式種養。但是,農產品賣難和買難現象仍然普遍存在。例如,湖南的農眾網、搜農坊等都是以社區拼團為基礎的社交網購平臺,一定程度上做到了將生鮮源頭直達社區,但是這些平臺僅僅是以零散消費者需求為驅動,采取到農村收購農產品的方式,消費者沒有集群化,農產品沒有規模化,從而未能形成規模效應。通過研究農產品CSA電子商務流通體系中消費者與農民對生態農產品買賣的經濟協同效應,促使公眾和政府層面重視農產品CSA電子商務流通體系的構建和推廣,試圖破解生態難題,促使村鎮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經濟發展。國外學者對農產品流通研究得比較多,體現在對農產品供應鏈和農產品物流以及農產品營銷渠道等訂單農業相關的研究上。JasonHenderson(2004)指出農業村民開展網絡電商行為的核心是運用互聯網工具能夠對農民服務的程度要較高。對于農業經濟合作形式運用市場的研究,MasayukiShiraishi(2005)則用嚴肅的態度指出農村商貿集市對日本國家農業鎮上拳頭農產品銷售的影響,結果顯示提升了經濟化程度;EvaFernández(2014)通過探討13個國家在1930年前50年間國家開展這種形式的程度,結論是農業農村合作社的合適存在形式與當地農業經濟增長以及農民呈現的實際經濟狀態有關;I.B.Suryaningrat(2015)通過對印尼木薯這個產業的調查分析,指出木薯農業供應鏈農業經濟合作社發揮的重要作用。國內有關農產品流通的研究也頗為廣泛,多為關于訂單模式和直銷模式的研究。梁海紅(2012)認為在農產品和超市、社區餐館進行對接的形式上開展創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產品買賣信息不對稱問題。楊躍之(2016)認為互聯網+這種網絡交易的便捷性,可以對農村供給側改革和精準扶貧施策的實現帶來幫助。彭育松,黃福華等(2017)提出在國內主流的電子商務買賣平臺上發展農業農村產品銜接買賣技術,可以提高網絡購物者對農產品銷售的認可度,是發展鮮活農產品流通的高效路徑。CSA是CommunitySupportedAgriculture的英文縮寫,常翻譯為“社群支持農業”,是指一群消費者組成的“社群”,將消費者與農民更直接地進行對接。利用電子商務建立流通渠道,消費者可以獲得放心的農產品,農民可以提供原生態的農產品,形成規模經濟效應。目前國內針對農產品流通體系的研究在“直銷配送”模式以及“訂單銷售”模式上居多,這些模式有一定的實踐價值和意義,但是這些模式缺少理念驅動與技術指引,難以傳播復制。整合對農產品健康安全信任度需求的消費者,構建消費者與農民群體的戰略聯盟,倒逼農民注重產品質量和生態健康,進行集約化生產,形成規模經濟效應。協同效應主要體現在管理協同、經營協同、財務協同、無形資產協同等四個方面。
一、管理協同效應
消費者社群和農民農場及企業構建協同網絡,是指消費者社群和農民農場及企業共同搭建管理平臺,信息共享,可以節約管理人員和管理層次,進一步提高企業和消費者的投資積極性,使農產品有針對性地對應消費者,建立按需種植的訂單協作關系,從而建立起無形卻又非常實際的戰略聯盟或參股運營的模式。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可以助推這種方式的實現,微信群、QQ群、抖音、快手等可以使得這種戰略聯盟以較低的成本得以組建。社區、村鎮可以組織城市社區消費者與村鎮農產品建成集群,農產品輸出方還可以通過抖音、快手建立粉絲群體,這種即時媒體大大便利了供需雙方的關系協調。管理協同效應可以解決資源如何配置、人力資源如何有效的銜接,減少因為營銷人員的配置浪費。管理能力的轉移就是要使農業農產品的種植方——農民在沒有能力去進行管理或獲取管理資源的時候,共享這種模式帶來的管理效率的提升。首先,農產品網絡銷售渠道有了更好的依托。農民既要種植種養又要探索網絡銷售,進行管理能力提升,這無疑增加了他們的難度和負擔。有些農產品的公司或農民雖然發展較快,但是由于受地域、交通等影響,人才的缺乏仍然是發展瓶頸,而專門引進人才對企業或農民個人而言,成本也是難以承受的。通過發揮CSA構建的這種管理協同效應,卻可以令這一問題迎刃而解;其次,單個的消費者與分散農戶要通過一對一的簽訂訂單式需求,這也是非常龐大的管理資源浪費問題,實際上也是難以實現的。但是在這種戰略聯盟發生之后,以這種在消費者與農戶構成的網絡集群,約定式地開展,消費者遵從集群的約定就相當于接受農戶的訂單式問詢,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管理資源自由流動且成本不大的問題。
二、經營協同效應
消費者社群和農民農場及企業構建協同網絡,對于三方甚至更多參與的群體都提升了協同效應。消費者減少了尋求合適農產品的時間和精力,農產品獲得了更加精準的營銷開拓能力,可以較好地實現規模產業開發,降低市場開拓成本以及管理成本,而企業在減少其營銷和市場開拓的壓力上也可以得到緩解。經營協同效應最大的優勢在于,消費者群體與農民通過戰略聯盟或者控股運營的模式,實現協同后可運用網絡建立聯盟彈性靈活的協商模式,使得多方構建的網絡內沒有挖掘的隱性資源提升影響力。一方面農民農場不必要過度依賴電商巨頭,屈從于電商平臺設立的諸多約束規則,而無法進入電商平臺開展銷售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企業的市場營銷和廣告部門是打造企業生態價值鏈中的重要環節,通過這種協同網絡,減少了市場銷售環節,提升了多方的收益。
三、財務協同效應
(一)財務能力提高。采取戰略聯盟的模式,消費者們的穩定訂單提高了農民種養的積極性和穩定性,可以保證在項目運營期間的穩定現金流入;如果采取的是控股運營模式,則這一模式下的雙方實際上由一個母公司來進行控制,一般情況下不會因為一些合作伙伴的經營不善而帶來損失。控股企業運營模式的資金是由母公司進行統一劃撥和配置,這樣消費者就可以為農民提供充足的資金以減輕其資金壓力。因此,通過消費者群體與農民的協同合作可以充分提高整個農民實施種養項目的財務能力。(二)獲得增值收益。在財務協同效應中,消費者與農民所獲得的增值收益主要表現為:第一,傳統的物流地產企業開發建設物流地產項目,主要目的是為了獲得持續穩定的消費群體以及附加服務所帶來的收益。隨著戰略聯盟的發展,其各個環節也越來越成熟,消費者為其提供的金融服務以及各項增值服務可成為新的利潤源;第二,可以采取訂單式農業生產,由此而產生品牌的疊加效應,就可以有效促使農民擴展自己的產品。
四、無形資產協同效應
無形資產的協同效應在這種戰略聯盟的模式中更加能相得益彰。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可靠,無疑會增加消費者及企業對農戶其他農產品的接受程度,而消費者的需求容量能夠進一步增強企業和農戶的信心,企業的銜接能力也一定程度上體現著企業的品牌效應。這種無形資產的協同效應不是單純僅限于合作的產品,也包括新項目的開發、新的市場需求,都將是不可估量的潛在資源。無形資產體現在科技協同效應上,消費者和企業可以學習到農業農產品種植的技術和過程,而農戶和消費者又可以學習到企業的經營模式。多方的互利互惠實際上演變成一個共同體,可以有效促進資源的共享。無形資產體現在品牌效應上,農戶依托綠色、無污染、放心的農產品能夠進一步獲得消費者和企業的認可,那么種植推廣其他相關的產品也就有了基礎和品牌效應。而消費者的購買力及需求的程度一定程度上也將形成品牌影響力,對農戶和企業構成可以信賴的消費主體,從而放心生產。
五、結語
本文研究了農產品CSA電子商務流通體系中消費者與農民對生態農產品買賣的經濟協同效應,促使公眾和政府層面重視農產品CSA電子商務流通體系的構建和推廣,試圖破解生態難題,促使村鎮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EksozC.,MansouriS.A.,BourlakisM..Collaborativeforecastinginthefoodsupplychain:Aconceptualframework[J].InternationalJournalofProductionEconomics,2014,158(C):120-135.
[2]李樹洋.基于政府支持視角的CSA發展探究[D].煙臺煙臺大學,2017.
[3]陳紅.“互聯網+”背景下鮮活農產品流通模式研究[D].石家莊:河北經貿大學,2018.
[4]王海燕.區域特色農產品流通效率的評價與優化路徑研究[J].時代金融,2018(07中):107-108.
[5]肖雄.CSA:打造農產品“民間特供”[N].南方日報,2013-7-11.
作者:彭仁孚 單位:湖南電氣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電子商務與家庭消費文獻芻議
- 下一篇:美國高校德育教育路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