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分配論”的重要意義
時間:2022-05-31 07:02:00
導語:創新“分配論”的重要意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建國以來中共歷屆黨代會的報告一般都論及分配制度,與歷屆黨代會相比十六大報告在分配制度改革上前進了一大步。雖然這次對于分配制度的表述沿襲了上屆黨代會報告的提法,還是“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①,但十六大報告特別提出了“確立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②,這兩句話放在一起就具有了特殊意義。十六大報告強調“貢獻”,并將按要素貢獻分配確立為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這種提法顯然更全面更符合實際,對于生產要素參與分配的提法,也由以前的“鼓勵”、“倡導”演變成“確立”為“原則”。承認生產要素在創造財富中是有貢獻的,允許生產要素按貢獻程度參與分配,這是十六大報告在分配制度問題上的創新。資本、管理、技術是中國現階段生產力發展的稀缺要素,是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十六大報告進一步承認了這些要素在分配中的地位,將會使這些要素充分活躍起來,從而促進社會財富的快速積累,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增添動力。
一、“分配論”創新激發資本要素活力
資本本身并不創造價值,但資本是生產過程的必要條件,并起著組織指揮作用,進而作為資本職能的執行者——資本所有者的收益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應受到充分的尊重。資本的收益由兩部分構成,一是資本所有權索取。資本不可能無償使用,否則又有誰會進行投資呢?落實資本所有權的收益索取,既是多種所有制并存的必然結果,也是充分動員社會生產資源的重要措施。二是組織指揮作用的報酬,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生產過程一方面是制造產品的一般社會勞動過程;另一方面又是價值形成、價值增值的過程。資本所有者以資本的名義組織指揮生產經營的過程,同樣具有社會一般勞動的性質,應當給予同他們的勞動相適應的報酬。過去,我們的理論忽略了資本要素的貢獻,十六大確定了資本要素在社會財富創造中的地位,使資本的收益有所保障,資本要素將活躍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各領域。
(一)激活龐大的非公有資本投向生產領域資本只是一種生產要素,其本身沒有階
級性。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本所有者、私營企業主只要合法經營,就有權獲得其管理勞動收入、經營風險收入和資本投入收益。這樣資本才能活躍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目前,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著龐大的非公有資本,分配制度的明確讓非公有資本的所有者吃了一顆定心丸,讓他們愿意把資本投向生產領域,資本在生產過程實現增值從而獲得貢獻報酬。一位民營企業家深有感觸地說:“同志在十六大報告中說我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要按貢獻分配’,有了這個新的‘身份證’,我堅信民營企業將會有
①②引自:《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8頁1
更好的環境,我們將會為小康社會的全面建設、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更大的貢獻。”③
(二)激活普通居民積淀的儲蓄使其轉為生產性投入中國雖然是一個人均收入相
對較低的發展中國家,但普通居民的儲蓄總量卻居世界前列。中國居民不愿意投資,寧愿讓收入積淀起來,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制度的不健全,居民不愿拿儲蓄去冒險。居民積淀的儲蓄躺著不動是毫無收益的,分配制度的創新從根本上確立了保護投資者利益的必要性。只有清楚認識到資本對財富增長的貢獻,才可能明確投資者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只有認識到這種貢獻,才會真正將保護投資者落到實處,投資者才會有信心。十六大分配理論的重大突破顯然有利于激發人們的投資意識,增強人們的投資信心,促使居民把儲蓄轉為生產性投入的步伐加快。
(三)有利于國有資本投向一些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領域我國國有企業規模大、
資金雄厚、人才儲備相對較多。分配制度明確了按貢獻分配,形成了新的激勵機制,這樣有利于雄厚的國有資本投向一些能產生巨大效應的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領域,比如:把雄厚的國有資本合理投向重大科研項目的科技攻關,爭取在科技發展的前沿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發達國家對關鍵性核心技術的壟斷是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為此我國的很多企業缺乏國際競爭力,在與國外同類企業的競爭中處于非常不利的地位。當今國際經濟結構調整已經進行新的發展階段,跨國企業整體轉移、研發與制造并重、以新經濟改造傳統產業的步伐日益加快。隨著我國國內市場競爭的日趨加劇,我國科研力量的增強,跨國企業在我國的市場競爭中已有很強的危機感,企業向我國整體搬遷、在我國設立研發中心的步伐也開始加快,我國的國內市場在相當程度上也已經被跨國公司所占領。如果我國能夠集中優勢資源,加大科技開發的力度,不僅可以占領科技制高點,而且跨國企業高新技術和研發中心向我國轉移的速度也將更快,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優化和經濟整體素質的提高將很快實現,國有資本將在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領域發揮更大作用。
(四)促進對外開放,吸引更多的海外資本作為發展中的國家,資本是更為稀缺
的生產要素。國家經濟要發展需要大量的資本,海內外各類投資者在我國建設中的創業活動都應該受到鼓勵。到2002年累計利用外資已達4700億美元。十六大深化分配制度的改革中提及一切合法的勞動收入和合法的非勞動收入都應該得到保護,海外投資者的收益得到政策的維護,這樣就更有利于促進對外開放,吸引更多的海外資本。
二、“分配論”創新激發管理要素活力
管理要素是提升總體勞動產出的要素。據勞動與社會保障部的資料顯示,當今社會所創造的價值中,管理勞動所創造的價值一般約占20%左右,管理勞動在創造價值的過程中具有比一般勞動更為重要的作用。單一的體力勞動,沒有管理,在今天是完成不了生產活動,也創造不出社會財富的。十六大報告中確立了管理要素在財富創造和財富分配中的特殊地位,
③引自馮蕾、張玉玲:《貫徹十六大精神打開創造社會財富的閘門》《光明日報》2002-12-22
不僅在理論上符合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學原理,而且有利于調動經營管理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有利于促進管理創新,為發展提供更多的動力。
(一)充分調動管理者的管理積極性創造性十六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按生產要素的
貢獻進行分配,市場人士已經明顯感到,形成新的激勵機制是勢在必行。2003年的經濟大熱門管理層收購(MBO)就是利用股權安排來實現激勵管理層,使管理層獲得按要素貢獻的分配報酬。其中美的MBO實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美的企業經理層用借債方式融資購買股份,管理層收購所需資金10%以現金方式繳納,其余90%則以美的股權質押從銀行貸款。通過收購,美的的經營者變成了企業的所有者。1997年時,美的的經營還舉步維艱,如今美的的銷售額已經從當時的7億多元上升到2002年的100多億元,出口額達到2億美元。④美的的成功成為全國企業津津樂道的版本。職業經理持有公司股份,成了企業的所有人,一旦成為企業的主人,企業的利益也就是管理層的利益。如果經營較好,他們將獲得大的收益,如果經營失敗,他們的利益也將遭受損失。管理層參股,可以通過股權約束,使其在更大程度上對自己的經營行為負責。這一制度將經營者的個人利益與公司利益結合起來,能充分調動其管理積極性和創造性。
(二)有利于管理層的規范化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發展,中國涌現出一批杰出的管理者,他們憑借自己的個人天賦和魅力,將一個個無名的小企業,辦成一個個成功的大型企業,創造了巨大的財富。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如果沒有張瑞敏,就不可能有海爾的成功;如果沒有李經緯,也不大可能有健力寶的輝煌。但這些人的價值如何體現,始終是一個沒有解決好的問題。一個人做出了成就,就希望獲得公正的報酬。他們創造了巨大的財富,但由于產權關系,自己卻并沒有積聚巨大的財富。到退休時,他們將失去自己的事業;他們同時也不能享受與自己的才能相稱的收入和優裕的退休生活。結果,在這些管理者當中有的心態就會失衡,從而做出種種違法犯罪的事。紅塔集團的褚時健因為瘋狂吞噬國家資產而落馬,健力寶的創始人李經緯因涉嫌貪污而受到法律追究。對整個社會來說,真正的問題不是李經緯如何貪污以及貪污多少,而是如何設計更好的激勵與約束機制,以規范管理層,保護管理者的創新能力。分配制度的創新使李經緯、褚時健這樣的管理人才不會因為自己的價值得不到充分地承認而走向犯罪的道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宏觀環境穩定將促進經濟的發展。
(三)留住管理人才,促進人才隊伍建設2002年11月26日,中國康輝旅行社80位管理人員與“大東家”首都旅游集團簽署協議,康輝49%的國有資產將劃歸個人名下。擁有60多家分社,注冊資金上億元的大型旅行社康輝MBO的舉動頗引人關注。首旅集團董事長段強表示,將49%的國有資產賣給康輝管理層,使國有資產成功變現,有利于解決目前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人才流失的問題。MBO機制雖然還不十分成熟,但它為激活管理要素提供
載體。分配制度的創新無疑為康輝的MBO舉動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指導。
④數據來源于綦書環:《管理層收購越捂越熱》《中華工商時報》2002-12-43
三、“分配論”創新激發科技要素活力
科技要素是生產生產力的要素,勞動與社會保障部的資料顯示,當今社會所創造的價值中,科技進步對我國GDP增長的貢獻率已超過35%。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不但創造價值,而且較之于一般勞動——生產勞動、服務勞動創造更多的價值和使用價值。因此科技要素也應參與分配,十六大明確了科技要素的分配地位,這將激發科技要素活力的逬發。
(一)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陜西省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是我國分配制度改
革的試點。近年,100多名農業科學家在這里的民營企業中以科技要素參與分配,形成人均擁有百萬元資產的科學家群體。這種模式把科學家引入市場,促進了科技成果轉化,產生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據統計,楊凌農業科技城每年的科技示范催生經濟效益100億元左右。十六大報告中確立的收入分配理論是全黨全國多年實踐的理論升華,將進一步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
(二)充分調動科技人才的創新積極性從我國目前情況來看,人力資源較豐厚,但科技人才資源尚呈缺乏狀態。科技人才資源開發是一項長期任務,而科技人才強國戰略目標的實現,要依靠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來解決人才總量的積累與結構的優化。在一些地方、單位依然存在著濫竽充數的現象。現實中的中國科技人才資本的價值遠沒有實現,具體標志就是分配水平太低,不足以使之具有成就感、光榮感。十六大分配制度的創新從根本上尊重科技人才的剩余價值分享權,確立科技人才在財富創造中的貢獻地位,新的利益分配機制與社會認知系統,解決科技人才參與收益分配的問題,賦予科技人才應有的社會地位和人格尊嚴。因此能充分調動科技人才的創新積極性。
(三)有利于加快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目前國家的經濟工作重點是產業結構的調整,科技對促進產業結構的順利調整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對產業結構調整的貢獻是巨大。按生產要素的貢獻獲得分配確定了科技要素的地位,這將會加快推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提高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四、激發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會的生產要素
十六大報告提出要尊重和保護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會的勞動。目前,我國勞動收入的范圍不斷擴大,非勞動收入的形式日益增多,個人財產迅速增加。財產關系的這些變化,是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按勞分配與按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分配制度的結果,實際上反映了經濟制度的巨大變革和經濟的迅速發展。在這種新形勢下,提出保護一切合法的勞動收入和合法的非勞動收入,對于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維護改革開放的成果,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進一步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按要素貢獻分配為原則的分配論,全面地肯定各種要素在生產中所起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全面肯定它們在價值形成中所作的貢獻。從這個意義上說,創新的分配價值論亦可稱之為對勞動價值論的一種發展。這就是說,以按要素貢獻分配為原則所最終形成的分配格局,必定是一種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格局。這種格局,也正是講究效率、追求公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所要求的一種格局。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起來,我們的發展將更加進步。
所有這些認識上的、體制上的突破與革新,可以說都是在創造一切條件,調動一切經濟因素,以促進財富的充分涌流。必將對我國經濟的發展和未來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起到強有力的推動作用。當理論上取得實質性突破、制度上實現真正創新,生產要素將會被激發出更加充沛的活力,生產力和社會發展水平將會有更大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