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制度與生產關系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10 04:38:00

導語:經濟制度與生產關系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濟制度與生產關系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經濟制度生產關系生產方式交易費用

論文摘要:本文擬從經濟制度和生產關系各自的概念入手,通過馬克思主義和制度主義的研究方法對二者關系進行分析和探討,最終得出結論:經濟制度對于生產關系的形成、運行和變革起著決定性作用,而生產關系也對經濟制度起著巨大反作用,二者不可混為一談。

一、制度、經濟制度、生產關系

“制度”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有兩種含義:一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辦事規程或行動準則;二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體系。西方制度經濟學者所認同的制度含義與前者相似。

凡勃倫提出:“制度實質上就是個人或社會對有關某些關系或某些作用的一般思想習慣”。康芒斯認為,所謂制度無非是集體行動控制個人行動的一系列行為準則或規則(1934)。舒爾茨說:“我將一種制度定義為一種行為規則,這些規則涉及社會、政治及經濟行為。”諾思則認為制度是“規范個人行為的規則”。其它一些制度經濟學家對制度的定義也沒有實質性的差別,可見,在制度學派看來,制度無非是約束和規范個人行為的各種規則和約束。那么所謂經濟制度,就是在人們從事物質資料生產與再生產過程中,約束和規范個人行為的規則。

通過更深人探討,筆者認為制度實為一種具有執行力,即有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協調機制,它在交易中發揮著對權利分配和義務分攤的指導作用。換言之,雖然制度類型眾多,種類繁復,但究其本質都是交易中具有執行力的指導交易主體間利益分配和交易費用分攤的協調保障機制,其差別只在于協調對象、作用方式和保障手段的不同。

然而,我國學者所理解的經濟制度卻是第二種含義的制度,即_種對制度體系的描述。且這樣的論述被廣泛接受:社會經濟制度,是社會發展一定階段上占主導地位的社會生產關系的總和。顯然,我國馬克思主義學者普遍傾向于將經濟制度與生產關系相等同,這不僅與西方制度經濟學者所談的制度不是同等意義的概念,事實上,在馬克思、恩格斯本人的論述中也找不到相應的理論依據。

馬克思認為:“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誠然,馬克思的確闡述了一定社會的生產關系總和,相對于人們政治、思想的社會關系而言,是社會的經濟基礎,而后者是上層建筑。但是在馬克思的理論中并沒有找到關于經濟制度就是生產關系總和的論述,那么顯然,這一觀點是我國學者對馬克思理論的發展,至于發展的準確與否,筆者認為,有必要從關鍵詞“生產關系”人手,進行進一步的探討。

所謂生產關系,“即人們在他們的社會生活過程中、在他們社會生活的生產中所處的各種關系。具有獨特的、歷史的和暫時的性質。”生產關系是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結成的關系,是人們生產、分配、交換、消費方面的經濟關系的總和。

研究生產關系,一般不僅要考察生產,還要考察其本質差別,在生產關系總體中,生產資料所有制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馬克思說,“如果說在任何所有制形式都不存在的地方,就談不到任何生產,因此也就談不到任何社會……”不同的所有制形式決定著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及其相互關系,進而決定著勞動產品的分配形式,制約著人們的消費關系。所有制是生產關系的基礎,是區別不同生產關系類型的主要標志。所謂所有制,是指生產資料歸誰占有的制度,它決定著人們在生產中相互關系的性質和產品分配、交換的形式,是生產關系的基礎。可見,所有制首先是一種制度,其次它的調整對象屬于物質資料生產領域。顯然,所有制是經濟制度的一種。所有制的性質,及以其為核心的經濟制度系統決定著生產關系的性質及人們之間相互關系的處理與協調方式。另一方面,生產力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在社會生產中,生產力是物質內容,生產關系是生產的社會形式,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有什么樣的生產力就有什么樣的生產關系。因此,可以說,生產力狀況和經濟制度環境共同決定著生產關系的獨特性。

二、經濟制度與生產關系

(一)經濟制度決定生產關系的形成、變革和運行

首先,我們從馬克思主義理論入手來展開研究。“生產力的發展和變化,決定著生產關系的發展和變革。”這是馬克思主義學者的共識。然而,生產力是怎樣作用于生產關系呢?吳易風教授對此曾進行過系統的闡述:“一定歷史階段上的生產力及其發展形式,是一定的生產方式由以產生的歷史條件和現成基礎。一定的生產方式又決定一定的生產關系。新的生產力會產生和它相適應的新的生產方式,新的生產方式又會產生和自己相適應的新的生產關系。”即“生產力——生產方式_-生產關系”,也就是說,生產方式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結合點,生產方式及與之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共同構成了一個社會的經濟結構或經濟基礎。對于此觀點,筆者在贊同之余深受啟迪,并進行了思考:生產方式是怎樣將生產力的影響傳導并衍變為生產關系的變革的呢?經過反復探尋,發現了關鍵所在:是生產方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經濟制度及其發展和變遷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中擔當了重要媒介。

生產方式,即一定生產力發展水平下,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相結合以生產人們所需物質資料的方式。新的生產力要求產生和它相適應的新的生產方式,即人們與生產資料之間新的占有、使用方式,及產出的物質資料的分配和交換方式等。相應地,亦會產生與新生產力相適應的新的所有制、生產、分配、交換甚至消費制度以對新生產方式的形成、確立和實施過程起到輔助和保障作用。而在人們遵循新的生產方式進行勞動生產的過程中,受到新經濟制度的協調和制約,其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關系便會日益改變,生產關系也就隨著生產方式的變化而發展、變化了。正如馬克思所描述的“隨著新生產力的獲得,人們改變自己的生產方式,隨著生產方式即保證自己生活的方式的改變,人們也就會改變自己的一切社會關系。”因此,經濟制度對生產關系的形成和變革起著基礎性和決定性的作用。

馬克思理論中的—個重要思想就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那么筆者提出的經濟制度是生產關系的基礎,決定著生產關系的形成和變革,是否違背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原則呢?事實并非如此。所有制形式一般都是以一國憲法的形式予以規定的,但它從根本上決定著生產關系性質,是經濟基礎中不可動搖的支柱,其足以證明制度并非完全屬于上層建筑范疇。從前面的論證可知,經濟制度是應該劃分到經濟基礎里去的。制度也分為兩部分,即經濟基礎部分(包括所有制及以其為核心的經濟制度)和上層建筑部分(包括政治制度、行政制度以及意識形態等)。由于生產力的發展,原有的生產方式隨之改變,而生產方式及其重要組成部分經濟制度的變遷又促成了生產關系的變革,于是在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中社會和歷史不斷地向前發展。

其次,從新制度經濟學的視角來進行考察:經濟制度作為一種交易協調機制,就是為了保證交易順利進行,促進經濟發展而產生的。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交易成本的變化,當原有利益分配和交易費用分攤原則無法再維持人們所認可的利益均衡時,經濟制度中的部分甚至全部,包括所有制在內,就會發生變遷,以實現一個新的利益均衡。顯然,在新的經濟制度環境中,人們在進行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時所受到約束的內容、方式和程度等都會與舊制度環境下有所區別,其調整效果也自然會不同。也就是說,社會生產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必然相應地發生變化,即生產關系發生變革。

生產是一種社會行為,隨著社會分工的出現及細化,人們在生產中的協同合作日益增多,隨之而來的產品分配和交換也日趨頻繁、復雜。制度經濟學把人們的一切交互行為都視為交易,即隨著經濟的發展,整個社會生活中的交易,無論從數量、頻率或是復雜性都呈現出增長的趨勢。然而,由于人們認知能力的有限性,生活環境中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對稱性,以及人們的機會主義傾向,交易中的隱瞞、欺詐、偷懶及搭便車等現象不斷出現且同樣呈增長趨勢也在所難免。此外,由于交易中主體間的意愿相左所導致的利益沖突和摩擦引起交易無法順利進行甚至中止也時有出現,這些情況又進一步增加了交易的復雜性,影響了經濟效率,增加了交易費用,降低了各主體間的信任度,減少了其進行交易的意愿,進而阻礙了生產關系的和諧、有序的運行和發展。經濟制度是社會生產活動中必不可少的一種協調機制,其產生就是為了克服人的弱點和不足。經濟制度決定和調整著人們在經濟生活中的相互關系,使其更和諧,更有益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維持著生產關系的良好運行及健康發展。

(二)生產關系對經濟制度具有反作用

當一種經濟制度環境下的生產關系出現利益失衡時,行為主體間的矛盾就會增加,利益失衡越嚴重,生產關系內部的不和諧也就越嚴重,生產關系越惡化,致使交易費用升高,甚至交易無法進行,阻礙生產力的發展,最終迫使經濟制度發生變遷。1921年蘇俄被迫由原戰時共產主義體制轉為新經濟政策體制的重大經濟制度變遷就是生產關系對經濟制度反作用力的有力印證。可見,生產關系并不是消極被動地由經濟制度所決定,其對經濟制度也存在著反作用力,影響著經濟制度的變遷。

綜上所述,經濟制度無論在生產關系形成和變革還是維持及發展的過程中都起著重要作用,遍布于生產關系的各個環節;而生產關系對經濟制度也存在著反作用力,二者決不能混為一談。經濟制度是人們之間相互關系形成的約束框架,通過其規范作用維持著生產關系運行,是生產關系得以形成和發展的基礎和前提,簡言之,有什么樣的經濟制度環境,就會有什么樣的生產關系;生產關系的發展和變化也會反過來影響經濟制度的變遷。生產關系既是經濟制度實施效用的產物,也是經濟制度發揮作用的平臺,雖然從某種意義上講其二者互為載體,但是決不能因此就把二者等同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