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經濟趨向特征及策略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13 04:36:00
導語:宏觀經濟趨向特征及策略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鍵詞:宏觀經濟,總量失衡,增長速度,不確定性
論文摘要:從動態趨勢上看,由于“刺激性政策的逐步退出”、“房產新政的出臺”、“地方投融資平臺的清理”、“結構性調整力度的加強”以及“存貨周期與發達國家存貨周期的同步高點回調”、“歐洲主權債務危機蔓延與不確定性因素的沖擊”等,未來宏觀經濟可能步入“振蕩”、“波動”與“相對低速”的過渡期。2010年以來,在刺激政策、存貨周期逆轉、世界經濟同步反彈等多重力量的作用下,我國經濟延續了2009年的反彈趨勢,在總體靜態上呈現出“GDP增速提升”、“物價水平全面提升”、“就業形勢逆轉”、“外需常態化”等多元景氣的局面。
一、上半年經濟發展特征及今后預測
與其他年份比,我國上半年宏觀經濟有以下幾個特征值得關注:
1、GDP、固定資產投資、工業增加值、財政收入、企業利潤以及總體宏觀經濟景氣指數等指標呈現出強勁的反彈趨勢,達到歷史同期的高位水平。由于基數效應、潛在供給損失、低水平恢復性調整以及短期強烈刺激等原因,一些指標的反彈并不表明宏觀經濟進入穩定復蘇或經濟高漲的周期。當前,宏觀經濟的反彈依然具有基礎不牢固、趨勢不穩定、動力不明顯等特征。
2、從近期發展趨勢來看,大部分指標都呈現出“前高后低”的調整模式。先行指標表明,未來逐季下降的幅度可能超出一般市場主體的預期。
3、存貨周期力量的逆轉上是2009年~2010年經濟反彈的核心動力機制之一。存貨調整具有強烈的敏感性和脆弱性,“通脹預期-存貨調整”的正反饋機制以及存貨周期的力量,既帶來上半年經濟增速的高位運行;同時,也是下半年經濟回落的原因之一。
4、進出口回升不僅是2010年經濟反彈的原因,也是經濟強勁反彈的產物。1~6月份,我國出口雖然呈現強勁反彈的態勢,但在剔除基數效應、交易商對6月份貿易政策和匯率調整的逆向選擇、世界經濟同步出現短期“V”型反彈等因素后,出口增長的態勢并不樂觀。由于世界經濟復蘇的核心動力機制在于各種救市與刺激政策以及存貨周期的逆轉。因此,在世界刺激政策逐步退出、存貨周期高點逆轉、歐洲主權債務危機蔓延、我國刺激性貿易政策的退出等因素作用下,出口有可能出現強勁的“前高后低”態勢。
5、房產新政的出臺將使房地產市場按照“成交量下滑→價格下滑→房地產投資下滑”的路徑進行調整。該調整周期將持續3~4個季度,并最終體現為固定投資的較大下滑,從而引發投資增速的快速回落。
6、國家對投融資平臺的清理政策,將有效遏制地方基礎建設投資膨脹。這一措施將使地方投資項目增長高居不下的態勢有所緩解。
7、刺激政策由2009年11月以來的“增量退出”開始向“存量退出”擴展。這將導致非房地產類的投資增速出現下滑,導致2010與2009年的月度實際投資增速高達14個百分點的差異,從而違背投資驅動型經濟增長所需要遵循的動態平衡關系,前期快速投資轉變的現期供給將大于本期投資和消費帶來的本期需求,從而誘發總量不平衡的產生。
8、投資、出口等領域的下滑力量具有較為強的滯后效應和同步性。由于宏觀經濟所固有的動態平衡的脆弱性,投資出口下滑力量的滯后性和同步性將產生超預期的疊加效應。2010年下半年,宏觀經濟有可能再次面臨“小幅回落引領加速下滑”的局面,總量性的不平衡問題將在結構性不平衡的調整中惡化,產能過剩問題將在第四季度后全面顯現。
9、來自流動性過剩、要素成本上漲等方面的價格上漲壓力持續存在。在基數效應、我國先行指數的回落、國際大宗商品的回落、世界通縮壓力的加劇以及產能過剩的集中釋放等因素的作用下,下半年,我國價格上漲壓力將得到有效緩解,2010年各類物價水平都將出現“倒V”型調整模式,我國不會出現明顯的通貨膨脹。
2010年~2011年,宏觀經濟可能出現以下運行特征:
1、2008年~2011年宏觀經濟有可能呈現不對稱的雙“W”調整模式。2010年一季度是GDP同比增速的高點,2009年二季度是GDP環比增速的高點。2010年四季度到2011年四季度宏觀經濟將在多種力量的作用下極有可能步入調整狀態。
2、新的經濟周期還沒有開始。刺激性政策和存貨周期力量的逆轉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我國朱格拉周期的基本模式,新的增長動力源泉的缺乏、市場性固定資產更新的乏力以及與全球周期的同步性加強等指標都說明,2001年~2008年經濟周期并沒有結束,新的經濟周期還沒有開始。2010年~2011年很可能是周期轉換的過渡期,“增長源泉的易變性”、“創新速度的低迷性”、“增長速度的波動性”是過渡期的三大特點。
3、劉易斯拐點宣告我國市場導向性的結構調整全面開始。“農民工失業”快速向“民工荒”、“外資企業工資快速上漲”的轉變,說明我國勞動力市場出現結構性拐點(劉易斯拐點)變化,這不僅宣告了我國農民工工資形成機制從傳統的“生存成本定價法”轉向“市場性勞資談判法”,更為重要的是,宣告了我國市場導向性的結構調整的全面開啟。
4、房地產市場的中期支撐力量依然強大,供不應求的局面將在中期延續。目前,行政性調控模式難以改變房地產的周期調整形態,應關注可能扭曲市場運行機制、遭到市場供求關系報復性調整的問題。
5、關注宏觀政策引致的新問題。2008年四季度實施的各種刺激計劃雖然成功實現了宏觀經濟的短期反彈,但也帶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其中最為突出的:一是寬松的貨幣政策帶來的流動性過剩問題;二是基礎設施過度投資帶來的產能過剩加劇問題。2010年~2011年,不僅要治理流動性過剩造成的房地產泡沫和通貨膨脹壓力問題,而且還將面臨過度投資刺激帶來的產能過剩和增長方式重返傳統“高投入、高能耗”的重化工業偏向型路徑的問題。應高度重視利用“內需彌補外需”、“投資填補出口”的危機治理方法在成功實現危機救助的同時,掩蓋了周期調整的內在矛盾,使周期性調整延緩,以及供求關系的惡化的問題。這將使未來宏觀經濟形勢更為復雜。
依據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宏觀經濟分析與預測模型-CMAFM模型,預計2010年全年GDP增長9.5%,比2009年提高0.4個百分點,從總量來看,宏觀經濟較2009年出現了明顯的回升。從動態變化來看,這種持續回升的勢頭將在2010年第三季度被打破,第四季度可能出現下滑,并導致2011年GDP增速出現回落。
二、政策建議
2010年~2011年,我國經濟將處于周期交替的過渡期和市場主導型結構調整的拐點期,2009年~2010年上半年的強勁反彈,只是強勁的刺激性政策、存貨周期調整以及世界經濟同步反彈的產物,必將隨著刺激政策效應的衰竭、存貨回補的逆轉、世界經濟的動蕩而出現反轉和波動。因此,宏觀經濟政策的制定應當適應周期過渡期和結構調整的拐點期的新形勢。
1、正確認識宏觀形勢。不僅要洞悉短期反彈的性質和內涵,而且要高度重視短期力量變化的趨勢和中期周期性力量變化的規律;不僅要關注目前下滑力量抬頭的趨勢,更重要的是,應當看到這些下滑力量的滯后性和同步爆發性;不僅要重視多重政策同步調整產生的疊加效應,重視多個部門分別同一個目標產生的過度調整,而且要重視周期性力量與政策性力量的疊加、外部力量與內部力量的疊加。公務員之家
2、貨幣政策的調整。一是適當調高貨幣政策的通脹目標。結構調整所帶來的要素價格和商品價格的上漲,決定了未來結構性價格上漲壓力長期存在。但應當看到,目前我國沒有明顯的通貨膨脹。與此同時,鑒于我國宏觀經濟正處于勞動力結構、產業結構、需求結構重大變化的階段,結構調整、深層次改革帶來的價格上漲具有合理性和必然性,我國貨幣政策目標應當適度調高通貨膨脹的目標值,而不是簡單照搬過去和發達國家的目標值。二是將貨幣政策從民生問題和生活問題解脫出來。鑒于我國核心CPI并不高,其上漲帶來的宏觀總量問題并不嚴重。
3、財政政策的調整。財政政策應當保持總量寬松的原則。一是存量收縮不宜過快,還應當以增量收縮為主。二是財政支出應當在各種社會福利、醫療教育和公共服務等領域加大投放,不宜保持過多盈余。三是地方融資平臺的清理不僅涉及到我國債務風險的問題,更涉及到地方與中央分權體系問題。因此,應將其作為體系調整的重點。
4、消費和供給管理政策。一是消費刺激應從一次性刺激轉向中長期制度調整。消費加速不能依賴于一次性的行政刺激,我國的消費刺激力度已相當大,一次性補貼刺激有可能帶來后遺癥,要努力實現促進消費的中長期制度調整。二是啟動供給管理政策。由于未來經濟下滑的力量不僅來源于總需求的周期性收縮,而且來源于上一輪周期投資膨脹和衰退時強烈刺激所帶來的供給方量。因此,宏觀經濟政策不僅要啟動常規性的需求政策,以防止總需求過度下滑,而且應當啟動供給管理政策,將落后產能的淘汰和過剩產能的治理上升到供給管理的層面加以推動,以回避產能治理中帶來的各種利益沖突。
5、房地產政策。房地產新政已經初見成效,但由于總體供小于求的局面沒有改變、深層次的制度問題沒有得到解決,房產新政必須在持續穩定實施的基礎上,從根本上改變房地產供不應求的局面,緩慢出臺制度性政策,以達到“穩需求、擴供給、擠泡沫、糾扭曲”的目標。因此,政府不僅需要落實廉租房的建設,而且必須放松對房地產開發投資的各種約束,漸進地推動房地產交易稅等制度性改革。房地產調控的目標應當轉變,不宜多元化,應以“增加供給”和“制度建設”為核心。
- 上一篇:民企管理創新面臨的文化制約探求論文
- 下一篇:企業管理創新要素及措施剖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