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發展現狀及金融產品切入點
時間:2022-05-27 08:51:00
導語:城鎮化發展現狀及金融產品切入點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1城鎮化定義
城鎮化一詞的出現迄今為止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對于城鎮化的研究也不斷深入。對城鎮化的定義,人口學家、地理學家、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對其有不同的界定。現對城鎮化一般可概括為: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后而引起的農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及居住方式向城市轉變的過程。具體表現為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農村區域不斷減少,城市區域不斷增加,第二、三產業不斷向城鎮聚集從而使城鎮數量增加、城鎮規模擴大、城鎮居住環境不斷發展完善,居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觀念不斷更新,并滲透到農村地區,引領農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向城市居民靠近的一種過程,這一過程包括了城市、縣鎮、農村在內的不同“地域單元”之間在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上進行人口、產業、地域、文化等集聚與擴散的可持續發展過程。
1.2城鎮化發展規律
城鎮化發展進程具有階段性發展規律。第一為初級階段,城鎮化水平低于30%,第二階段為加速發展階段,城鎮化水平為30~70%之間,特別是40%以后基本上是城鎮化帶動工業化。在這一階段,第一產業勞動生產率大大提高,第二產業加速發展,城市地域擴大和城市(包括小城鎮)數量增加,以及城市人口上升,可提高更多的就業機會,促進了城鎮的高速發展。第三階段為穩定階段,城鎮化水平在70%以上,城市發展主要是依靠其自身的發展,速度回落并趨于穩定。
1.3我國城鎮化發展狀況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2012年1月19日的2012年社會藍皮書《2012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稱,2011年是中國城市化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將首次超過50%。距離70%的城鎮化第二階段的完成階段尚有24%的空間,這標志著中國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成長階段-加速發展階段,城市化成為繼工業化之后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發展經濟學家指出,城鎮化水平于經濟發展水平呈現高度的正相關性,這集中體現在城鎮化水平與人均GDP的高度正相關關系,即一個國家或區域城鎮化水平越高,人均GDP水平就越高;人均GDP水平就越高,城鎮化水平越高。改革開發30年來,伴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國的城鎮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上升到2009年的46.6%,年均上升0.9個百分點;30年來我國的經濟實現了世界少有的年均9.8%的高增長率,城鎮化率也隨著經濟發展已年均0.9個百分點穩步上升。產業結構也不斷調整(如表1)。1.4國家戰略及相關政策驅動(1)國家城鎮化政策的不斷發展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走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2003年10月,黨的十六界三中全會第一次正式提出了“統籌城鄉發展”的思想,而且還將統籌城鄉發展放在了科學發展觀的“五個統籌”之首。2007年5月,總理明確指出:“不僅要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而且要走城鎮化道路”;2009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全方位提高城鎮化發展水平。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結合國家局勢,首次把城鎮化升格為保持經濟發展的持久動力;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中國將統籌推進城鎮化和新農村的建設。2010年12月7日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進一步明確中國的城鎮化發展方向:堅持落實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推進城鎮化健康發展。(2)國家“十二五”規劃以及長期戰略發展中,明確積極穩妥加快推動城鎮化進程。
城鎮化高速發展階段,無疑是我國未來一段時期經濟發展的主要引擎,為經濟發展提供強大、持久的動力。據有關部門預測,我國到2030年的城鎮化率將達到65%,各類城鎮將新增3億多人口。據研究,近年來每增加一個城鎮人口,可以帶動至少10萬元的城鎮固定資產投資,這意味著有超過30萬億的內需驅動力。強大的市場資金需求僅靠國家的財政支持,顯然捉襟見肘,因此,為銀行參與城鎮化建設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2.1城市基礎設施和住房建設
為提高城市對人口的吸納能力,城市現有的基礎設施就必須得到進一步的完善,如水、電、道路、供氣和排污等,銀行的資金可積極介入支持供電、供排水、交通等自身現金流能夠覆蓋信貸資金的城市基礎建設項目建設。住房建設和城鎮化密集相連,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城鎮人口迅猛增長,對各類城市適用住房的需求激增,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的房地產調控措施,即是為了滿足城鎮居民對普通住宅的剛性需求,為加大保障性住房供應,國家提出了明年將新建1000萬套保障性住房的規劃,且保障性租房的金融財稅政策將會出現重大調整,如對保障性住房進行減免稅和減免息,經測算,如果對保障性住房實行稅息全免,將對項目帶來10%以上的利潤來源,保障房的項目利潤率將達15%,將提升投資者對此的吸引力,現在包括萬科在內的知名房地產公司也開始加入保障房市場,銀行資金可適時適度介入交通及生活條件較為便利的銷售前景較為明確的保障性住房的項目。展望2012,機構預測,繼棚戶區改造后,公租房建設將大舉發力。業內人士認為,在基本建成500萬套的目標下,將有更多民眾受惠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中心城區棚戶區的改造、舊工廠的改造及舊城的改造項目等都將是未來金融產品介入的重點目標。
2.2城際軌道交通和公路的建設
國家城鎮化戰略規劃將加強發展城市群,引導大中小城市的協調發展。將構建以區域中心城市為樞紐,沿線主要城市為重要節點,輻射廣大區域的國家綜合運輸大通道。這些都必將加快建設城市群間、省會城市間的立體快速客運網絡,經濟發達和人口稠密地區城際客運系統,因此城市群內城際客運鐵路和公路等的建設都將是金融產品介入點。
2.3消費結構升級-產業結構升級
城市人口的聚集將推動消費結構的升級,進而推動產業結構的升級。城鎮化對產業結構升級的推動,一方面體現在城鎮化推動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推動呈現居民消費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體現在農民進城之后消費城市化帶來的巨大的市場空間。居民的消費結構進入快速變動和提升時期,消費將由以衣、食為主的生存型、溫飽型向以住、行為代表的小康型、享受型轉變,這一方面將促進汽車、家電等耐用消費品德需求,另一方面將提升家具、高檔紡織服裝等高端消費品的需求。新城市居民消費城市化差距不僅體現在總量上,更是體現在結構上,一般體現在用于必需品開支下降,用于其它商品和服務支出的增加。據研究數據:食品和居住支出分別增加1.7倍和0.7倍,衣著支出增加4.5倍,雜項商品和服務增加4.5倍,教育文化娛樂增加3.3倍,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增加3倍,交通通訊增加2.9倍。除此之外,醫療旅游增加2.1倍。其中家庭設備用品消費的增加,主要體現在耐用消費品方面。據測算,城鎮化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城市將增加461.8萬戶家庭,空調、移動電話、冰箱的消費量將分別提高417.8萬臺,350.5萬部和293萬臺。由此,不但要求產業結構必須適應于消費結構的調整,而且也要求金融服務及金融產品的升級必須與消費結構轉變相適應。
2.4產業的轉移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城市人口的激增,必然帶來就業問題產生。我國由于區域經濟發展的差異,不同區域城鎮化發展程度不同,不同區域各有其比較優勢。國家將健全全國統一市場,完善區域互動機制,發揮各地區的比較優勢,支持特色產業的發展,鼓勵東部地區向中西部地區進行產業轉移。對于中西部地區而言,就業很大程度上是靠東部的產業轉移帶動,因此,中西部地區要承接產業轉移,大力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高技術、制造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加快服務業的發展,在生態和農業地區,以高技術改造傳統的農業,發展有利于保持生態功能的特色產業和服務業。而對經濟較為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消費能力較強,資本基礎較為雄厚,人口素質較高,決定了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更有可能獲得優先發展。銀行要密切關注各區域不同的發展特點和優勢,在產業遷移、調整、升級或是新興的產業和技術等方面實加強研究規劃,確定金融產品切入的具體方向和時點。
2.5生活性和生產性服務業發展
在推進城鎮化建設過程中,無論是生產性服務業還是生活性服務業都將有著旺盛的市場需求,實現飛躍式的發展。以物流為例,我國現代物流的發展嚴重滯后,導致消費品從生產端傳到消費端均需要經過多個環節,統計顯示目前全社會物流成本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的20%左右,比發達國家高出一倍,嚴重影響了我國產業結構升級和內需大消費的拉動。因此,必將重點在物流環節上進行突破,打造新的零售模式,因此物流業將迎來廣闊的發展契機。另外以教育-職業教育為例,第二次農業普查顯示,20歲以下外出勞動力占總數的16.1%,大約有9000萬人左右,這些農民工及其下一代勞動力需要通過改善和加強教育,特別是實行職業技術教育和培訓,使其掌握一定的勞動技能,才有能力參與城鎮的基礎建設、工業生產、商品運輸和交易及社區服務等城鎮勞動密集型的加工業和第三產業,才有能力在城鎮安家立業。國家對西部地區的城鎮化推進戰略中就特別提出要著力支持科技和教育。文化產業作為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城鎮化的有效帶動下,文化創意、出版發行、影視、演藝娛樂、動漫等文化產業將實現突破性的發展,由此帶來的銀企合作機遇也不容忽視。因此,應進一步細化和梳理生產性與生活性服務行業,對擬進入的相關行業的進行深入的研究,確定明確的金融產品切入點。
2.6多元化籌集資金方式
城鎮化需要大量的長期投資,而僅靠政府投資遠遠不能滿足支持城鎮化建設所需的投資,因此,國家社科院提出要加大股權資本的供應,發展資本市場是一個基本的路徑,但不能局限于發展資本交易市場,還可采取五個方面的措施:發展資本市場;鼓勵民間資本進入;引進外資;發展PE、VC等集合投資;向將債權型資金轉變為股權性資金的金融創新方面發展。這些也為銀行在非信貸業務的發展提供了切入點。3從區域城鎮化規劃導向尋求市場具體需求“十二五”期間,國家主打“二橫三縱”城市群,這些城市群大則容納5000萬~1億人口,少則容納1000~2500萬人口。在今年6月1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了《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提出根據不同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強度和發展潛力,統籌謀劃未來人口分布、經濟布局、國土利用和城鎮化格局,確定不同區域主體功能。在2010年9月下旬的《中國發展報告2010》會上,國家發改委指出,今后在城市化空間布局上可以按特大城市群、大城市群、其他城市化地區(大都市區、城市圈、城市帶)、邊境口岸城市、點狀分布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鎮五類考慮,實行有區別的城市化方針。
未來一段時間,各區域城鎮化發展的步伐將加快,本行應積極把握發展機遇,緊貼國家對區域城鎮化發展的規劃戰略,不斷加強產品研發和市場拓展,在客戶的選擇上應堅持體現區域特色或產業特色的"抓大放小",在產品營銷上要突出重點、同時要切實加強對業務操作中可能出現的各類風險的管控。
- 上一篇:金融機構使命偏移研討
- 下一篇:領導在總工會全委會議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