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發展中經濟及環境的關系
時間:2022-10-09 03:32:08
導語:可持續發展中經濟及環境的關系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環境問題也日益嚴重,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做好環境保護工作,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變得越來越重要。只有正確認識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將二者統籌考慮,以達到經濟和環境間的共同發展,完成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文章從可持續發展中的經濟與環境關系問題出發,分析了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促進兩者和諧統一。
關鍵詞:經濟發展;環境保護;關系;協同發展
可持續發展包括經濟、社會、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關系到人類的前途和命運,影響著世界上的每一個國家、民族和個人。資源短缺、全球性氣候變暖、臭氧層的破壞、水土的大量流失、空氣、水等的嚴重污染、物種的滅絕等等一系列問題嚴重威脅著人類生存和社會的發展。因此,在發展過程中須處理好經濟和保護環境的關系問題,努力做到在滿足當代人需要的同時,不損害人類后代滿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實現經濟和環境的協同發展。
1經濟發展中的環境問題
1.1資源危機
中國當前仍以粗放型增長方式為主,多數地方的環境管理效率和技術創新能力都有待提高。想要實現經濟的快速增長,資源的支撐作用尤為重要。當前經濟發展主要依賴非再生資源(如金屬礦、煤、石油、天然氣等)。中國煤炭的儲量為1145億噸,居世界第三位,人均儲量為800萬噸。美國煤炭的儲量為2466億噸,居世界第一位,人均儲量為8300萬噸。資源由于人類不斷的開采,儲量也逐漸減少,有的瀕臨枯竭。為了短期的經濟效益就加強對資源的開發,把今后幾年甚至幾代人的資源提前使用,導致我國的非再生資源的浪費和匱缺。中國在經濟高速發展過程中面臨著資源危機的威脅。我國人均淡水資源僅為世界的1/4,是世界上13個貧水國家之一;人均耕地不及世界40%,人均森林僅為1/7,人均石油僅為1/10,人均天然氣僅為1/22,大多數礦產資源擁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如何有效地提高我國非可再生資源的利用率,切實有效地保護好我國的非可再生資源,保障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的發展,是全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共同關注的問題。這種粗放型的增長方式,已經極大的制約了中國經濟的繼續高速發展。未來中國經濟要想再創輝煌,必須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大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發展模式。
1.2環境污染
隨著經濟的增長,我國水污染、大氣污染、土地污染及噪音和核物污染日益突出,物種滅絕和森林面積大量減少。從整體上看,我國生態環境惡化速度大于治理速度,邊治理邊破壞的趨勢還未根本扭轉。由于工業化大量燃燒煤、石油,再加上森林大量減少,二氧化碳大量增加,溫室效應愈加嚴重,導致氣候反常,影響人類生活和經濟的發展。中國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年經濟損失達上千億元,生態環境的惡化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可見,當前中國環境治理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傳統的發展模式對環境和經濟的阻滯效果已逐漸明晰,在這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必須做出正確的選擇,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人類選擇了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2經濟發展中的環境保護
環境能夠為經濟發展提供所需的條件和資源,但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對環境造成了巨大污染。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各國急需解決的難題。環境保護是我國的基本國策,減輕環境污染,改變生態環境惡化的現狀,促進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是政府部門社會管理的首要任務。
2.1政府的引導
在當前環境污染日益嚴峻的形式下,各級政府要依法承擔起保護生態環境和改善環境質量的責任。建立健全環境保護制度和約束機制,構建有利于建設生態文明的政策法規和制度。嚴格執行環境法律和規章制度,發現破壞環境的違法行為依法嚴肅處理,積極鼓勵民眾參與環保監督。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建立環境與經濟發展綜合模式,在發展中保護環境,在環境保護中促進經濟發展。同時政府應有正確的政績觀,把環境保護納入各級政府的政績考核中;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和生產生活方式;在政府的引導下調整經濟結構,改變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2科技的進步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逐步推進科學技術成果向生產力的轉化,推動科學技術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環境保護服務。在經濟發展中,大力發展環境科技和環保產業,提高環境保護的科技含量。加大對資源循環利用、飲水安全、大氣污染控制以及污水深度處理等方面的科學研究和科技力量的形成,加快先進環??萍汲晒D化為生產力,將環境保護產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采用新技術、新工藝開發新能源,提高資源利用率,同時,在實現經濟增長的同時,注意生態環境的修復和保護。在高新技術的引領下調整經濟結構,由原來粗放型發展向集約型發展轉變,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礦物資源、水土資源和生物資源等,防止過度開發使用,防治環境污染,實現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雙贏??傊诮洕l展過程中,合理運用現代環境科學的理論、方法和技術,在利用資源的同時有計劃的保護環境,恢復生態,預防環境質量的惡化,控制環境污染,促進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
2.3公眾的參與
保護環境是國家的一項基本國策。環保是當今世界的一大話題,它不僅是一項重要的社會事業,也是一項重要的責任工程。公眾參與環境保護是推動環保事業發展進步的有效途徑。公眾參與有利于促進政府環境政策的制定及實施的科學性和公正性,增強環保政策決策的執行力度和實效性。公眾參與環境保護有利于反思對環境造成的傷害,增強環境保護的責任意識。提高公眾參與環境保護,加強對環境保護的宣傳,增強公眾的主人翁責任意識,用自己的行動來保護環境,真正做到環境保護、人人有責。
3構建和諧的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關系
我國在經濟發展中取得矚目成就的同時,也付出了巨大的資源環境代價。經濟發展速度超過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嚴重失衡,環境破壞導致的生態和健康損害事件頻繁發生。因此必須對原來的“環境換取增長”的發展模式向“環境優化增長”的發展模式轉變,構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贏模式。
3.1在經濟發展中促進對環境保護
經濟的發展不僅提高了經濟實力,大眾的環保意識和對生活質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眾對環境保護的關注程度提高。在這種情況下需要加大對環境保護的資金投入。而這些資金來源則得益于經濟的發展。經濟的發展促進新技術的研發和使用,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和勞動效率,減少了污染的產生從而降低環境成本。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逐步推動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從而實現對環境的保護。持續、有效的經濟發展從某種程度上說就是對環境的保護和優化。
3.2環境保護對經濟發展的促進
環境保護為經濟發展提供必要條件和基礎。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必要的環境,環境的狀態影響著經濟的發展,資源的枯竭和災害的頻發最終會影響經濟的發展。生態環境的惡化會對經濟發展帶來極大的負面效應,嚴重影響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環境保護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帶來直接和長遠的經濟效益。人與環境的和諧共存,是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模式。人類的健康和穩定對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提供保障。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條件。它要求在生產和經濟活動中對非再生資源的開發和使用要有節制,對可再生資源的開發速度也應保持在它的再生速率的限度以內。因此環境保護工作不再僅僅是環境問題,更關乎經濟的未來發展與可持續增長。
4結束語
總之,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必須將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結合起來,協調兩者之間的關系,實現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雙贏,最終實現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
作者:王彥焜 郭家秀 單位:成都外國語學校 四川大學建筑與環境學院
參考文獻:
[1]劉鴻亮.新常態下亟需樹立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共生”觀[J].中國環境管理,2015(4).
[2]張海軍.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J].科技展望,2016(11).
[3]李萌.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如何良性互動[J].國家治理,2015(41).
- 上一篇:市場經濟環境中提高用電檢查的效率
- 下一篇:經濟新常態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研究
相關文章
精品范文
10可持續發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