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得稅的模擬估值研究論文

時間:2022-05-09 10:35:42

導語:所得稅的模擬估值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所得稅的模擬估值研究論文

邊際稅率的估值方法

以1997—1999年我國所有A股上市公司為初選樣本,樣本期間為2005—2009年.由于用MontCarlo隨機模擬估計邊際稅率需要5年的啟動期,因此經驗研究的樣本期間為2000-2009年.其中,金融類公司以負債經營為主,負債水平整體偏高,為消除極端樣本的影響,在樣本中將其剔除;相關變量數值過大的部分樣本及部分年度數據缺失的樣本亦被剔除,最終選定377家公司作為樣本.由于測度了各公司10年的情況,總共包含3770個公司年樣本,測算出這些樣本公司每年的邊際稅率,構建了在此樣本期間的邊際稅率數據庫.研究數據來源于國泰安數據庫和CCER金融數據庫.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6](以下簡稱《所得稅法》第十八條之規定,當年的虧損可用以后5年的盈利來結轉和彌補,這將影響到多年的邊際稅率.因此,測算邊際稅率時僅憑1個年度的會計數據是不夠的,需要估計此后5年的應稅所得.本文參照并改進了Graham提出的估計邊際稅率的方法后[1],按如下步驟測度邊際稅率:1估計每一年度應稅所得的年度增量.由于公司未來的年度應稅所得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在此將應稅所得的變動額看作一個帶漂移的隨機游走過程,用MonteCarlo隨機模擬方法來估計每一個樣本公司未來應稅所得的年增量[7].ΔTit=μi+εit,(1式中:ΔTit為第i家公司第t年的應稅所得相對于上一年的增量(這里應稅所得的計算方法是稅前會計利潤加上“遞延所得稅資產的增加/法定執行稅率”或“遞延所得稅負債的減少/法定執行稅率”;μi為第i家公司ΔTit的樣本均值;εit為一系列零均值、序列不相關、同方差(方差等于ΔTit的樣本方差的正態隨機擾動項.式(1表明,ΔTit服從帶漂移的隨機游走.根據《所得稅法》的相關規定,某1年的經營虧損可能需要向后結轉5年,此后5年的應稅所得均可能與這1年的邊際稅率有關,所以應預測此后5年的應稅所得.2計算每一預測年度的應稅所得.根據前一步驟估計的應稅所得的年增量,按式(2計算每一預測年度的應稅所得.Ti,t+1=Tit+ΔTi,t+1,(2例如,要估計2009年的邊際稅率,需要用2008年實際應稅所得,加上由式(1估計出的2009年應稅所得相對于2008年的增量,得到2009年的應稅所得.依此類推,估計出2010—2014年度的應稅所得.3根據《所得稅法》計算各年度的所得稅額.沿用上例,如要估計2009年的邊際稅率,計算步驟大體如下:(1判斷2009年是否虧損,如果虧損即T2009<0,則將該虧損向后結轉,用以后最多5年的利潤彌補;(2如果2009年實現盈利,且2009年以前有向后結轉的累計虧損,則2009年的利潤首先彌補以前年度結轉的累計虧損,彌補完累計虧損后的余額即為新的應稅所得.利用式(3計算出樣本的應納稅額.Xit=Tit-t-1t-5|Tit(|Tc-Fit,(3式中:Xit為應納稅額;Tit為以前年度虧損額;Tc為該公司適用的法定執行稅率;Fit為減免稅額和抵免稅額(即依照《所得稅法》和國務院稅收優惠規定減征、免征和抵免的應納稅額.4計算相關年度的總稅款.將待估計年度(如前例中的2009年以后5年(即前例中的2010-2014年的稅款用平均無風險債券收益率貼現到待估計年度并加總,加總待估計年度及此后5年稅款的現值,得到總稅款.5將待估計年度的應稅所得額加上1元,重復第三四步驟重新計算新的總稅款,總稅款的增加比率即為待估計的邊際稅率.6重復上述5個步驟50次,得到50個第i家公司第t年度邊際稅率的估計值,以其樣本均值作為預期融資前邊際稅率的估計值,并記為Mi,t-1,估計的邊際稅率樣本標準差為STD,此標準差反映估計的精度.

基于邊際稅率研究結果的分析

利用上述邊際稅率估值方法,計算出了2005—2009年各年度對應公司的邊際稅率.通過描述性統計分析,使我國2008年稅改前后邊際稅率的變化有了直觀性的結果,為以后進行邊際稅率的有效性分析提供了方便.不同所有制企業邊際稅率研究結果分析不同所有制企業邊際稅率描述性統計見表1.從表1可以看出,在2005—2009年間,國有企業的邊際所得稅率均高于非國有企業的邊際稅率,這可能是由于非國有企業具有很強的盈余管理動機,通過調整應稅所得在不同年份的分布,進而影響邊際稅率造成的;在2005—2007年邊際稅率主要分布在0%~5%、10%~15%和30%~33%之間,而在2008和2009年,邊際稅率主要分布在除0%~5%、10%~15%之間,另外則集中分布在20%~25%之間,這主要是因為我國實行的是比例稅制,且2008年稅收改革將所得稅比例由33%降至25%,導致有約三分之一的公司邊際所得稅率下降至25%左右.這說明稅制改革在整體上不僅降低了公司的法定執行稅率,邊際稅率同樣由于比例稅率的下降而下降.對于0%~5%和10%~15%這兩個區間,前者主要是由于企業應稅所得在不同年份出現,虧損向后結轉,造成眾多年份應稅所得為0或者在0附近,實際上應稅所得可能為負,但是由于我國取消了稅收補貼,所以即使應稅所得為負,其面臨的邊際稅率也只能為0;后者主要是由于我國對企業的政策性引導很強,對符合國家政策的企業給予稅收優惠,規定這部分企業的法定執行稅率為15%.不同規模企業邊際性稅率研究結果分析不同規模企業邊際稅率描述性統計見表2.從表2可以看出,不同規模企業的邊際稅率在2005年、2007年和2009年均相差不大,而在2006和2008年則出現較大的差距,可知企業規模對企業的邊際稅率影響并不明顯,這可能是我國特殊的比例稅率造成的.在累進稅率的前提下,由于規模大的企業每年應稅所得通常會高于規模小的企業,對企業面臨的邊際稅率產生較大的影響,而在我國特殊的比例稅制條件下,應稅所得的多少對邊際稅率的影響基本上為零.不同行業企業邊際稅率研究結果分析不同行業企業邊際稅率描述性統計如圖1所示(注:A—農、林、牧、漁業;B—采掘業;C—制造業;D—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E—建筑業;F—交通運輸、倉儲業;G—信息技術業;H—批發和零售貿易;I—金融、保險業;J—房地產業;K社會服務業;L—傳播與文化產業;M—綜合類.行業類別依據證監會標準進行劃分.觀察圖1可知,2005—2009年,除房地產業邊際稅率整體呈上升趨勢外,其他各個行業均在整體上呈現下降趨勢.另外,從2007年到2008年邊際稅率的變化情況來看,除房地產業邊際稅率略有上升、建筑業保持不變外,其他各個行業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表明國家對建筑業和房地產產業的政策導向由支持逐漸轉為抑制.從圖1可知,我國企業的邊際稅率還受其所處行業的影響,但這種影響主要來自政策層面,與企業的經營狀況并無密切的關系.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對我國企業邊際稅率產生影響的兩大主要因素是:1國家規定的法定比例稅率及相關稅收優惠政策.根據國家發展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對不同企業制定不同的適用稅率,是對我國企業邊際稅率產生影響的一大主要因素.2企業的經營狀況即企業每年應稅所得的多少.其中應稅所得為負時影響最大,通過向后遞延可以直接降低企業所面臨的邊際稅率,但是這是以企業經營狀況惡化為代價的,會直接影響到企業后續的融資能力,尤其是通過銀行融資的能力.因此對我國企業而言,應根據國家發展戰略調整自身的發展戰略,盡可能爭取國家的稅收優惠,而盡量避免“盈余管理”來調整邊際稅率,減少盈余波動對企業聲譽和債務融資能力的影響.

本文作者:彭培鑫工作單位: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