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旅游發展問題和對策探討

時間:2022-06-17 10:42:49

導語:鄉村旅游發展問題和對策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鄉村旅游發展問題和對策探討

[摘要]報告指出,當代社會我國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在鄉村中表現的尤為明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發展鄉村旅游,是解決這一矛盾的有效辦法。通過分析湖北省石首市桃花山鄉村旅游業發展現狀,針對問題提出解決對策,希望對相關鄉村旅游業發展起到參考作用。

[關鍵詞]鄉村旅游;發展策略

1桃花山旅游發展的現狀

桃花山鎮位于湖北省南部,與湖南省相鄰,是鄂南湘北的重要連節點,全鎮占地面積約100km2,人口數量25361人,耕地面積僅0.16萬hm2,人均耕地少,且被群山分割分布零散,難以形成規模化經營,限制了農業的發展。大量青壯年為了尋求更好的發展,選擇外出打工,留下來的大多是老人和小孩,“空心化”現象比較嚴重。為了脫貧致富,九十年代末,桃花山鎮開始發展旅游產業,1999年成立了“桃花山鎮風景區管理委員會”,并于2007年3月成功舉辦了“中國石首江南桃花節”,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桃花山擁有大量的旅游資源,其中自然旅游資源60處,人文旅游資源59處。目前已建有傅家竹園游賞區、濱湖游賞區、鹿角頭游賞區為主的自然風景區。開發了特色紅色文化旅游線路。其中以同志命名的“紅軍樹”,已經成為“荊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標志性景點;陡嶺子會議、中共湘鄂西特委會、紅軍醫院等遺址,也得到不同程度的開發和利用。這些各具特色的人文景觀,極大地豐富了桃花山紅色文化的內涵。此外一年一度的桃花節,已成功舉辦多屆,桃花山鄉村旅游成了周邊的熱點旅游景點之一,桃花山鎮也因此獲得了“全國萬村千鄉百縣特色旅游示范鄉鎮”和“湖北省風景名勝區”等榮譽稱號,連續被評為省級文明鎮、省級衛生鎮、省級生態鎮、省級森林城鎮和湖北省首屆“十大荊楚最美鄉鎮”。僅2019年,桃花山景區共接待游客200多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近兩億元,為桃花山鎮的農民脫貧致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桃花山旅游發展存在的問題

2.1環保意識不足,環境質量下降。桃花山鎮有大大小小的山脈延綿數十里,橫跨湘鄂兩省,山林面積達到0.47萬hm2,占總面積的近一半左右,桃花山水域面積0.16萬hm2,六座湖泊、十座水庫鑲嵌在茫茫群山之中。青山綠水,形成了桃花山鎮良好的生態環境,這些年來,桃花山鎮利用自然環境的天然優勢,當地的旅游業有了一定的發展。但由于環保意識不足,導致桃花山的環境質量有所下降:一是由于當地居民缺乏環保意識,自然資源缺少必要的保護。人類活動對景區的生態植被破壞較為嚴重,尤其是景區內采礦場附近、景區內的部分景點、景區內的道路設施等破壞比較嚴重,多年來一直缺乏修繕。二是當地政府缺乏環保意識,過度追求經濟效益,在旅游資源開發的過程中,忽略了對環境的影響。三是游客缺乏環保意識。隨著旅游業的發展,游客數量越來越多,景區垃圾日益增加、隨意堆積,破壞了自然景觀,污染了景點水域。2.2缺乏統一規劃,項目發展不平衡。桃花山景源眾多,發展潛力非常大。但由于缺乏統一的規劃,很多景源沒有開發;已經開發的項目,因為缺乏統籌管理,運營不理想,發展不平衡。近年來,當地政府重點打造的“桃花節”,雖然有了一定的影響力,給景區帶來了大量的游客資源和經濟效益。但是,桃花只在每年的二三月份盛開,花期比較短,只能季節性觀賞,很難產生持續的效益。短時間內大量游客的涌入,對當地交通、住宿、餐飲、環境等造成了巨大的壓力。桃花節過后,游客量急劇下降,大量的旅游設施和從業人員處于閑置狀態。旺季時間短、淡季時間長,影響了農民的就業,對于村子里的青壯年缺乏持久的吸引力,過了“桃花節”,他們仍然選擇離開鄉村、外出打工。2.3綜合宣傳不夠,景區知名度不高。努力提高旅游景點的知名度,從而使其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是在宣傳上運用各種綜合形式和內容。目前,桃花山旅游景點的宣傳明顯不足:一是宣傳力度不夠,宣傳手段單一。主要依靠口碑相傳、電視廣告、宣傳畫冊和櫥窗等傳統的宣傳方式,缺乏對新媒體、互聯網和大數據的廣泛應用,因而知名度僅限于周邊城鄉。二是在宣傳內容上流于表面、就事論事,對于桃花山厚重的歷史和文化挖掘不夠深入,品牌建設停留在淺層次階段,沒有廣泛的延展性和生命力。2.4人員素質不高,景區管理缺失。一方面,景區的管理、資源的調度、活動的策劃等,都需要高素質的人才。但由于鄉村基礎設施差、公共服務質量低,很多優秀人才不愿意到鄉村工作。桃花山景區的管理人員,很多是當地的村干部兼職管理員,沒有經過行業培訓,專業素質不高。另一方面,當地的從業人員大多是農民。青壯年的流出,導致留下來的都是老人,文化水平不高,且沒有經過相關培訓,經營理念落后,服務水平低下。管理水平和服務水平跟不上游客的要求,影響了游客的滿意度,制約了桃花山旅游業的發展。2.5基礎建設水平低下,區位優勢得不到充分發揮。桃花山位于長江以南,北面有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荊州、國家級4A級景區洈水、中國麋鹿之鄉天鵝洲、以及著名的長江三峽等風景名勝,南面有岳陽樓、武陵源、長沙、張家界等著名景點。這些景區巨大的游客資源,因為交通不便成為進入桃花山的壁壘。桃花山通往外面的道路僅有兩條普通公路,北面與荊州、三峽等著名景區相隔,南面到岳陽、長沙、張家界的道路難走。景區內有的道路崎嶇不平、寬窄不一,有的坡高路陡、怪石嶙峋,路邊沒有護欄,稍不留意,游客容易出現安全事故。景區停車位數量嚴重不足。遇到“桃花節”等重大活動時,擁堵現象尤為嚴重、車輛進退兩難。通訊、電力、飲水等公共服務跟不上,餐飲、住宿、衛生等設施數量不夠,設施陳舊、沒有特色,滿足不了現代游客的要求。交通的不便利、景區基礎設施不完善以及現代基礎設施的匱乏,從客觀上制約了桃花山的整體發展。

3桃花山旅游發展的對策

3.1加強環境保護,打造精品景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有效平衡,是鄉村旅游發展的重要基礎,二者是并行不悖的辯證關系。在開發旅游資源的同時,必須兼顧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保護。全面有效地管理桃花山各種資源,使之得到永續傳承和利用;根據存在的問題,采取相應的措施:一,對生態破壞嚴重的地方進行修復,減少傷害自然環境的人類活動。二,在加強保護的前提下,根據環境承載力,適度開發旅游景點,確保當地旅游業可持續發展;三,為了緩解游客對環境帶來的壓力,建立專門的環衛隊伍,及時清掃主要景點、游道的垃圾;并根據需要在適當的位置,設立分類垃圾箱,垃圾箱要美觀大方,與環境相協調。同時,應加強當地居民的環保意識,舉全民之力,把桃花山打造成深受廣大游客喜愛的美麗鄉村。另一方面,加強景區服務人員的培訓。包括景區導游的培訓、安保人員的培訓和賓館酒店服務人員的培訓,特別要加強服務人員的素質和修養,按照行業相關規定,嚴格要求,盡職盡責。另一方面,要不斷增加景區的接待能力,將過去單一的農家樂提升為集養生、休閑、度假于一體的精品民宿,提高餐飲和住宿的檔次,提高入住游客的舒適感。3.2創新旅游模式,深挖文化內涵。根據桃花山的特點,豐富鄉村旅游模式,將優美的自然資源與深厚的文化內涵相結合,打造獨具特色的文人景觀。鄉村是人們心靈的寓所,在城市化背景下,鄉村文化顯得更加稀缺和珍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國內旅游業迅速發展。近些年,鄉村旅游成為熱點,最高時達到國內旅游人數的近一半。“周末,去鄉村度假。”成為一種新型的生活方式。同時,對景區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們不再滿足于走馬觀花式地欣賞景色,而更多的是去享受景區高品質的服務、去探尋景區背后的文化印跡、去思考景區文化的價值和內涵。只有文化與自然的完美結合,才能為景區注入新的活力。優美舒適的自然環境、獨具特色的建筑形態、與眾不同的景區文化,才能使景區煥發生機,為當地旅游業帶來持續的生命力。桃花山鎮不僅自然風景優美,而且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眾多的紅色遺址。可以根據桃花山特有的地形地貌,合理地把這些紅色遺跡串連起來;或以各種形式演義紅色經典,再現共和國將軍風采。既可以紀念革命先烈、銘記紅色歷史,還可以教育后人、驅動旅游發展。國防教育基地作為紅色文化最直觀、最生動的表現形式,深受廣大年青人的喜愛。可以將各種軍事互動體驗、軍事拓展訓練、實戰射擊、軍旅主題配套、應急災害防預、以及國學文化、農耕文化等內容,置入到國防教育基地,寓教于樂,讓老百姓在旅游的同時,體驗解放軍先進的武器裝備、感受解放軍強大的國防力量。把紅色教育基地打造成賞花采摘、戶外拓展、親子活動等集休閑、娛樂、教育于一體的桃花山特色文化園,賦予桃花山景區以新的活力。只有這樣,才能長久不衰,永續經營。3.3融入媒體力量,加強品牌宣傳。首先要借助媒體的力量,以不同的方式展現桃花山的魅力和風采。把周邊景區資源引流進來,把桃花山名片傳遞出去。圖文并茂的公眾號、精美絕倫的畫冊、活靈活現的動漫、真實有效的記錄片,都可以作為介紹桃花山人文歷史的手段。桃花山的某個景點、某個故事,或某個人物、某段歷史,都可以通過抖音、快手、戶外直播等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方式呈現出來。還可以利用官方微博、朋友圈、BBS等多種方式宣傳桃花山旅游品牌,或對景區內各大景點進行全面介紹,使廣大游客人還未到,桃花山的青山綠水和優美景致已深深地映入他們的腦海,增加游覽桃花山的興趣和熱情。也可以組織有關專家和企業,召開旅游規劃發展研討會,對桃花山進行全面推介;或通過訪談的形式,探尋桃花山的歷史和文化,分享鄉村振興成果,樹立美麗鄉村形象;甚至可以通過政府和社會的共同努力,把桃花山打造成為電影、電視的拍攝場景,讓桃花山走進千家萬戶。3.4樹立正確定位,平衡有序發展。要根據桃花山的自然條件,因地制宜,設計景區的發展規劃。根據桃花山的生態環境和人文特色,正確定位。一方面,開展以紅色旅游為龍頭、以自然景觀為特色的生態旅游,把生態休閑旅游產業培育成全鎮重要經濟增長點。還應根據游客的需求,量身定做,來發展桃花山的旅游產業。桃花山的游客,有的是鐘情于桃花山原生態的自然環境、重視健康養生的老人;有的是平常工作繁忙、偶爾需要釋放壓力的青壯年;還有的是節假日帶著老人和小孩的家庭游客。旅游的時間或長或短,游客的需求不盡相同。那么,景區的規劃也應該針對不同的人群,設置不同的項目和旅游路線,以滿足不同人群的旅游需求。3.5借力交通發展,融入核心景區。2019年9月,石首長江大橋建成通車,過江時間由原來的1小時縮短到5分鐘。與此同時,桃花山通往石首城區的道路,由原來的村級公路改造成了省級四車道。建設中的蘭福高鐵,經荊州到石首,進入湖南到岳陽與京廣鐵路交匯。交通條件的改善,為桃花山的旅游業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但打鐵還需自身硬,要充分利用這些有利條件,需要提高桃花山自身的整體吸引力。一方面,應著重景區基礎建設,完善配套設施,同時,應該充分挖掘桃花山歷史文化內涵,提高休閑度假旅游服務品質,積極開拓客源市場,往北融入長江三峽、古城荊州和松滋危水,往南與岳陽樓、武陵源、張家界等景點相連,成為這些著名旅游線路的一個節點。

[參考文獻]

[1]何景明,馬澤忠,李輝霞.鄉村旅游發展中存在問題的調查與思考[J].農村經濟,2004(7):36-38.

[2]郭煥成,韓非.中國鄉村旅游發展綜述[J].地理科學進展,2010,29(12):1597-1605.

[3]李紅霞.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鄉村旅游發展研究[J].鄉村科技,2018(11):38-40.

[4]劉建平,劉瓊艷.鄉村旅游開發應重視紅色旅游資源的保護與開發[J].湖南財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22(5):93-94.

作者:華曉楓 黃蔚艷 單位:浙江海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