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田園景觀建設特色化研究

時間:2022-06-17 10:48:19

導語:鄉村田園景觀建設特色化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鄉村田園景觀建設特色化研究

[摘要]基于江蘇省特色田園鄉村建設項目的調研和思考,闡述了打造鄉村田園景觀特色化的必要性,提煉出實現鄉村田園景觀特色化的主要途徑,以期為今后鄉村可持續發展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鄉村田園景觀;特色化;建設特色田園鄉村

中華民族是一個以農業開國的民族,鄉村是人類文明起步的地方,也是世世代代中國人安身立命之處,它不僅是農業生產生活之地,還兼具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多重功能。改革開放40年來,同快速推進的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相比,我國農業農村的發展步伐緩慢,且普遍面臨著諸多挑戰,如公共服務短缺,鄉村產業薄弱,勞動力資源外流,鄉土特色淡化等等。國家歷來重視農業農村的發展,2004年至今連續十六年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充分顯示了三農在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地位以及黨中央解決三農問題的決心。短短十幾年,國內鄉村治理成效明顯,鄉村人居環境、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和提升,但仍存在不足。黨的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明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建設總體要求,努力實現農村強、農村美、農村富的總體目標。江蘇省在推動鄉村建設發展的道路上走在全國前列,繼陸續推進鎮村規劃、環境整治、美麗鄉村建設、休閑觀光示范村創建、主題創意農園等工作后,2017年江蘇省委、省政府實施特色田園鄉村建設行動,結合村莊個體差異,圍繞鄉村特色,打造特色產業、特色生態、特色文化,塑造田園風光、田園建筑、田園生活,建設美麗鄉村、宜居鄉村、活力鄉村。特色田園鄉村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地方實踐,經過兩年試點的建設,截止到2019年底,全省共計申報立項136個試點村莊,并已經有19個村莊通過驗收被正式命名為“江蘇省特色田園鄉村”。建設獨具特色的鄉村景觀,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內在要求,是推進鄉村現代化、生態化、和諧化發展的必由之路。鄉村景觀由鄉村聚落景觀、經濟景觀、文化景觀和自然環境景觀組成,是鄉村地區范圍內的經濟、文化、社會、自然等現象的綜合載體,也是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互依存、聯系的綜合體。它不僅具有特定的景觀行為、內涵及形成過程,還具有美學價值、經濟價值、生態價值和社會文化價值等“多元價值”。只有立足自身優勢,挖掘特色價值,實現差異化建設,才是可持續發展之道。本文是團隊基于對鄉村振興多類模式項目的長期關注以及對江蘇省特色田園鄉村建設成果的實際調研與思考,以為什么打造特色的鄉村田園景觀為出發點,探究鄉村田園景觀特色化的建設途徑。

1鄉村田園景觀建設特色化的必要性

特色是某個(種)事物顯著區別于其他事物的風格和形式,是由事物賴以產生和發展的特定的具體的環境因素所決定的,是其所屬事物獨有的藝術特色。具體于鄉村而言,特色是在自然、建筑、產業、文化、空間等方面與其他村莊相比,具有積極的、優勢的、可持續的要素,它可以是單一要素,或兩個要素組合,也或是全要素的綜合,通過適當挖掘、整合、升級,形成村莊獨特的吸引力和魅力。為什么要建設特色化的鄉村田園景觀,主要基于以下四方面原因。1.1尊重區域自然本底與發展差異的需要。我國國土面積遼闊,不同地區的自然環境、生活方式、人文風情不盡相同,加之經濟水平、城市化水平發展的不均衡,形成了不同的鄉村風貌,如山地景觀型、丘陵風光型、平原水鄉型、都市風貌型。隨著全國鄉村建設如火如荼地開展,建設模仿化的問題隨之出現,鄉村失去了固有的地域觀念和人文價值,逐漸缺乏可識別性和創新性,區域之間自然本底與發展差異變得不再明顯,因此營造特色化的鄉村田園景觀刻不容緩。鄉村景觀只有形成特色,才有生命力和靈魂。如南京市江寧區錢家渡村是典型的江南平原水鄉,村內河網縱橫、塘田交錯,作為“湖熟文化”的發源地,村莊依托本底,不搞大拆大建,秉持環保生態優先的理念,穩固發展以水稻、水八仙、蝦蟹為主導的農產品,打造以水為特色的水上田園,整合尚橋生態園、現代農業展示館、漁趣園等多個旅游資源,加大產業融合,讓村莊換發新的活力。特色化鄉村田園景觀不僅可提高村民的文化和本土自信,還有利于提高游客觀賞旅游體驗,帶動當地經濟的增長。1.2區域品牌形象塑造的需要。區域品牌形象是指一個地區的區域特征和整體形象,是一個地區的符號和象征,具有知其一就知其二的功效。在鄉村資源與景觀趨于同質化的今天,建立基于地域文化和自然景觀構建的區域品牌是彰顯地域特色、塑造地域形象的有效手段。在當前全國品牌建設中,有一批成功的經營典型,例如,溧陽市溧城鎮禮詩圩村立足生態農業的資源優勢,圍繞“共享村落,禮詩生活”發展定位,成立江蘇禮詩荷韻建設發展公司,打造“禮詩荷韻”商標品牌,吸引了“江蘇喝了沒電子商務有限公司”“金瓜子創意聯盟”等企業投資,共同搭建“共享農莊”平臺。禮詩圩用品牌提升價值,用創意農業實現農旅相互融合,拓寬經營渠道,走出一條可持續、富民增收的發展新路。毋庸置疑,鄉村特色化形象塑造是產業可持續發展、提升產業競爭力的不竭動力,同時也能有效保護當地特色資源,對區域發展有長遠影響,為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奠定了基礎。1.3鄉村旅游開發與可持續經營的需要。近幾年,鄉村旅游業在全國興起,鄉村旅游已成為人們休閑娛樂的方式之一。不少地方的鄉村旅游點因存在項目特色雷同、同質化嚴重等問題,開辦短短一兩年客流驟減,門庭冷落。鄉村旅游如果一旦缺乏了特色就會變得空洞淺顯,缺失核心競爭力,甚至導致開發失敗。因此,鄉村旅游應著眼于長期發展,依托稀有的文化旅游資源,走出特色化、差異化道路,才會有市場吸引力,才會可持續,從而帶動農村經濟增長。如泰興市黃橋鎮祁家莊以本土美食文化和特色農業景觀為核心吸引物,因地制宜發展休閑觀光農業旅游,被評為第一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該村打造集生態旅游、科普文化、健康娛樂、休閑品嘗、青少年社會實踐等于一體的小南湖風景區。建立花卉苗木、香荷芋、水產養殖、小雜糧特色產業基地,形成了“農業觀光+農產品采摘+農家餐飲”一條龍的祁巷特色。此外,還舉辦千人釣魚大賽、民俗表演等文化活動,不斷增添旅游新項目、新元素、新亮點,給鄉村注入新活力。1.4農(牧)產品生產與商品化經營的需要。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為了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尤其是特色農業,國家農業農村部組織開展“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全國農業產業強鎮”項目評選,各省也陸續出臺了建設“特色農業強鎮”、“農業特色小鎮”等相關政策。其根本目的就是最大限度的挖掘本地區的資源潛力,發展名特優產品,迅速占領市場,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促進農村經濟快速發展,保證農民利益。發展特色農業與推進商品化經營對提高產業化水平、開拓產品市場、促進農業提質增效和農民增收具有重要意義。如昆山市張浦鎮金華村憑借村民百年制作臘肉的傳統經驗,重點發展臘肉產業,打造“金華臘肉”品牌,每年銷售臘肉3.5萬腿,凈收入達180多萬元。村內成立臘肉協會,推進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工作。在重塑包裝、打造品牌、促進銷售的基礎上,以科技為依托,以農教為契機,開發臘肉制作體驗、展示、教育及衍生產業,實現一、二、三產有機融合,為年輕人返鄉提供廣闊平臺。

2實現鄉村田園景觀特色化的途徑

2.1立足田園基礎,打造特色產業。鄉村振興首要在產業振興,在江西考察時強調,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目標,發展特色產業、特色經濟是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舉措。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應把鄉村特色產業作為推動我國現代農業發展、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的一項重要性基礎性工作。面對不同的鄉村基礎,如何準確把握產業“特色”,選擇適宜的產業發展方向?關鍵在于首先要加大區域經濟結構調研,對鄉村各類產業進行確認、甄選,對有優勢、有潛力、能成長的特色產業進行培育和發展。其次,完善涉農產業體系,發現和提煉“生態+”、“互聯網+”等新模式,構建農業全產業鏈。此外壯大農業經營主體,培育職業農民,增加農民獲得感。如溧陽市上興鎮牛馬塘村充分挖掘和利用村莊富硒土壤優勢、村民種植紅薯的傳統,增加紅薯產品附加值,實現“三產”融合。第一產業發展紅薯種植特色農業,建立起千畝的紅薯基地,為紅薯的產業升級提供了原料保障。第二產業外延伸相關手工業及加工業,開發出地瓜脆、地瓜奶昔、地瓜酒、地瓜面膜等特色紅薯產品。第三產業發展文創及服務業,目前該村打造了薯院、薯粉鋪子、壟上觀田、牛馬塘藝術中心、耕讀民宿等多個文化景點,全面展示了牛馬塘村的文化傳承及特色。此外,無錫市陽山鎮前寺舍村有著悠久的種桃歷史,“陽山水蜜桃”品牌更是響徹國內外。前寺舍村不僅注重提升水蜜桃產品本身的品質,推行規模化、精品化種植。而且,借助“互聯網+營銷”和主題旅游策劃,延長桃產業鏈,發展桃相關的手工業與農副產品加工業,提升村莊的區域知名度。并適時推出吃桃大賽、采桃大賽和賞花會等一系列“桃文化”主題活動,為游客量身定做“桃體驗游”路線。2.2立足聚落本底,營造特色景觀。在鄉村振興建設的關鍵時期,景觀營造應遵循景觀傳統性與特色性原則,降低人工的干預,注重肌理的延續,注重景觀的持續發展和品質建設,根據現有的資源特征,形成時空差異、文化差異。例如溧陽市別橋鎮塘馬村運用磚瓦、泥土、竹、木、藤等鄉土材料結合現代景觀設計手法來呈現獨特的鄉村景觀,延續了鄉村文化血脈、獨特價值和多元功能。再如南京市高淳區壟上村保留老房子原結構的基礎上,增加現代設施,因地制宜開辦民宿、咖啡館、茶藝體驗區,古樸時尚,延續了傳統建筑風貌和歷史印記。營造鄉村田園特色景觀,不僅要注重村莊的美化,還需運用系統性思維謀劃鄉村與田園之間的有機聯系。如東臺市三倉鎮蘭址聯南官苴三村采用“針灸式”改造、“嵌入式”建設,樹立“蔬菜就是綠化”的理念,在家前屋后打造微田園,選擇枇杷、垂柳等本土樹種和農作物栽植綠化,尊重鄉村田園肌理。還有南京市江寧區觀音殿村利用村口原有的地形及水塘優勢資源,建設高端花卉培育、展示基地,美化觀音殿景觀環境同時發展觀光旅游,帶來經濟效益。2.3立足山水資源,優化生態特色。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農村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推動鄉村自然資本加快增值,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統一。我國大部分鄉村都具有自然生態資源的優勢基底,如何優化生態特色實現綠色發展是現階段有待解決一項難題。在這方面蘇州吳中區黃墅村和興化千島菜花景區東羅村的建設實踐可以為眾多相似的村莊提供借鑒:蘇州市吳中區黃墅村西傍太湖,北依太湖園博園,是環西太湖沿線的一個重要村落,地處太湖生態保護區內,自然生態條件優越。村域內有白楊林十多萬棵,森林覆蓋率達60%以上,對太湖生態修復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黃墅村堅持“規劃同步、基礎同建、環境同治”的理念,樹立明確的生態保護觀念。而且采用人工微介入的方法,打造水清岸綠田園風光。先后移植、增植綠化2萬多m2,完成雨污管網改造,河道清淤整治,壘石駁岸生態修復等建設工作,徹底解決斷頭浜、水系不通等問題。全面實現化肥、農藥的減量化使用,有機肥循環使用。最后,借助森林特色生態資源優勢發展林下作物種植、森林養生休閑等項目,實現一三產協調發展。興化市缸顧鄉東羅村地處水網密布的里下河濕地保護區,村莊環平旺湖而建,自然環境良好,富有興化水鄉特色。目前有野生動植物400多種,是泰州市生態資源保護最好的地區之一。東羅村從昔日的“問題村”轉變成如今的“生態村”,得益于以下幾點:發揮自身“水資源”優勢,推行河長制和退漁退圩工作,圍繞平旺湖畔建設生態環湖走廊,努力重現湖泊舊貌。退出高耗能高污染產業,發展綠色高效農業,打造高品質鄉村旅游,探索人水和諧的生態新路。2.4立足地域文化,強化系列表達。文化振興是靈魂,是鄉村振興的源頭活水。相較于城市,鄉村的文化資源更加豐富,因此更需要保護其獨特的鄉村田園景觀格局,注重傳承鄉土文脈,推進現代公共文化體系建設,繁榮鄉村文化。如溧陽市溧城鎮禮詩圩村歷史悠久,人才輩出,從這里走出數十個國學大儒、文人院士,詩書禮義氛圍濃厚。禮詩圩圍繞特色文化建設,開展了以下工作:(1)增設物質空間載體,傳承特色文化。禮詩圩打造九間房知青點、文化禮堂,成立焦尾琴藝術展館、虞曉勇書法工作室等,展示溧陽文化,宣傳本土文人鄉賢,通過文化的鏈接來激發家鄉情、自豪感。(2)挖掘文旅產業,打造文化品牌。禮詩圩塑造“禮文化、詩文化、荷文化”的文旅品牌,撬動農旅融合,拓寬村民收入渠道。(3)深耕文明實踐內涵,建設和諧禮詩。開展道德講堂、文明家庭評選、美麗鄉村“五最”評比等多樣化的道德宣傳活動,深化新時代文明實踐,形成了鄰里和諧、百姓和樂的新風尚。(4)開展文化活動,豐富文化生活。舉辦“水鄉荷韻——工筆畫作品展”“禮詩荷韻杯”廚娘大賽等一系列文化活動,增加鄰里互動,提高鄉風文明。再如徐州市銅山區倪園村三面環山,一面臨水,儒家文化、奇石文化和石山文化已傳承千年。倪園村采用整治為主,有機更新的建設策略,注重鄉村文化特色的保護和利用:(1)傳承和發展蘇北傳統院落式民居的建筑特色,在注重統一的基礎上,保持原有村內塊石道路和墻體的多樣性,延續獨具地方特色的石山文化。(2)村內營建“孔子觀洪”、“春秋古院”、“夫子客棧”、“石碑林”等記憶場所,凸顯村莊儒家文化。(3)挖掘當地編織、石刻、印染等傳統技藝,增設非遺展示館、傳統手工作坊,文化禮堂和鐘樓戲臺,塑造和展現當地民俗文化。

3結語

鄉村振興戰略要求把鄉村作為一個有機整體,立足于鄉村的產業、生態、文化等資源,在保持鄉村獨立性和差異化的前提下與城市并行發展。要知道實現鄉村特色化的路徑并不唯一,需要各村挖掘自身文化歷史底蘊,結合地形地貌特點,遵從生態肌理,重構價值組合,對村域產業、景觀、生態、文化等進行系統考量、整體設計,實現鄉村協調可持續發展。目前我國鄉村田園景觀特色化建設正在推廣與發展中,特色化建設的方法和模式還需不斷探索和完善,希望本文能為今后鄉村規劃建設提供策略參考,推動國內鄉村朝著多元主題化方向發展。

作者:龔倡 姜衛兵 黃沁銘 何蘭 宋居宇 單位:南京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