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產業結構調整管理論文

時間:2022-06-02 05:46:00

導語:金融產業結構調整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金融產業結構調整管理論文

【摘要】金融結構提升既是金融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產業結構升級及經濟實現最優增長的必要條件。本文在分析金融對產業結構升級的作用機制的基礎上,試圖通過對北京、上海、廣東這三個地區不同時期金融結構和產業結構的差異及變動規律,對上述理論進行實證分析,為實現各地區金融結構轉變與產業結構升級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進一步豐富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研究成果,有利于實現區域經濟的協調均衡發展。

【關鍵詞】金融結構產業結構區域金融

一、引言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發展構成現代市場經濟最主要的方面。隨著麥金農的著作《經濟發展中的貨幣和資本》,金融與經濟發展的關系研究被提上日程。在國內,學者如王廣謙(2002)、胡鞍鋼(1999)等對于整體金融發展狀況也做了大量研究,在關于區域金融發展的問題上,談儒勇(2002)對中國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相關分析做了實證研究。張軍洲(1995)以“中國區域金融分析”為題探討了地區金融發展狀況和發展戰略。周力、王子明(2002)對中國各地區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做了實證分析。

但現有文獻對金融結構轉變與產業結構升級的實證分析較為罕見,大多只集中考查一個地區,缺乏對多個地區的橫向比較,因此就無法看出在不同產業結構水平、金融結構程度下,金融支持在產業結構調整中的作用。中國是一個區際、省際、甚至省內發展差距都極不平衡的大國,因此必須注重國內的金融發展的地區差距,而不能將金融發展對產業結構調整的支持在各地區的作用統一而論。

二、原理分析

金融對產業結構調整的作用可分為兩方面:一是通過金融市場運作影響產業的資金供給和需求,從而作用于產業結構升級;二是通過金融政策與產業政策同時對產業結構的調整起作用。金融作用于產業結構的總體機理可以表述為:金融—影響儲蓄、投資—影響資金的流量結構—影響生產要素分配結構—影響資金存量結構——影響產業結構。

在我國目前的金融經營體制下,利用金融市場運作來影響產業的資金供給與需求主要是通過兩個不同性質的市場,從兩種作用層次不同的渠道對產業結構的調整產生影響。一是以間接融資為主的信貸市場通過商業銀行發放貸款的行為將其所集聚的資金向不同的行業進行分配。二是以直接融資為主的證券市場通過一級市場的發行和二級市場的證券交易為企業籌集所需資金,并通過市場機制調節資金流向。

而金融政策配合產業政策共同對產業結構的調整起作用是通過政府制定實施政策性優惠貸款,對商業性貸款的政策擔保等金融措施,將資金引向素質好、技術可行和有市場前景的企業和項目上,從而實現產業結構的升級與調整。

三、實證分析

下面選擇了北京、上海、廣東三個地區的相關數據對當地產業結構調整中金融支持的實證進行分析。既從時間的縱向跨度上說明單個地區的發展情況,也從橫向的截面比較三個地區在產業結構、金融結構以及二者的關系。以下數據均來自于北京、上海及廣東省各年的統計年鑒。

1、產業結構現狀比較

從表1可以得知,橫向比較而言,上海第一產業所占比重最低,而北京的第三產業最為發達,而廣東仍以第二產業為重,且第一產業所占比重在三者中最高,第三產業的比重最低。其中部分原因是因為以省為計算單位,廣東省內還包括許多第三產業較為落后的城鎮,因此在結構上第一產業的比重還很高。但另一方面也說明了廣東以工業為主,服務業水平還有待提高。

從絕對值的增長速度的橫向比較來看,北京第三產業在三地中增長最為迅速,上海與廣東在工業上增長平均速度相當,但廣東近幾年在第一、二產業中增長都是最快的,第三產業反而保持較小增長。

與它們各自的GDP比較而言,各地的第一產業與GDP增長速度有明顯差距,GDP的增長對于上海、廣東來說主要由第二產業帶動,而北京是由第三產業帶動(見表2)。

綜合上述兩表可知,北京的第三產業最為發達,在產業結構中比重最大,是按“三二一”發展,而上海與廣東依舊還是“二一三”的傳統工業發展模式,同時廣東的第一產業比重仍較大,未來產業調整的壓力較重。

2、金融結構的現狀比較

從表3可以看出,在結構方面,除上海有少數的固定投資資金來源于債券以外,北京、廣東在這方面的數量均為零。這表明三者在利用債券進行融資方面的改革做得還不夠,以后應注重擴充這方面的資金來源。而廣東的自籌資金比重最高,都占到70%以上,其次是上海,最后是北京。同樣現象也出現在利用外資方面。北京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國家預算內資金所占比例較其余二者大得多,上海、廣東只有一兩個百分點,而北京的國家預算資金雖然有逐年下降的趨勢,但仍保持在總比例的10%以上。在國內貸款方面,北京無論在絕對值還是結構上均呈明顯的快速上升趨勢,到2005年比例幾乎占到30%。上海在這方面比較穩定,在2005年甚至有輕微的下降,下降的資金部分由自籌資金所代替,廣東在貸款的比例上最低,一直不到20%,與它在自籌資金及利用外資的優勢上差別明顯。廣東的民間資本為經濟發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供了強有利的支撐,但產業結構升級主要是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往往需要大量的資金進行支持,而單一的依靠自籌資金的融資結構必然會顯示出它的缺點。因此,必須逐步大力發展其他融資渠道,如國內貸款及債券、證券市場。金融支持體系必須為高新技術的不斷升級提供有效的融資渠道,才能保證在不同的發展時期都能獲得充足的資本投入。

3、金融對產業結構的支持比較

(1)存款增速。存款表示各地區可動員的儲蓄額,也是各地區重要的金融資產。存款余額實際上是一個地區經濟實力的體現,經濟越發達則資金來源越多。從表4可以看出,上海、廣東的存款增長速度在2001—2003年持續增長后在2004年開始回落,而北京在經過2003、2004較低后,2005年又重新到達增長的高峰期。橫向比較來看,2001—2003年,廣東的存款增長速度比起上海、北京有較大的差距,但2005年有明顯改善。

結合GDP的增長速度,我們可以看出,在2002、2003中,上海的存款增長速度都遠高于GDP的增長率,說明在上海地區資金非常充裕,完全能支持GDP的發展,甚至GDP的發展、投資的需求比不上資金的供給速度。但在2004、2005年存款增長速度已經低于GDP的增速,資金的短缺開始有所顯示。在廣東除了2004年外,其他年份兩者數據相差不是很大,說明資金利用率較好。北京在2002、2003年也同樣出現了上海的情況,但在2004年的調整后,2005年存款又有了快速的增長,保證了產業結構升級所需的資金來源(見表4)。

(2)各地貸款比重。如果將存款資金存量及其變化看作是一個地區經濟發展階段的結果,那么貸款資金的配置就是推動該地區經濟發展的一種動力。貸款存量也是各地區的一種重要的金融資產。貸款水平的差異也是各地區產業結構升級程度不一致的原因,從而導致各地經濟增長水平的差距(見表5)。

利用貸款增長速度與GDP增長速度的比較可以衡量貸款投放速度與經濟增長速度的均衡及貸款的投入產出效益。從表5可以看到,三個地區在2004、2005年的貸款增長速度都有了明顯的放慢,這與融資渠道的擴展分流了部分銀行客戶是分不開的。

同樣地,原在2002、2003年貸款速度遠高于同期的GDP增長速度,但在后兩年就有所回落,貸款投放速度不及GDP增長速度,這說明支持經濟發展的資金不再大部分來源于銀行貸款,而有了其他的途徑。從貸款的投入產出效益來看,廣東在這方面增量百元的貸款產值最高,而北京最低,上海居中。說明廣東貸款的質量較好,對于經濟發展的貢獻率最大。

(3)非金融企業融資的結構。除了銀行貸款外,非金融企業的債券、股票等融資渠道對于產業結構的升級發展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從表6來看,廣東非金融企業的貸款比重很高,而債券融資幾乎為零,股票所占比例也很低,仍以間接融資為主。北京的債券融資比重在三地中最高。根據北京產業結構調整的思路,第三產業是發展方向,第二產業向高端化發展,第三產業吸納貸款的能力弱于第二產業,第二產業高端化使其對貸款的需求集約化,對北京貸款的整體規模增長產生深遠影響。2005年,北京直接融資加速發展的圖景變得越來越清晰,短期融資券井噴式發展、企業債發行提速、更多資產證券化產品的涌現、幾乎沒有懸念的IPO和再融資功能的恢復、境外股權融資都將推動直接融資的發展,產業結構升級所需資金逐漸轉變成由直接融資提供,對銀行信貸的依賴度有所下降。單就短期融資券而言,2005年在京企業分到接近60%的份額,達到834億元。短期融資券發行對北京的銀行貸款替代總量在400億元以上。因此,應在此基礎上,更大力地發展股票、債券融資。

四、結論及政策建議

根據2005年的人均GDP,北京、上海、廣東這三地已經達到中等收入水平。國際上一些國家和地區的發展實踐說明,這一階段經濟發展上有經濟快速發展、產業結構向高級化邁進、服務業占很高比重、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的特點。金融對產業結構的調整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根據以上數據,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及政策建議。

1、提高金融資源在產業結構調整中的配置作用

產業結構中的金融支持使有限的資源通過金融市場流入某一行業,從而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產業范圍選擇必須使有限的金融資源流向一些關鍵性的產業,使有限的資本與經濟效果好、發揮潛力大的產業結構在一起。因此,金融資源必須更多地配置到第二產業的結構升級,如加大對高新技術產業的投入,發展具有潛力的電子信息、新醫藥、新材料等行業;同時還要著力提高第三產業比重,持續不斷地增加對第三產業的投資。

2、擴大直接融資比重,擴充融資渠道

在工業化初期要用盡可能短的時間建立較為完備的產業體系,客觀上需要巨大而旺盛的投入資本,就必須要依賴于以銀行為主的間接融資體系來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加上政府部門能夠比較容易地通過控制銀行等間接金融的利率水平,此時間接融資比證券市場的直接融資有明顯優勢。但現在,產業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正面臨產業退出、轉型。同時,以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為代表的新興產業進入形成期和擴張期,以銀行為主的間接融資體系盡管還可在信貸資金支持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存在流動性差、缺乏持續性、不易變現等固有缺陷。因此應該充分發揮以證券市場為主的直接融資體系整合產業資源的積極作用,克服間接融資方式的上述不足。

3、充分利用金融資源的產業范圍選擇作用

金融資源相對于其他生產因素具有易于分割、流動性較強的特點,便于配置到優勢企業中,不僅優化產業內部的資金循環(存量資本),而且能夠吸引社會其它資金(流量資本)流人這一產業,對特定產業的發展起到加速作用,因此利用金融市場,通過對金融資源的配置,還有利于培育高新技術產業,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另外,企業發展的約束、創新機制的培育也需要金融資源的參與和支持,由資本意志對企業的各項行為進行表決,有利于企業各項機制的健全與完善。

【參考文獻】

[1]陳峰:論產業結構調整中金融的作用[J].金融研究,1996(11).

[2]周立、王子明:中國各地區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實證分析:1978—2000[J].金融研究,2002(10).

[3]譚中明:金融杠桿在江蘇產業結構優化中的作用[J].農村金融研究,2001(6).

[4]陳瑩:金融發展對江蘇經濟增長作用的實證研究[J].江蘇經濟,2002(7).

[5]張旭:論產業結構調整中的金融因素[J].當代財經,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