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校園法制建設論文

時間:2022-04-26 11:15:52

導語:大學校園法制建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校園法制建設論文

摘要:隨著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的召開,“依法治國”被黨和國家重新提上日程,法律的地位也隨著黨和國家政策方針的改變在慢慢提高。然而當今全中國建設法治社會的氛圍中,大學校園的安全事件卻層出不窮,每一個教訓都要求我們把大學法制建設放到一個很高的位置來思考,來探索,離騷有云:“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我看來,大學校園法制建設是一條很長的路,需要我們不斷去摸索,去實踐,但我想,萬變不離其宗,校園的法制建設終究離不開人與制度的相互配合與提高。

關鍵詞:校園法制;大學;法制意識;法律制度

一、增強大學生自身法律意識,加強法制觀念的培養建設

作為大學生的我們,現在大都處在十八到二十二歲的從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轉變的過程之中,自我防護意識以及法律意識還有很大的欠缺,不要說別的專業的同學,就連我們自己法學專業的學生,法制意識都很淡薄。如果真的想控制高校安全案件的不斷發生,增強大學生自身的法律保護意識,加強法制觀念的培養建設,應該說是當務之急。前些天某大學投毒案的主角林某某被執行了死刑,再回過頭去看這個案件,我覺得林某某的心理狀況產生了很大的問題。一個原本在大學里學習醫學,以后本可以憑借自己的醫學知識治病救人,造福社會的大學生,卻因為心里的扭曲和變形,成了一名的殺人犯,最終以毀滅他人和自我毀滅的方式而結束了自己的一生。吃一塹,長一智:如果想要加強安全建設,大學生自我認知能力和法制意識的提高必不可少。那我們不禁會問,如何加強大學生自身的法制意識呢?首先,從進入大學的第一天起,我們就應當樹立起一種法律信仰和法律價值觀。這種意識形態的培養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們在平日生活中的日積月累。林某某案件里面有個細節我記憶猶新,當被執行死刑前,記者問他在監獄里做了什么,他回答在監獄里面看了很多小說,這輩子都沒看過這么多的小說,在監獄里讀書的時間讓他重新認識了這個世界和自己。讀書是一種培養自我價值觀的有效途徑,古語有云: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通過讀書學習來提高自己,不失為一種好的方法。當代大學生在表面上了解法律對于社會行為的制約作用,對一般的常識性法律問題也略知一二,但是他們并沒有把這種知識轉化成自己的主觀意識,總是覺得法律是用來制約別人的,和自己沒有多大關系。因此,一部分學生碰到緊急情況時,往往會來不及或者根本沒想到運用法律的力量來解決問題,反而將沖突訴諸其它的方面,這樣做難免不會給校園安全帶來隱患。其次,需要大學生自身注意法律常識的學習。如果我們培養起了自己的法律信仰和法律意識觀念,但對于法律常識相當缺乏的話,碰到突發的情況,我們只會想應該用法律的方法加以解決,但卻不知用什么方法來解決,因此,隨著大學生法律信仰的建立,大學生整體的法律知識水平也應該隨之提高。但是在當今高校,法律學科一般只會為法學專業的學生創設,其他專業的學生即使想學也沒有機會,這就要求學校乃至教育部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法律意識培養方案,在下面的一個方面我也會詳細的論述。

二、建立大學生校園、班級、寢室安全制度

加強大學校園的法制建設,僅僅依靠建立在學生自身力量基礎上的意識培養是遠遠不夠的,它還需要國家和學校的協調,更重要的是制度的保障。首先,當今高校的法制教育僅僅停留在基礎道德教育的水平之上,把法律和道德混為一談,我認為,這本身就是一個錯誤的做法。馮友蘭先生曾經說過:“教育的目的,是使人作為人能夠成為人,而不是成為某種人。而其他的學習是使人能夠成為某種人,即有一定職業的人。”在我看來,把法律常識教育應當歸入通識教育中去,作為各個學科的學生必修的一門課程,這樣,在大學培養通識人才的過程當中,才能使大學生具備法律意識和常識。其次,建立一種完善的校園安全制度。舉一個最常見的例子,在大學校園里,最常見的案件莫過于盜竊案。而盜竊案件的構成,小部分是由本校園學生內部所為,而大部分的案件則是由社會人士參與的。前一種情況我在第一點里已經作了說明,本身就是大學生自我意識的問題;而社會人士所做的盜竊案件,則很大程度上要歸因于學校安全管理制度的疏忽。在我看來,在對人員的管理方面學校要制定嚴格的標準,例如,學生每天幾點必須準時回到學校,寢室必須幾點準時關門,并且派專人進行檢查和督促,建立相應的懲罰措施。外來人員出入校園要進行嚴格把關,每天派專人在校園里進行巡邏。在設施方面,監控器、防盜門、身份識別門禁等等更應該是個個高校必備的硬件條件。當然在這一方面不僅需要學校本身管理人員的努力,國家政府也應當提供財政上的支持。在馬家爵事件中,馬加爵在三天的時間里,分別殺了四個人,然而,這絲毫沒有引起同學老師和學校的注意。從主觀方面來說,這是我在第一點里講到的,是馬加爵個人法制意識的不高所導致的;但從客觀方面來說,卻是學校的監管失利導致慘案持續發生。最后,建立一種新型的班級安全制度,也是加強校園法制建設的一個有力措施。首先,高校可以以班級為單位,每周定期進行法制宣傳教育講座或者視頻觀看,讓每個大學生認識到法律時時刻刻在我們身邊,從而培養起自己的法律信仰和法律價值觀。其次,在班級、寢室里建立相關校規、班規、寢規,比如同學之間負有相互監督、照顧的義務,如果發現有的同學情況不正常或者長時間沒回寢室,沒有按時上課,應當及時向學校老師反映,抓住安全的實效性,避免因時間問題而釀成更大的慘劇。任何一種自我意識的產生與發展都離不開外部環境的影響,法律意識更是如此。高校應當利用自身的這個平臺,充分利用校園環境設施,宣傳法制思想,如利用校園廣播以及報紙等媒體及時地傳播法律常識,加大法制宣傳教育力度;利用橫幅宣傳欄等開展校紀法規的學習宣傳,定時曝光一些大學生的不良行為及處理結果,在固定的法律節日開展群體性的普法活動,注重對同學自身法制意識的培養,及時宣傳表揚在學法護法中表現積極的大學生,從而營造濃厚的校園法制氛圍。

三、最重要的,在于學校和大學生的相互配合,相互支持

大學校園想要建立完善的法制體系,形成大學“長治久安”的局面,既要在人———即大學生自我法制意識、法律觀念的養成和發展上投入精力,同時也需要兼顧物———即建立齊一套完善的校園、班級、寢室安全制度。但是如果僅僅局限于學生自我法制意識的培養,忽略制度的建設,則會造成學生的力量過于單薄,無法有效的保證自身的安全;如果僅僅注重制度的建設而忽略學生自我意識的培養,也只會使制度流于形式,而得不到切實有力的貫徹實施。“問渠哪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只有把人和物這兩方面結合在一起,既要做到安全制度的建立,又要讓學生養成自我的法制意識,從而去主動遵守、維護制度,這樣的,才能真正意義上實現大學校園的“長治久安”,切實維護大學生的個人利益。曾子有云:“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在當今社會主義法制和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隨著大學生校園案件成為一種社會趨勢,切實加強高校的校園法制建設,是國家、社會、學校乃至我們每個人都必須重視并且付諸行動的一個問題。當然,除了以上我談到的三點以外,還有很多方面也是校園法制建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要想真的實現大學校園的法制化,實現大學的“長治久安”,我們還有很長的路需要走。

作者:徐芃 單位:中南大學法學院

參考文獻:

[1]宋婷.建國以來高校法制教育研究[D].南開大學,2013-5-1.

[2]李英華.當代中國高校法制教育狀況剖析[D].吉林大學,2009-4-1.

[3]陳磊.略析高校法制建設與法制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5-12-15:13-14,20.

[4]陳曉茵.高校法制建設若干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10-5-1.法制園地•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