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服務產業發展路徑
時間:2022-09-08 09:13:00
導語:地方高校服務產業發展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地方高校一般是指由省市等地方財政支持建設,以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目標,著力為地方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高校單位,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重要組成部分。1.1地方高校在服務產業發展中的定位。地方高校由當地財政支持建設,服務地方產業發展是地方高校的內涵要求和職責所在。知識經濟時代下,地方產業對技術創新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對高校的智力支持需求日益增加,地方高校作為地方區域創新體系中技術創新的創造者、知識創新的輸出方和人力資本的提供者,必須扎根地方產業,主動適應地方產業發展需求,成為地方產業服務的重要陣地。1.2地方高校服務產業發展的優勢。地方高校扎根于地方,在服務地方產業發展具有天然優勢。地方高校的發展要求高校重視地方產業服務,主動肩負起服務和帶動地方產業發展的責任,在應對地方產業發展應具備一定的主場意識;地方高校與地方產業具有地緣優勢,便于地方高校同本地產業緊密交流,熟悉和了解當地產業發展情況;此外,地方高校的生源多數來源于本地。地方高校是本地產業發展重要的人才培育基地,為本地產業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1.3地方高校服務產業發展的劣勢地方高校受限于地域和資源投入等因素,在服務產業方面具有明顯局限性。主要體現在:地方高校存在定位不清,容易照搬照學國家部屬高校發展模式,其學科設置、人才培養等與當地產業發展和技術需求有一定差距;整體科研創新能力不足,在高端創新人才集聚、科技成果培育等方面未能形成核心競爭力;產業服務手段缺失,一些高校地方產業服務停留在學校教師自由尋找橫向科研項目合作的“散兵游勇”狀態,沒有行之有效推動產業服務的抓手和途徑。
2“雙一流”建設對地方高校服務產業發展的指導意義
“雙一流”建設提出要堅持“以一流為目標、以學科為基礎、以績效為杠桿、以改革為動力”的基本原則,支持和鼓勵不同類型的高水平大學和學科差別化發展,為地方高校指明發展方向、創造了重要機遇。2.1“雙一流”建設是以沖擊“一流”為目標。“雙一流”建設的目標是進入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前列或行列,是一項突破性系統工程?!半p一流”強調的是扶優扶強、引領示范,因此,必須堅持高水平、鼓勵高水平、支持高水平。地方高校發展“雙一流”建設要堅持國家急需、特色鮮明、無可替代的原則,充分考慮與國家部屬高校錯位,避免走進“復制”、“追隨”的錯誤道路,同時也要與同類地方高校錯位,避免同質化競爭。2.2“雙一流”建設打破身份固化壁壘,構建開放式、更具競爭活力的高等教育體系。當前一些地方高校有不少學科進入國家重點建設學科,甚至部分學科指標已進入國際學科排行榜前列,具備沖擊世界一流學科潛力。《方案》明確“雙一流”建設重點破解原有高等教育領域中身份固化、重復交叉、競爭弱化等問題,實現開放競爭、動態調整,為高校發展創建更加開放平等的競爭環境。地方高校應抓住這一歷史機遇,不斷提升學校整體創新能力。2.3“雙一流”建設要以支撐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為導向。“雙一流”建設強調要“深化產教融合,將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與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因此,應將學校對產業發展的貢獻度納入到一流大學、一流學科的綜合考查指標中。地方高校根植于地方,在服務地方產業方面具有區位、人才、產研對接等天然優勢。在面向地方產業經濟轉型升級中的戰略需求上,地方高校應充分發揮產業融合優勢,在促進產業升級同時,提升自身科技創新能力,實現彎道超車。
3地方高校服務地方產業的路徑探析
3.1緊密結合地方產業優化學科戰略布局。地方產業發展需要高校提供技術支撐和智力支持,同時地方產業發展也為高校科技人員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和更深的研究層次?!半p一流”建設鼓勵地方高校以解決地方區域經濟與社會發展中重大科學問題為導向,在促進產業升級中調整學科發展戰略,不斷優化學校學科和科研布局,實現高校科技創新能力整體提升,學科建設取得新的突破。以蘇州大學為例。蘇州大學所處的江浙地區歷來是絲綢的重點產區和出口基地,圍繞絲綢上下游產業,蘇州大學建立起從栽桑、養蠶、制絲、織綢、產品設計、印染和后整理到服裝設計與表演的完整絲綢產業鏈學科群以及相關支撐學科體系。依托當地絲綢產業發展,蘇州大學紡織工程學科逐漸形成學校特色品牌,并在國家級科技項目、成果培育等方面收獲豐碩,特別是絲蛋白生物醫用材料應用研究成果處于國際先進水平,在產業經濟方面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重大影響力。當前各地方高校高度重視與地方產業深度融合,面向產業發展需求優化學校戰略布局。寧波大學作為一所沿海地區的高校,強調“海洋化”特色,通過其他學科對接海洋學科獲得成功。蘇州科技學院以蘇州園林、城市建設為切入點,重點發展城鄉規劃、土木工程、環境工程等三個國家級特色專業,在承接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等國家級項目方面積累了深厚基礎。3.2“學科+產業”雙向渠道加強高層次人才引進。高校核心競爭力關鍵在于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當前各高校人才引進戰爭硝煙彌漫,而地方高校在人才引進經費、科技創新基礎和條件等方面與國家部屬高校存在較大差距。如何利用自身優勢吸引高層次科技人才落戶本校,是地方高校關注的重點難題。扎根廣東產業的廣東工業大學提出“靠市場、靠機制、靠團隊和靠服務”的人才引進、隊伍組建原則,與廣東工業界聯合,先后從國內外引進“全球第一款GPS定位手機設計者”漢諾•凱霍寧教授等一批頂尖創新人才與隊伍,值得各地方高校借鑒?!皩W術+產業”雙向渠道聯合引進主要是通過高校與產業聯合引進海內外高層次科技人才。高層次科技人才受聘于高校,在高校重點開展科研研究、人才培養等工作,同時在企業中兼職、創業,加強企業技術升級和科技成果產業化。通過為高層次科技人才提供“學術+產業”雙重資源,充分滿足高層次人才“創新在高校、創業在企業”的需求,同時有效保障高層次人才在科技成果轉化的風險?!皩W術+產業”雙向渠道聯合引進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對學校與產業深度融合提出較高要求。首先,高校學科領域必須要與產業有緊密的關聯性。其次,高校應加強與產業合作力度,一方面地方高校積極推進高??萍汲晒D化、科技人員兼職等,為高層次科技人才創造良好條件;另一方面高校還應學會“借船出?!?,通過加強區域重點研究機構、產業龍頭企業協同創新合作,為高層次科技人才吸引更多區域內產學研協同創新資源,讓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落地生根、開花結果。3.3搭建協同創新平臺促進地方產業發展《方案》。明確要“深化高校綜合改革”,“著力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加快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于學??茖W發展的體制機制”。近年來,不少地方高校探索圍繞產業上下游創新鏈條,與地方政府、龍頭企業等建立資源共享、風險共擔的協同創新平臺,充分發揮協同創新平臺中各主體優勢,加速高校技術成果轉化,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地方協同創新平臺一般是高校與地方政府、企業等合作單位建立起的利益共同體,重點通過科技成果孵化、公共技術服務等,將科技成果和技術服務深入地方產業腹地。地方協同創新平臺一般由政府、企業、研究院所等多個主體組成,能最大限度集聚地方區域內的人才、資金、服務、設備資源,有效拓展地方高校的科研能力和范圍。其次,協同創新平臺按照企業化模式運作,在人員薪資待遇、經費管理、設備采購等方面較傳統科研院所更加靈活開放,能充分激活高??萍既藛T動力,釋放高校科技創新活力。第三,對比單個科技項目合作、聯合共建企業研發機構等傳統產學研合作模式,地方協同創新平臺能夠集聚優勢資源,面向地方產業整體規劃和發展需求,為地方產業提供穩定持續的技術支持,對地方區域發展和產業創新起到引領驅動作用。以深圳大學為例,深圳大學目前與深圳市南山、龍崗等8個區合作建立了地方協同創新平臺,均為與地方政府、企業聯合共建的新型研發機構,為學校教師科研團隊與深圳產業搭建了溝通橋梁,強化對深圳主導產業的創新力和貢獻力。近兩年學校專利申請量、授權量呈“井噴式”增長,2016年國際PCT專利申請量居全球教育機構前20名、全國高校第一。南京工業大學膜科學技術研究所是由南京工業大學和企業共同組建的新型研發機構。研究所依托高校的人才和科研優勢,搭建起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孵化平臺,目前已經衍生、孵化企業30多家,實現了人才、學科、產業的良性互動。
4結語
“雙一流”建設為地方高校指明了方向,創造了新的機遇。地方高校應逐步破除觀念和現實障礙,進一步解放思想,搶抓歷史機遇,重點發揮自身優勢,圍繞地方產業深度融合,積極探索機制體制改革,不斷優化學科戰略布局、加強高層次科技人才引進培育力度,找準地方服務途徑和渠道,在新一輪高校發展中謀劃突圍之路。
參考文獻
[1]吳增禮,鞏紅新.“雙一流”建設研究的核心問題[J].大學教育科學,2017(4):31-36.
[2]褚照鋒.地方政府推進一流大學與一流學科建設的策略與反思———基于24個地區“雙一流”政策文本的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7(8):50-55.
[3]徐高明.省域高水平大學建設的體制機制創新與存在的問題———以北京、上海、廣東高水平大學建設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7(3).
[4]柳貢慧.地方大學“雙一流”建設的邏輯與途徑[J].中國高等教育,2017(18):33-34.
作者:穆淼 尹志偉 王薈荃 單位:廣東工業大學
- 上一篇:農村電子商務人才隊伍建設分析
- 下一篇:高校信息化規劃現狀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