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區流通體系建設研究

時間:2022-03-26 10:18:47

導語:民族地區流通體系建設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族地區流通體系建設研究

摘要:生產力中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三要素需要流通這一媒介組織協調才能有效發揮作用并推動其發展。民族地區由于流通觀念落后、流通人才缺乏及生產資料流通不暢等原因造成流通體系不完善進而影響生產力的發展。促進民族地區生產力發展需要高度重視流通,加強人力資源流通體系和生產資料流通體系建設,構建適宜于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現代流通體系。

關鍵詞:生產力;流通;人力資源;生產資料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要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促進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的重大任務,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若干意見》也提出了要加強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和完善農村物流服務體系的具體措施。中央把流通作為事關農業農村發展的這樣一個高度提出,這不僅是根據當前農業農村發展新形勢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全面深化農業農村改革的重要舉措,必將對以農業為傳統產業的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產生重大影響,也必將促進民族地區生產力的發展。

一、生產力系統視角下的流通

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是以物質資料的生產為基礎的,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必然或發生兩個方面的關系,一是人和自然界發生一定的聯系,這一關系體現為生產力,也就是人類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二是人們相互之間發生一定的聯系,這一關系體現為生產關系。在人與自然界的關系中,生產力不是任意因素的雜亂堆砌,而是特定的生產力因素在特定的關聯方式下運行的有機系統,它是一個由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多種要素構成的復雜系統,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統稱生產資料,它是任何社會進行物質生產所必備的物質條件,在生產力系統中,勞動者是人的要素,生產資料是物的要素,兩者均不可缺少。由于社會分工的存在,生產力三要素需要一定的組織和一定的協調度才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馬克思在談到工場手工業時指出,由于“分工通過手工業活動的分解、勞動工具的專門化、局部工人的形成以及局部工人在一個總機構中的分組和結合,造成了社會生產過程的質的劃分和量的比例,從而創造了社會勞動的一定組織,這樣就同時發展了新的、社會的勞動生產力。”同時馬克思指出:“勞動力只有表現出來才能實現,只有在勞動中才能發揮出來。”這些都說明生產力的發展離不開分工,而在分工中需要各要素的協作,需要“質的劃分和量的比例”,只有將生產力諸因素合理地聯結起來,才能確定生產力系統運動的方向,創造出新產品和新的生產力。在社會生產中,在勞動數量、質量和勞動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個體勞動者所能發揮的作用之大小,決定于生產資料的整體質量和整個勞動力組織的狀況,在生產過程中要根據工種、勞動者的素質確定勞動者的數量,否則就不能充分發揮每個個體勞動者的作用,甚至會對生產力的發展造成阻礙。同樣,生產工具是人們認識和改造勞動對象的物質武器,它在數量、質量和結構上必須與勞動者的數量和結構相協調才能充分發揮作用,這就是說,對生產工具也必須進行合理的安排。就整個社會經濟活動而言,更需要根據自然條件、社會經濟等情況對勞動者和生產資料活動進行合理布局,協調各方關系。在存在社會分工的前提下,勞動者所需要的生產資料往往需要交換才能獲得,生產資料交換場所和行為構成了生產資料市場。生產資料市場是生產資料交換的場所及其活動的總和,是組織供、需單位集中進行生產資料商品交易活動并提供咨詢服務和管理的場所或交易中心。同樣,高素質的人才有賴于完善的人力資源市場,通過人力資源的有效流通才能得到。所以,在一定的條件下,先進的生產資料和高素質的勞動者當然可以提高和發展生產力,但先進的生產資料和高素質的勞動者都需要在生產資料市場和人力資源市場中通過流通得到滿足,如果沒有流通,先進的生產資料與高素質勞動者就無法緊密聯系在一起。可見,生產力要發展,各實體要素之間必須自然聯結成一個系統,而流通正是聯結這些因素并形成生產力系統創新功能的前提。生產力系統內部的各要素可比作生產力的細胞,而這些細胞是通過流通這個創新手段使他們成活并發揮作用,形成一個新的生產力創新功能系統。所以,從發展生產力的系統角度看,要發展生產力,必須讓構成生產力的三要素協調、和諧,如果沒有適宜于自己發展生產所需要的生產資料,有再高素質的勞動者也不可能發揮出其應有的技能,也不可能使生產力得到較好的提升,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反之,再先進的生產資料,如果沒有滿足其需要的高素質勞動者來使用,也不可能發揮出生產資料的應有功能,成為“英雄無用武之地”,這些情形的存在都不可能很好地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提高。

二、民族地區生產力系統視覺下的流通

從經濟發展的程度看,在探究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落后根源時,人們都會不約而同地歸咎于生產力的低下,至于生產力低下的原因,大多歸咎于勞動者素質不高、資金不足、資源貧乏、教育不發達、科技落后等原因。從構成生產力的單個因素勞動者、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看,確實是這些客觀因素制約了生產力的發展。但黨和政府一貫重視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采取了諸如資金扶持、人才支持和政策優惠等多種政策措施來促進其經濟的發展,使得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但與其他地區相比,民族地區生產力的發展還是比較緩慢,原因就在于沒有從生產力系統的視角大力發展流通,沒有使生產力要素達到最好的結合和協調。從以上生產力系統觀點看,生產資料與勞動者的協調程度是制約民族地區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原因,而這兩者的協調程度主要取決于流通體系的完善與否。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落后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流通體系不健全、不完善。1、傳統觀念阻礙流通的發展由于民族地區思想相對閉塞,受商品經濟意識影響較小,自己自足的自然經濟意識較為濃厚,商品交換不發達,一些地區會有諸如“重農輕商”、“重生產輕流通”、“競爭不義”、“貴義賤利”、“智者不爭”、“小國寡民”等傳統觀念,這些都對商品經濟所必須的流通觀念產生了阻礙,使商品經濟思想得不到充分的重視,從而制約對流通重要性的認識,阻礙流通的發展,也制約了對流通人才的重視和培養。2、流通人才缺乏影響流通發展對于民族地區生產力發展中的勞動者而言,普遍都一致認為是勞動者素質的低下影響了生產力的提高。而造成勞動力素質低下的原因,一是民族地區教育不發達,人們的科學文化知識不足;二是人才市場不健全,人才的流動不通暢,特別是高素質人才的引進效果不明顯。由于教育不發達有其歷史根源,短時期內無法改變,那么對于提高民族地區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勞動者而言,由于人才流通市場不完善造成的影響才是最為直接的。民族地區由于人力資源市場不健全且城鄉之間各方面條件差別較大,農村難以引進和留住優秀人才,導致在當地流通的人才暫時無法培養出來的同時流通人才的引進受到影響,在雙重作用下,廣大農村既缺乏高層次的流通產業管理組織人才,也缺乏從事購銷業務的一線營運人才,更缺乏懂貿易、會管理的熟悉流通業務的高級專業人才,以及為農村流通服務的法律人才、咨詢人才和信息人才等。近些年隨著農村市場主體多元化而出現的個體商戶、物流人員和經紀人,基本上都是土生土長的農民,屬于經驗型的生意人。他們雖活躍在廣大鄉村,從事農產品流通、科技、信息等一系列中介服務活動,在幫助農民解決“賣難”、“買難”問題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這些人經營條件簡陋,經營方式落后,專業化素質和綜合素質都比較低,許多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現代流通人才。3、生產資料流通不暢(1)基礎設施落后。民族地區大多處于山區,居住分散,大雜居、小聚居顯現普遍,交通、市場等基礎設施條件惡劣,雖然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深入推進,民族地區城鎮化、工業化和現代化的步伐不斷加快,但就總體狀況而言,絕大多數地區基礎設施還非常差,縣與縣之間基本上沒有高等級公路,縣鄉公路還沒有完全實現通油路,而鄉鎮公路基本上是彈石路,行政村基本上還沒有能行車的道路,自然村的交通條件則更加惡劣,有的民族地區生產資料流通甚至還存在“人背馬馱”的現象。同時,交易場所缺乏,大多“以路為市”,沒有專門的交易市場和專業市場。這樣惡劣的基礎設施條件,一方面使農民急需的生產資料無法得到有效的滿足或者根本就不可能滿足而影響生產經營活動,阻礙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即使能夠滿足,也要比基礎設施條件好的地方花費更多的成本,從而使生產資料流通成本增加,最終導致農業生產資料價格過高,使農民農業投入過高,收益減少,嚴重制約民族地區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及農村繁榮的實現。(2)流通主體混亂。構成流通的要素中,流通主體具有核心作用,也是最積極和最主動的要素。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農資經營主體進一步多元化,但民族地區生產資料市場普遍缺乏合格、規范的商品市場主體,除個別農資產品外,國有、集體、民營單位均可參與經營,近幾年個體經商人員更是突飛猛進,占領民族地區生產資料市場的大量份額,國有農資公司的銷量逐漸減少,并且個別經營者在不具備經營條件的情況下,仍混入了農資經營隊伍,存在著無證照經營或證照不全超范圍經營現象,生產資料經營主體相當混亂。(3)流通方式單一。由于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落后,電視、電話、互聯網等現代信息傳播方式缺乏,民族地區仍以傳統的集市作為商品交易的載體,商流、物流、信息流仍高度統一于交易當時的行為,使農民缺乏對生產資料的認識和了解,很難買到適用、低廉的生產資料,先進的生產資料和技術普及困難,即使政府花大力氣將生產資料運輸到當地,農民也可能由于不了解而缺乏購買的動機,使流通的目的無法實現。(4)流通環節多成本高。由于民族地區大多是農村,農民居住分散,當農業生產資料從出廠到最終被農民購買,往往要經過商、批發商、分銷商、直銷點等多個流通環節,商品每經過一個流通環節,價格就放大一次,交易費用就增加一次,流通時間較長且流通成本過高,導致同等質量的商品在農村銷售的價格就高于城市價格,農民付出同樣的價格卻享受不到和城市居民同樣質量的商品。(5)市場監管不完善。一方面,制度的缺失導致監管不完善。由于缺乏嚴格的準入機制、健全的商品質量檢測制度和必要的檢測設備與手段,導致進貨渠道混亂,假冒偽劣商品充斥市場。另一方面,由于監管不力導致市場發展畸形。個別職能部門只收費,不監督、不管理和不服務,或者是監督、管理、服務不到位;有的職能部門收費后,隨意放寬準入條件,放松監管力度,從而在源頭上造成市場秩序混亂;有的收費項目過多過濫,收費標準不統一,隨意性較大;有的以罰代管,只要交罰款,就可繼續違規經營,甚至形成“關系收費”的局面,關系好就少收,關系不好就多收;更有甚者出現欺行霸市、強買強賣、價格欺詐、坑蒙拐騙等惡性事件。

三、民族地區生產力發展視覺下的現代流通體系建設

在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中,應從系統的角度重視生產力構成要素的協調,單一靠勞動者素質的提升而不注重生產資料的利用無法提高生產力,單獨采用先進的生產資料而勞動者素質無法滿足要求也無法提高生產力,勞動者素質不高、生產資料也不先進更不能提高生產力。生產力的提高需要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有機結合、和諧協調,二者只有正向互動,才能發揮出最好的能力。要實現生產資料與勞動者的協調,就必須借助流通這個重要的媒介,沒有流通,就無法實現勞動者對生產資料的需求,也就無法提高生產力。所以,民族地區發展生產力必須高度重視流通在發展生產力中的重要作用,建設與完善包括人力資源市場和生產資料市場在內的各種市場建設,構建適宜于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流通體系,特別是生產資料流通體系,讓生產資料與勞動者緊密結合,協調發展,這樣才能充分促進生產力提高,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1、加強流通教育培養,轉變流通觀念要采取有效措施開展多方面、多層次的教育培養工作,通過教育,一方面改變民族地區制約流通發展的傳統觀念,重視流通、參與流通并從流通中獲益。另一方面,立足民族地區,制定實施農村流通人才培訓支持政策,采用符合農村流通特點和流通主體要求的培訓方式,舉辦不同類型的培訓班,對農村基層干部、農村營銷經紀人、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負責人、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負責人、市場流通的管理者等進行經營理念、農村流通基本知識與技能、管理要點及相關法律法規等內容培訓,提升當地農村人才隊伍的整體素質,加快農村流通領域技術人才的培養,多渠道提高農民的致富能力、市場競爭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教育農民利用市場機制實現勤勞致富。2、完善人力資源流通體系建設流通文明的傳播、經營模式的轉變等都需要人來完成,要改變民族地區落后的流通格局,建設現代農村流通體系,需要培養、造就一大批善經營、懂技術、會管理的農村流通人才。除要立足民族地區進行教育培養外,更為重要的是要加快人力資源流通體系建設,促進人力資源特別是農村流通人才的引進,發展民族地區流通業。農村人力資源市場是溝通城鄉人力資源交流的樞紐,是優化人力資源結構、配置各類人才的重要手段。要積極推進農村人力資源市場建設,拓寬人才市場服務領域,完善服務功能,加快市場規范化運作,為人才流動創造良好的條件。一是完善人才市場體系,構建適應農村人力資源開發與配置的運作框架。要建設鄉(鎮)人力資源市場及村級人力資源服務站,逐步形成以縣(市)人力資源市場為依托,以鄉(鎮)人力資源市場和村級人力資源服務站為網點,輻射廣大農村、貫通城鄉的農村人力資源市場體系,為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打造基地。二是健全信息服務功能。及時準確地了解掌握各類人力資源的供求信息,定期向鄉(鎮)人力資源市場和村人力資源服務站,為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搞好信息服務,為實現民族地區流通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三是不斷提高服務水平。農村人力資源市場應根據農時季節和農民需求及時舉辦各種交流會,組織有關農業專家、技術骨干深入民族地區為農民排憂解難。四是采取優惠措施,提供寬松條件和待遇,吸引城市人才到農村發展創業,為民族地區流通發展注入新鮮血液。3、完善生產資料流通體系建設民族地區由于交通不便,自然資源難以轉化為經濟優勢,第二、第三產業發展緩慢,在經濟發展中,通常以第一產業,即農業為基礎產業,因此,農業生產資料是民族地區發展經濟的關鍵要素,包括農業機械設備、中小農具、半機械化農具、種子、化肥、農藥、耕畜等在內的農業生產資料市場也就成了民族地區主要的生產資料市場。因此,生產資料市場是民族地區市場結構中最重要的市場形態,是生產資料的來源,是生產力得以實現的前提條件,其發展的程度直接反映了民族地區的生產力水平和市場經濟的發展水平。(1)建立和發展農資合作組織。要發展專業合作、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的農資合作社,最大限度地吸納農資生產廠家、經銷單位、廣大農民及有關農資管理、農業服務部門成為會員,充分發揮其服務、組織、協調、溝通、監督等職能,凸顯其服務和組織作用,抓好農資商品的組織供應,加強同農資廠商的協調和信息溝通,使農資生產、銷售、使用及服務融為一體,以約束生產廠家,監管經營業戶,服務廣大農民,維護農民合法權益。同時積極配合工商、質監、農業等部門加大農資市場監管,規范農資市場,制定農資商品保質監銷制度,凈化農資市場,自我約束農資經營主體和為農服務。(2)加強農資市場監管。一要規范農資市場準入制度,建立和完善種子、農藥、獸藥、化肥、農機具等產品經營的資格認證,以便農民放心購買。二要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劣質農資產品,加強農資產品監管,健全農資損害賠償機制,建立健全農資價格監控體系,穩定農資產品價格。(3)重視流通信息平臺建設。建立和發展農村流通信息服務網絡,及時為農民提供商務信息是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致富的重要手段。要建立和健全以農資信息網為依托的農資流通配送服務網絡,有選擇地建設鄉(鎮)及村級商務信息服務站,為農民開展商務信息咨詢服務,多方收集農資產品商務信息提供給農民,農民需要農資商品和日用工業品,可以通過電話或網上電子訂貨系統訂貨,由配送中心送貨,農民種植銷售農產品也可從網絡上獲取信息。同時要培訓提高種養殖大戶、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的基本商務信息能力,建立起信息資源體系和農產品專門的數據庫,并要依托大型批發市場和物流配送中心開展公共信息服務,逐步建立能覆蓋整個農村的公共商務信息服務網。(4)積極開展農資連鎖經營。農資連鎖經營是一種新型經營業態,其在生產與市場的有效對接,減少流通環節,提高流通效率,促進規模經營,壯大市場主體,提高競爭力,規范流通秩序,保證農資質量等方面都具有十分明顯的優勢。要在充分發揮原有供銷合作社等組織經營網絡基礎的同時,積極培育農業經營大戶、農業企業等新型主體開展農資連鎖經營,抓好地(州)農資流通總中心、縣級農資配送中心、鄉(鎮)農資流通服務中心和村級農資服務社的農資流通體系建設,完善基層終端經營服務網絡,真正做到以地(州)流通中心為統領,各縣(市)區為中心為依托,建立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無縫隙的縣域農資流通服務網絡。在農資經營中統一標識、統一價格、統一品牌、統一配送,最終達到集中采購,控制貨源,降低采購成本,方便群眾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上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9.

[2]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3]盧森堡:國民經濟學入門[M].北京:三聯書店,1962.

[4]柳思維、向佐誼、徐志耀:民族地區流通產業發展研究綜述[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1(5).

[5]劉天軍、胡華平、朱玉春等:我國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機制創新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13(8).

[6]孫廣義:農村現代化流通服務網絡體系構建[J].商業經濟研究,2016(6).

[7]張汀汀:我國農村現代化商貿流通體系構建思考[J].商業經濟研究,2016(8).

[8]陳湉:我國農業發展與農村現代流通體系問題研究[J].改革與戰略,2016(7).

作者:李貴平 單位:楚雄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