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高校學生信息化建設初探
時間:2022-07-31 03:33:12
導語:中美高校學生信息化建設初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高校學生事務管理信息化是高校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旨在通過對比中美高校學生事務管理信息化建設在理念、機制、內涵及實踐上的差異,探討我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信息化建設存在的困境及相應對策。
關鍵詞:中美高校;學生事務;信息化建設
在信息化的時代背景下,高等教育信息化勢在必行。2012年,教育部實施《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把教育信息化納入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讓信息化成為推動我國高等學校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戰略選擇。而作為高校管理事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事務管理內涵和外延不斷拓展。日益豐富的學生事務涵蓋,給學生事務管理人員帶來海量管理信息。僅憑傳統人為信息處理方式已不足以滿足現代高校學生事務管理帶來的嚴峻挑戰。信息化作為計算機智能化信息獲取—傳遞—處理—再生—利用全過程,成為高校學生事務處理的必然之選。高校學生事務管理作為高校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影響著人才培養質量。中美高校均十分重視通過信息化建設提高學生事務管理和服務水平,但存在理念、機制、內涵及實踐上的諸多差異。
一中美高校學生事務信息化建設差異
(一)理念差異
中國高校注重“管理”。受到社會體制和傳統文化影響,中國高校在學生事務信息化建設中,始終體現出明顯的集體意識和管理本位的價值取向。高校往往根據自身學生事務內容,圍繞學生管理,規劃和推進信息化建設。這也決定了學校和教師作為學生事務管理者的“中心地位”。信息化建設主要服務于學生事務管理者。美國高校強調“服務”。美國社會倡導“個人”自由,重視人作為個體的發展和價值實現。而這種“個體本位”價值觀也在美國高校學生事務信息化建設的不同階段得到傳承。學生事務信息化建設強調以學生為主體,通過信息化建設,服務學生的個性需求和發展。學生成為信息化建設的中心。滿足學生的多元需求和全面發展,成為高校學生事務信息化建設的核心目標。
(二)機制差異
中國高校“各自為戰”。中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實行黨委領導下的黨政多部門分工負責和校院(系)兩級共管體制。而不同部門職能分工不同,分管黨委領導不同,相應的信息管理系統亦不同。這就導致,系統與系統之間,分管領導不同,缺乏統一決策;功能架構交叉重復,導致信息溝通不暢;系統條塊化,各自為戰,形成“信息孤島”等問題。學生各項事務是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需要各部門統一協調處理。各自為戰的信息化建設,不僅沒有給學生事務管理帶來便利,甚至可能增加學生事務管理人員工作量。美國高校“CIO制度”。CIO(ChiefInformationOfficer)即首席信息主管,出現于20世紀80年代美國政府和企業中,是“負責制定組織的信息政策、標準、程序,并對組織的信息資源進行管理和控制的高級行政管理人員。”美國高校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引入CIO制度,全面負責學校的信息化建設,下設專門的辦事機構,負責信息管理、共享、協調等日常業務。CIO由最高決策層擔任,直接參與高層管理與決策活動,直管信息化建設總體規劃和具體實施,確保了管理層和技術層溝通順暢,實現了管理組織扁平化,讓信息資源開發和利用更加直接便捷。
(三)內涵差異
中國高校關注“多數”。根據我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學校—院系”兩層組織結構特點,我國高校普遍設置學工處、校團委、招生就業、勤工儉學、學生組織、心理咨詢、后勤保障和院(系)組織等學生事務管理組織機構,處理學生獎助貸勤、注冊迎新、招生就業、職業輔導、實踐創新、活動組織、食宿管理、心理輔導、安全健康等事務。信息化系統設置和功能設置,主要關注國家“思想政治教育”大局和學校管理要求,偏向滿足“多數”學生普遍需求。各類網上學生事務處理也主要圍繞主流學生展開,少數弱勢學生群體關注還不足。網上學生管理活動追求學生集體參與,提倡通過集體效應,引導少數。設置相應信息管理平臺的部門也主要集中在學工處、校團委、招生就業、心理咨詢等主流傳統學工部門,學校其他部門如后勤保障、安全保衛、健康服務等信息化程度還不足。美國高校照顧“少數”。美國高校學生事務基本內涵與中國高校差不多,但細節設置更加豐富,尤其注重“少數”學生利益。美國高校以服務學生為目標,更多關注學生作為個體的個性需求。尤其是對“少數”群體的信息化服務值得借鑒。針對新生群體,一般高校均有完善且豐富的在線新生入學教育資源,幫助準大學生們在跨入大學之前,便可完成網上注冊、預科課程學習、規章制度學習、校園概況了解、學習生涯規劃等任務。另外,學校針對各類少數學生群體,如老弱病殘孕學生、特殊障礙學生(學習障礙、情感障礙、人際交流障礙)、其他種族文化學生、同性戀學生群體等,均有信息化服務模塊,為學生提供生活幫扶、學業支持、心理輔導、法律咨詢和職業指導等全方位支持和幫助。
(四)實踐差異
中國高校側重“單向”。注重管理的中國高校在學生事務信息化的過程中更加側重信息的單向。面對繁雜的學生事務,信息化工作主要集中在各類通知、辦事流程、校園活動、學業動態等的單方面傳達和告知,對信息傳達的效果,沒有反饋和咨詢機制,缺乏積極引導和良性互動,信息傳達效果欠佳,信息系統平臺應用效果不佳。雖然建立了相關信息平臺,但需要學生配合上報信息的功能設置較多,滿足學生咨詢互動的功能操作較少,系統利用率普遍不高,系統維護往往不及時,最終導致系統淪為事務管理信息端。美國高校重視“雙向交流”。追求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的美國高校學生事務,在信息化建設過程中,更加注重信息化平臺兩端的互動和交流。信息化平臺不僅是方便學生事務辦理的智能計算機工作方式,更是提升其學生事務服務水平隱形的手。通過這只隱形的手,集合學生所需的各類信息,學生可以通過平臺,在線完成網絡學習、師生交流、反饋調查、投訴維權等雙向信息互換,使信息化平臺,不僅服務于管理者,更搭建師生交流和學習平臺,為廣大學生帶來切實便利,真正為廣大教師和學生所接受。
二中國高校學生事務信息化建設對策
中國高校近年來,在學生事務信息化管理上取得不小進步,不少高校紛紛建立了一站式學生事務管理平臺,甚至成立了單獨的網絡教育學院。但相較于美國高校學生事務信息化管理水平,我國仍有較大的差距。針對這些差距,筆者認為可以借鑒和吸收美國學生事務信息化建設經驗,從以下四個方面推進我國高校學生事務信息化建設。1.重視頂層設計,做好建設規劃和政策決策。在高校已有的信息化管理體制上,借鑒美國CIO體制,由校領導統籌高校學生事務信息化建設工作,至上而下做好高校學生事務信息化建設規劃,理清結構,完善政策制度,建立扁平化管理機制。2.培養人才隊伍,強化信息化意識,培育信息化環境。針對普通的高校學生事務管理人員,如輔導員、班主任、學生事務相關機關部分管理人員等,進行系列網絡信息技術培訓,提高學生事務管理人員信息素養;針對學生事務信息化專業部門管理人員,如信息技術中心人員、系統維護員、信息管理員等,則應暢通聘任和晉升渠道,明確考核制度,加強職業化培訓,培養具有專業信息化利用、管理、創新能力和安全管理能力的專業信息化人才隊伍,從而不斷強化高校學生事務管理信息化意識,培育校園信息化環境。3.構建“云共享”,打破信息壁壘,實現信息互聯互通。加強與校內教學、科研、財務、后勤、圖書館等相關部門以及校外企事業協同創新,逐步構建高校學生事務信息“云共享”,實現高校學生事務信息資源最大化整合,科學分析和高效利用。同時積極運用其他信息化管理新技術,如新媒體、無線網絡、設施互聯和電子商務等,不斷提升高校學生事務信息化管理水平。4.推進精細化管理,滿足學生個性化、多元化需求。圍繞學生事務的各個方面,關注和分析現代大學生的信息需求和信息獲取特點,不斷完善高校學生事務信息管理和服務功能,實現學生事務信息化管理的最優化和最細化,提高管理和服務水平,更好地滿足學生個性化和多元化需求。
作者:唐洪偉 席敬 劉海蒂 嘉麗娜 單位:三峽大學國際合作與交流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印發《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的通知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42/201203/133322.html.
[2]陳愛琴.大學CIO體制建立與發展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5(5).
[3]郭芳晴.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創新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4(5).
[4]黃燕.文化視野下的中美高校學生事務管理比較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2(10).
[5]劉宏達,許亨洪.以信息化推動我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與服務創新[J].思想教育研究,2015(12).
- 上一篇:事業單位人力資源信息化建設論文
- 下一篇:高速公路運營管理信息化建設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