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地理課程標準與素質教育探析

時間:2022-12-17 09:16:55

導語:中學地理課程標準與素質教育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學地理課程標準與素質教育探析

一、教育要求:強調全民族素質的提高

新標準在“前言”中明確指出了高中地理教育的新要求: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要求從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學習出發,構建體現現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學、適應社會生產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課程。引導學生關注全球問題以及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的重大地理問題,弘揚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這里的“全面發展”是包括學生的思想道德、科學文化、身體心理和勞動技能、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的全面發展。新標準的制定從轉變“應試教育”思想觀念的前提出發,來厘定高中地理的任務和培養目標;從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學,以及興趣、科學態度、科學方法、能力、觀點和品德的培養等方面來確定高中地理的教學目的,并進而確定了相應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要求應根據學生的學習個性差異,注重因材施教,分類教育,實現全體學生的發展,從而提升學生的素質。

二、教育目標:側重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

素質教育中的各類學科教育都應把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放在首位。新標準中明確將高中地理課程的總體目標分為三大維度,其中的第三個維度為“情感態度價值觀”。維度中情感主要包括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態度不僅指學習態度、學習責任,還指更高層次的生活態度、人生態度。價值觀包括基本信念和價值取向。[5]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在三維中是最高層次的最重要的,它同以往的教學大綱相比涵蓋的內容更加廣泛,包括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健康的向上的人生態度,具有科學精神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成為有責任感和使命感的社會公民等,更加關注可持續發展觀教育:關注培養學生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尊重不同傳統,通過了解我國的基本國情,除了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外,還突出強調要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地觀、環境倫理觀和可持續發展意識,養成關心和愛護環境的行為習慣。[6]新標準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同以前的教學大綱相比,是一種更加廣泛、科學、嚴謹的德育目標,是一種深入素質教育要求骨髓的德育,同我國當下推行的素質教育是非常契合的。

三、課程設置:體現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相對于以前的教學大綱,新標準明確將高中地理課程分為必修課、選修課兩部分,另外規定了一定的研究活動性課程。必修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其設置的目的主要是在九年義務教育初中地理的基礎上,使學生進一步學習地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了解地理在實際中的重要應用,使他們能較自覺地關心與現代社會有關的地理問題,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能力以及創新精神,訓練他們的科學方法,使他們能運用所學知識解釋和解決一些簡單的地理問題。選修課是在必修課的基礎上,為側重文科學習的學生而開設的課程。選修課除了在必修課的基礎上,適當拓寬和加深了有關內容外,還更多地注重了滿足不同學生的地理學習需要,發展形成他們獨特的個性,為社會培養不同類型的地理人才。研究活動課主要由學生自主參與,應用地理知識對自己身邊的地理問題開展研究分析,從而讓學生理解到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價值,使得學生渴望知識。這些課程各有所長,有著不同的側重點,既發展了全體學生的基礎,又實現了學生不同個性的發展,不同的課程類型在實際的教學中實現優勢互補,各盡其長,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使我國的地理教學質量得到全面的提升,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

四、教學內容:強化學科知識的生活化

素質教育從總體上說,要求各學科教學內容不過分追求本學科知識結構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必須給每個學生在現代社會做人、生活、學習、勞動以及今后的發展打好必要的基礎。各門學科的教學內容都要有基礎性、可接受性、實用性和時代性,都要從學科教學本身去提高學生整體素質服務。為此,新標準的新理念里指出“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具體而言,課程要選擇“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即與學生生活及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尤其是學生熟悉的地理事物、現象和問題。如地球、地圖、地形、天氣與氣候、世界、中國、和家鄉的地理概貌、工農業生產、商業貿易、旅游、交通運輸、郵政通信、金融等。要選擇“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即與社會實際聯系緊密的地理知識。主要有人類所面臨的全球性問題,如人口問題、糧食問題、資源問題、環境問題、城市化問題、可持續發展問題;世界和中國的“熱點”地理問題,如區域發展、國土整治、全球氣候變化、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等。這些知識都有利于學生提升自己的生存能力、發展能力,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五、教學評價:關注學生全面素質的考核

要實現素質教育轉軌,必須轉變“應試教育”單純對知識學習的評價為全面考核人的素質。新標準體現了這一點,新標準規定:地理學習的評價,要在知識與技能評價的基礎上,關注對學生價值判斷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社會責任感、人生規劃能力形成狀況的評價。在教學活動和學習評價中要重過程、重應用、重體驗、重全員參與。為了實現全面考核,新標準還提出了諸多的評價方式,如書面測驗、口頭表達、作業、小論文寫作、繪制地理圖表,還有通過觀察學生的討論、實地觀測、探究等活動。同時還要重視學生的自評和互評,評價結果建議采用評語和等級評價相結合的方式。筆者認為,素質教育是一種比應試教育層次更高、境界更寬、目標更遠的教育。它也同樣需要以考試為手段來檢查學生的學習成就,同樣要追求優秀的考試成績以及通過考試成績所反映出來的學生整體素質的水平。

綜上可知,新標準較之舊大綱有突出的變化,為全面貫徹落實中學地理教育的目的,為高中地理教育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提供了改革的依據和可操作的措施。現行地理課程標準在教育理念、德育、課程結構、課程內容和教學評價上同以往的教學大綱相比,實現了同我國素質教育的高度契合。當前,新標準落實的還不到位,素質教育的實現更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因此,眼下要實現真正的地理素質教育,更重要的是要依靠廣大一線地理教師認真領略新標準的要求,把新標準的精髓理念切實落實到具體的教學活動中。

參考文獻:

[1]“素質教育的概念、內涵及相關理論”課題組.素質教育的概念、內涵及相關理論[J].教育研究,2006(3).

[2]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課程教材研究所.20世紀中國中小學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匯編地理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林佳春 單位:贛南師范大學地理與環境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