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議法學教育中的多媒體

時間:2022-12-26 11:19:22

導語:試議法學教育中的多媒體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試議法學教育中的多媒體

一、當前法學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重理論,輕實踐。高等法學教育模式從培養學生的法律理論知識素質與實踐職業能力的角度劃分,可分為理論科學型模式、職業實踐型模式及兩者兼顧型模式。其中,以兩者兼顧型模式最為科學,為世界各國廣泛采用。由于我國深受大陸法系傳統影響,長期以來都以理論科學型模式作為法學教育的主導,認為法律作為一門科學有必要系統地進行講授,從法學理論、法律歷史、法律基本概念、原理到具體部門法的條文解釋,從對法學理論的全面闡述到對專題問題的抽象討論,課程內容與教學方法上都缺乏對學生實際操作技能的培養。此種模式培養的法科學生抽象思維能力較強,但所學知識與法律實踐很難順利銜接。

2.學生學習缺乏能動性。應當承認,我國的法學理論尚未成熟,同時法學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因此,學生在面對法學理論和法學實踐中的疑惑或難以解決的問題時,更需要持一種探索的態度,從而不斷地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這就要求在法學教學中不斷地對學生植入“問題意識”,使其在思維活動和認知活動中主動發現問題并積極解決問題。但是,我們現在的授課方式是“授———受”式程序,老師在整個課堂上對學生采取“填鴨式”的知識灌輸,在教師自說自話的講課中,學生思索問題的時間被剝奪,也就談不上學習的積極性和能動性了。

3.針對學生職業技能的訓練不足。與我國當前實行市場經濟和對外開放的需要相比,法律課程中涉及市場經濟、國際法、司法和律師實務方面的內容所占比重還遠遠不夠,課程的內容也急需更新或充實。通行的法學教材普遍存在觀點陳舊、知識老化、內容空洞的毛病,市場需要、社會需要的課程因受教務處課程、課時限制而無法及時進行調整和更新。由于教師參與社會實踐的能力不足,授課也往往是坐而論道,講授內容過于注重法學原理和條文論述,嚴重忽視了法律實踐實際操作技能的訓練。講金融法的不了解金融的操作和運行,講證券法的不知道各種票據的實際制作和使用,講公司法的也不知道公司的具體結構和創立程序。對學生職業技能培養的訓練不足,將嚴重制約學生對社會的貢獻,使教學對社會的應有作用大大降低。

二、法學多媒體課件的制作與運用

1.課件制作要有明確的目標。教師在制作多媒體課件時,首先要明確授課目標是什么,要解決教學中的什么問題。在設計多媒體課件時要有針對性地突出重點,繁簡相宜,盡量避免設計過于花哨的課件,造成學生上課不必要地分心。更有甚者,一些課件往往使學生產生“視覺疲勞”,注意力難以集中到學習重點和難點上,造成授課的本末倒置。此外,在設計課件時還必須正確地估計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和困難,并使多媒體課件機為學生提供解決問題或困難的線索。

2.課件設計要注重法律思維訓練。法學教育一定要注重法律思維能力的培養。在多媒體課件制作設計中,要自始至終把握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不宜過分強調形象性和直觀性而忽視思維能力的訓練。課件畫面要清晰、簡潔,內容的條理性要強,應由淺入深地安排各單元的順序并注意各單元的相對獨立性。

3.課件制作與案例教學相結合。法學更是一門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科。學生畢業后畢竟要走向工作崗位,因此社會更看重法律人對具體案件的現實操作能力,這無疑對案例教學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結合這一特點,法律教學課件的制作不應僅僅是讓書本搬家,把屏幕當成電子黑板,將“人灌”變成“機灌”,而應綜合運用多媒體等媒質將教學中所需的具體案例通過視頻播放等形式展現給學生。通過多媒體課件或錄像、圖片、幻燈等視聽材料的運用,充分調動學生的情緒,增加案例教學的生動性、形象性,有效擴大課堂信息含量,極大地豐富教學內容。

4.合理確定多媒體課件的使用時間。在多媒體教學中,學生長時間地觀看幻燈片會引起視覺疲勞,設計不合理的單調畫面也會使人乏味,版面的頻繁切換,使學生沒有時間進行思考而跟不上教師講課的思路,忽略了教師講解的主旨,這不僅會妨礙對學生學習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培養,限制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同時也會影響教學質量和效果。

三、結語

多媒體教學技術是一門系統的科學,其在法學教學領域中的應用前景非常廣泛,但多媒體教學畢竟只是一種輔助教學手段,不能完全依賴。只有實現了教學手段的多樣化,與其他教學手段相互結合,才能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

作者:宋忠勝單位:河北經貿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