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教學模式在法學教育的運用
時間:2022-07-22 09:31:56
導語:混合式教學模式在法學教育的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信息技術的發展給教育教學改革帶來活力,促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變革。法學是一門實踐性強的學科,它要如何回應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帶來的挑戰,如何擁抱互聯網+,是這個時代向法學教育提出的問題。當前,很多高校在法學教育中推行線上線下混合的教學模式,即把線下的課堂教學和網絡課程等線上教學進行融合,為高校的法學教育提供了新的教學思路與模式。探討了混合教學模式在法學教育中的價值功能,以及在法學教育中如何利用好線上教育資源與線下教學進行更好融合的策略。
信息技術的發展給教育教學改革帶來活力,促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變革。法學是一門實踐性強的學科,它要如何回應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帶來的挑戰,如何擁抱互聯網+,是這個時代給法學教育提出的問題。當前,很多高校在法學教育中推行線上線下混合的教學模式,即把線下的課堂教學和網絡課程等線上教學進行融合,為高校的法學教育提供了新的教學思路與模式。怎樣利用好線上教育資源和線下教學活動進行更好的融合,是當前高校法學教育教學必須深入思考的現實問題。
一、混合教學模式在法學教育中的價值功能
法學教育中的混合教學模式是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實現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混合教學,能促進法學教學取得較好的成效。
(一)可將傳統抽象的法學教學直觀、生動地展現出來
利用教學資源庫等網絡教育終端,授課前將需要講授的內容通過不同的方式整合后上傳至相應的教學平臺,供學生課前預習、課中完成學習任務及課后復習使用,也可輔助教師線下教學使用,可謂“能學輔教”。如在“法官助理工作實務”這樣的課程中,讓學生到現場觀摩并不現實,如果能將現實的崗位工作拍成視頻,在平臺上,反復供學生學習觀摩,則會起到直觀、生動的教學效果。需要注意的是,混合教學模式的價值并不僅在于在線平臺的大力使用,而是通過這種形式豐富教學資源,提高教學質量,可以更好地為當下的法學教學服務,取得理想的教學成效。混合教學無疑是在互聯網時代法學教育吸收新技術的產物,更是法學教育改革的重要成果,對于廣大師生而言,意義重大[1]。
(二)可以加強法學教學中的師生互動,真正實現教學相長
在傳統的法學教育中,更多的是教師講授,學生被動聽課,師生互動較少,教師接受學生學習反饋的機會也少。這樣的狀況讓法學課堂缺乏生機與活力,降低了學生對法學知識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將混合教學模式運用到法學教育中,大大地改善了這種局面。學生在學習終端上回答問題、留言與交流,可以讓教師及時了解學生對法學知識的掌握情況和學生的所思所想,也可以讓教師重新反思法學教育教學模式、與學生的相處方式[2]。教師對學生問題的回復,也可進一步解決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困惑,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混合式教學能夠更好地解決“教”與“學”的隔閡問題,真正實現教學相長。
(三)全面提升法學課堂的教學效果
傳統教學模式一般是基于教師為主體展開的,通常是教師向學生進行法學知識的灌輸,學生則采取強制性記憶等方式,被動性接受,無法對學生的獨立思考、學習互動等能力進行有效培養與提升。混合式教學則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學生可以利用碎片化時間,在學習平臺上對相關教學內容的音頻、視頻等材料進行學習,然后進行自我測驗,記錄不明白的問題;學生在線下面授課堂帶著相關問題聽教師講解重點與難點,讓教師釋疑,在教師指導下自主完成相關實訓任務,修正自己存在的問題,進一步鞏固學習內容,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積極性,大大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效果[3]。
二、傳統法學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教育理念與方法滯后,無法有效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法學教育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沉浸在傳統教學理念與方法中,忽視信息技術發展給法學教育帶來的變革。信息技術發展促進法學教學模式變革,可以讓學生由被動變主動,成為學習的主體。在混合教學模式下,學生由傳統法學課堂的知識接受者轉變為學習主體,很好地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或興趣選擇相關法學內容的音視頻等進行學習。反觀傳統法學課堂教學,教師專注于法律知識或法律條文的講授,形式單一,內容枯燥,也沒有建立良好的師生互動機制,導致學生對學習的興趣不大,更多的是為了應付考試而學習,其學習效果肯定不盡如人意。另外,學生想主動學習,但資源比較匱乏,無法有效結合線上資源從中尋找幫助,也無法及時獲得教師的反饋,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學習需求,不利于學生個性化學習和成長。
(二)被動學習模式制約,無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率
如前所述,傳統法學教學模式無法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無法真正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更為明顯的是,傳統的法學教育存在一個較大的缺陷,就是不能將課堂中所教授的知識通過音頻、視頻、小動畫等多種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無法有效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擴充學生的在線教育課程體系,以便滿足每位學生的學習訴求和需求。學生也無法利用多媒體等技術提前進行學習,做到帶著基礎認知走進課堂,導致其學習興趣不高,以至于跟不上教學進度。尤其是在一些實踐性很強的課程中,如法律文書寫作、法官助理工作實務,如果有了信息技術的加持,對學生的學習則是如虎添翼,學習興趣和效率則會大大提高[4]。
(三)教學主題不明確,無法實現教育資源的整合與共享
傳統法學教學模式一般是教師自行安排,有的教師按照教材按部就班地進行教學,有的教師是根據自己的研究成果進行教學,不同教師之間較難做到教學主題統一設計和資源共享。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學服務水平的均質化,阻礙了部分學生享有高水平的法學教育,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生眼界的開闊、見識的增長等。這需要按照課堂教學目標對法學教育資源進行整合,最大限度地發揮教學資源作用,讓學生享有高水平的法學教育。
(四)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欠缺,無法全面把握學生的學習效果
那些對信息技術了解不多、掌握不好的法學教師,其信息化教學能力堪憂,使得課堂學習缺少趣味性,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一方面,這些教師無法給學生提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教學資源;另一方面,也不能利用信息技術手段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法學專業教師了解和評估學生學習進展的機會比較少,雖然會根據學生的課堂發言進行考評,但更多的是根據期末考試對學生進行評價。這種單一的評價方法無法全面衡量學生的學習效果,不能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展情況,不能全面清晰地把握學生學習上的不足和缺陷,更無法針對具體情況及時調整教育策略,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潛能的挖掘,對于學生鞏固學習、正確掌握知識存在較大制約,自然也影響了教學效果的提升。
三、混合式教學模式在法學教育中的運用策略
混合式教學模式在法學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價值功能,法學教師須重視混合教學模式的合理使用,更要結合教學實情、法學課程特點、學生學習狀況等因素,確定和推行相應的教學策略。
(一)建設符合法學專業特色和學生學習特點的在線課程
若要順利推進法學的混合教學模式,首要的事情是教師要根據學生特點和法學教學特色,提前制作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教學課件,能夠滿足線上平臺的建設所需,以及線下課堂的有效運用,如此才能讓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自主學習能力得到有效培養,方可將學生的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將舊知識和新知識融會貫通,對提高學生的學習成效有著較大助益[5]。此外,學生主動學習習慣的養成,也利于學生擺脫對教師的強烈依賴,探索適合自身的學習方法,對學生實現終身學習、終身接受教育有著積極作用和影響。需要注意的是,法學線上課程的打造要注意時長、增加趣味、提供討論機會,目的是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強烈的學習欲望,從而讓學生對即將學習的知識有一個更好的了解和認知,方可在線下學習中更具自信和勇氣,跟進課堂上教師的教學進度,利于學習效率的不斷提升。
(二)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混合教學模式
高校開設法學教育最重要的一個目的就是培養既對相關法律條款熟悉掌握又能夠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專業法律人才。要真正實現這一目的,須在法學教育中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混合教學模式。簡言之,在法學教育中開展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一方面可以充分發揮好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做好混合教學設計,給學生提供諸多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教學資源,供學生自主選擇和學習,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挖掘學生自主學習的潛力,鼓勵學生積極通過互聯網等途徑解決法學問題,促進學生的自我成長;另一方面,教師在這個過程中發揮主導作用,成為學生學習路上的引導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及時給予學生正確引導,在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培養學生獨立的法律思維和創新思維。
(三)設計符合法學教學內容的混合式學習活動
首先,做好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的法學教學內容的管理和設計,根據法學教育的目標、內容和標準,設計出不同的線上線下教學模式。其次,根據法學課程特點和學生情況,充分利用線上法學教育資源豐富的特點,通過微課、動畫、音頻、視頻、教學資源庫等向學生推送相應的法學教學內容,鼓勵學生主動學習和個性化學習。再次,采用云課堂、微信等與學生互動,學生可以在線留言或者發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討論交流,進行自測等,這樣既有助于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同時讓學生的學習不再受到時間和地域的限制。最后,在線下教學中,可以向學生提出互動的教學問題,引導學生通過互聯網技術查詢相關問題和背景,注重互動教學,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并鼓勵學生之間交流和討論,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記憶相關的法學知識,并應用相關知識解決法律問題,提高運用法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線上與線下的相互配合和相互補充,既增強了法學教育的互動性、趣味性和實際操作性,也大大提高了法學教育效果,這樣才能在真正意義上發揮活動的教學功效,讓在線互動與課堂交流融合,實現線上與線下教育資源的共享。
(四)提高法學教師的信息化教學水平,完善評價方式
混合教學模式的開展,給高校的法學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們不僅在教學理念上能夠與時俱進,更要在實際操作中掌握互聯網+教育背景下運用的信息教學技術。比如,高校可以邀請信息技術好的專業人士為教師開展多媒體課件制作、動畫制作、視頻制作和影像處理技術的培訓等,在讓教師在了解更多混合教學方法的同時,也鍛煉教師運用信息技術的實踐能力,并由信息技術人員給予法學教師專業指導,為教師開展線上線下混合法學教育提供基礎。也可積極組織學校的法學教師參加各種教學技術比賽,如微課教學比賽、信息化教學能力比賽等,讓教師可以相互學習、相互提高,進而達到提高法學教師信息教學能力的目的。與此同時,法學教師可借助信息技術平臺提供的數據統計信息和監控功能等,完成學生學習的動態追蹤,形成學生的學習記錄,成為課堂評價的重要參考依據。還可在教學平臺上直接觀摩學生的討論進展,瀏覽和把握學生具體的學習進展情況,這樣可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和學習效果等進行綜合評價。此外,在混合式教學環境下,教學評測除了關注學生的學習效果外,還可關注學生的成長及學生的學習轉變的過程等,讓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更為客觀、具體、全面,有利于促進學生在整體素質和能力方面不斷獲得提升。
四、法學教育中混合式教學模式效果提升建議
首先,根據課程性質與內容決定線上與線下教學混合程度。這是法學教師開展混合教學前必須思考的問題,也是打造混合式教學課堂過程中必然面對的難題。比如,法學理論課與法官助理工作實務、法律文書寫作等實務課程,它們的線上線下混合程度就不能一樣。采用混合式教學法的法學教師,要根據課程性質、結合教學內容來決定線上與線下教學混合程度,應當在授課之前準備好教學方案,形成教學思路,設計教學資源,然后圍繞教學重點問題決定將哪些內容進行混合。有些課程可以線上學習多一些,有些課程需要線下指導多一些,總之,要根據課程性質和教學內容來決定。其次,改善混合教學模式開展的環境,提供技術保障。高校要想順利開展線上線下混合的法學教育模式,須完善實施混合教學設備,搭建信息化教學平臺,為學校開展線上線下混合法學教育提供硬件和軟件的環境支持。如要積極建設學校的多功能智慧教室,構建安全的校園網絡環境,實現法學教育教學的信息化管理,為學校開展線上線下混合法學教育教學提供硬件基礎。此外,為了豐富法學教育線上教學內容,可以根據課程特點購買相應的軟件,并和線下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相結合,以達到線上線下融會貫通、互補教學,更好地提升教學效果。在對學校線上線下教學設備的維護和管理上,要聘用專業技術人員來維護和管理,并指導教師更好地運用信息技術和線上線下教學設備,為順利開展線上線下的法學教育教學提供技術支撐和保障。最后,充分運用科學技術手段使得教學效用最大化,這是法學教師的追求,也是打造混合式教學課堂的目標。要想有效運用科學技術手段并產生相應的教學作用和影響,需要把握好三方面內容:其一,明確學生學習目標,明確教師教學目標和教學成果;其二,明確哪些教學資源和活動有助于學生達成這些目標;其三,結合以上提出的兩方面內容篩選適合使用的科學技術手段,再將教學資源和活動融入其中。
五、結語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促使高校的法學教育必須做出適時的改變和調整,主動適應社會和時代的發展。混合式教學模式在法學教育的運用,正是應對互聯網+、信息技術發展給法學教育帶來的挑戰,不斷提升高校法學教育的科技性、實踐性與創新性,從而培養出具備敏銳觀察力和較強適應能力的高素質、專業的法律人才。
參考文獻
[1]莊瑋.MOOC視域下法學混合教學模式探究[J].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20,37(4):149-152.
[2]徐軼博.網絡環境下混合式教學在法學專業中的應用探究[J].教育現代化,2020,7(43):141-145.
[3]唐素林.“互聯網+”時代高職線上線下法學教育教學創新探究[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2020(11):7-9.
[4]薄曉波.混合式教學模式在法學教育中運用之探索[J].教育現代化,2019,6(54):195-197+200.
[5]鄒小琴.混合式教學法在法學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法制博覽,2020(2):223-225.
作者:唐素林 單位:北京政法職業學院
- 上一篇:煤礦現代化機電技術管理措施
- 下一篇:大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改革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