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改革路徑

時間:2022-07-22 09:34:23

導語:大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改革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改革路徑

摘要:由于地形地貌限制,民族地區交通不夠便捷,學校智育、德育、美育、體育發展不平衡,大學體育健康課程教學改革限制條件較多。文章以民族地區高等體育教學改革為切入點,利用文獻法、訪談法,調查現階段民族地區高等院校大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現狀,對民族地區高等院校大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改革目標及路徑進行研究。

關鍵詞:民族地區;高校;大學體育與健康

二十一世紀初期,教育部辦公廳印發了《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本科專業各類主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明確提出現階段我國各地區高校大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重點為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對于民族地區而言,各高校在大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改革階段需要構建具有民族特色的大學體育與健康課程體系。基于此,對民族地區高校大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改革路徑進行創新探究非常必要。

1民族地區高校大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現狀研究方法及結果

1.1研究對象及方法

文章以民族地區高等院校為研究對象,以民族地區高等院校大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現狀為研究內容,利用文獻資料法、訪談法等方法,查閱了近五年關于民族地區高等院校大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改革研究方面的專著、期刊文獻資料,通過整理分析后,走訪民族地區高等院校,與大學體育與健康教學人員、領導干部、大學生面談。

1.2研究結果

1.2.1體育環境建設現狀體育環境建設是大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過程順利進行的前提,但是通過對訪談結果進行整理分析,得出現階段民族地區多數高等院校體育設施建設不充足。同時在民族地區高等院校體育與健康教學過程中,缺乏科學嚴格的設施管理機制,導致體育設施毀壞嚴重,對大學體育與健康課程順利實施造成了較大的阻礙。1.2.2學生參與體育活動動機通過走訪民族地區高等院校與校內大學生進行面對面交流,得出民族地區高等院校內多數學生參與大學體育與健康課程主要目的為增加學分。部分男生參與大學體育與健康課程的目的為滿足自身運動興趣及愛好。最受大學生歡迎的大學體育與健康內容為球類教學及武術等,多數大學生對民族地區傳統體育項目不夠了解,雖然具有較高的參與興趣,但缺乏明確的參與渠道及系統的練習指導。1.2.3組織領導與管理現狀通過走訪民族地區高等院校大學體育與健康教育基地,得出民族地區高等院校大學體育與健康課程管理運作方式主要為指令性指導及體育工作會議召開。整體領導管理過程中相關人員對民族性體育群體活動、組織教研活動不夠重視,且在體育方面投入不足。

2民族地區高校大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問題根源

2.1傳統體育教學理念的影響

在社會經濟飛速發作進程中,各個國家及地區政府部門對高等院校體育教育加強了關注,部分地區也利用自身優勢,將民族傳統體育融入了大學體育與健康課程體系。但是由于民族地區高等院校體育傳統滯后教育理念根深蒂固,以傳授體育技能為目標的教師中心教學觀仍然盛行。不僅影響了大學生在大學體育與健康教學中自我主體意識的形成,而且制約了民族地區高等院校大學體育與健康創新步伐[1]。

2.2體育教學內容及手段較為單一

在現階段民族地區高等教育院校大學體育與健康每一學期開始階段,相關任課教師需要在滿足專業課程教學需要的基礎上進行大學體育與健康教學方案編制,極易出現部分學生無法順利選擇大學體育與健康這一教學科目的情況。再加上在近幾年民族地區高等院校大學體育與健康教學過程中,多數教師沒有認識到教學項目變換的重要性,整體教育教學內容、方式較為單一,不僅無法激發大學生在大學體育與健康課程中參與積極性,而且影響了大學生正確體育觀的樹立。

2.3教育教學方法滯后

由于民族地區體育教學環境條件較為滯后,多數來自較為偏遠地區的大學生在進入大學后才接觸現代化體育設備及資源,導致其在前期無法掌握大學體育與健康課程基本知識。再加上現階段民族地區高等院校大學體育與健康教育仍然為實體教學模式,無法滿足大學生課下碎片式學習需求,最終制約了民族地區高等院校大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效率的有效提升。

3民族地區高校大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改革目標

3.1滿足四個領域目標要求

依據二十一世紀初期教育部辦公廳印發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內容,民族地區高等院校應從課程目標入手,將身體健康、運動參與、社會適應、運動技能等學習領域目標作為大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改革主導理念,保證大學體育與健康課程在增強大學生身心健康方面作用的充分發揮[2]。

3.2滿足大學生身心發展需要

培育身心健康的大學生是大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主要目標,因此,在精心選編大學體育與健康教學案例的基礎上,民族地區高等院校應依據大學生培養質量目標,進行體育健康與運動技術的恰當篩選。

3.3與民族地區辦學條件相符合

民族地區高等院校大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改革需要嚴格根據民族地區各民族特點,結合民族地區高等院校體育課程開設條件,選擇可行性較高的體育項目教學方法。如苗族的“板凳舞”、布依族的“刷把舞”等。

4民族地區高校大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改革路徑

4.1明確民族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改革理念

民族區域內部傳統體育特有的悲壯性、神秘性、樸實性及熱烈性,是民族地區少數民族文化基因中的重要片段,也是中華民族集體體育記憶中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具有突出的鮮活性及具身性[3]。因此,在民族地區高等院校大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進程中,為了實現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基因”的存續,體育教師首先應主動承擔自身在民族情感、體育文化傳遞及傳統體育傳承創新方面的責任,加強對民族傳統體育的科研與教學,了解民族傳統體育與現代體育融合機理,逐步形成系統的少數民族體育與健康教育觀。其次,在基本掌握少數民族體育理論知識與前沿動態的基礎上,體育教師應主動提升自身在少數民族體育教學、體育技能訓練及體育競賽方面的基本能力。利用寒暑假及其他閑暇時間,進入其他民族傳統體育傳承優勢地區,挖掘優秀、現代化體育與健康教學理念及模式方法。隨后結合本民族地區自我優勢環境,構建與本民族地區大學生體育傾向相符合的教育理念方法體系。最后,依據民族地區高等院校體育教學需要,體育教師應在專業技能提升的前提下,主動提高自身在民族體育與健康教學方面的職業素養。同時培養民族情感,提高自身在高等體育與健康教育教學中民族文化傳承的自信心及自覺性。

4.2構建多元化民族體育課程體系

針對以往民族地區高等院校大學體育與健康課程中少數民族體育內容缺失情況,體育教師可從少數民族體育的保護與傳承入手,收集本地區少數民族體育資源素材。在素材選擇完畢后,民族地區高等院校大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師可以結合民族地區大學生身心發展特點,依據經濟性、多元化原則,對相關素材進行教材化處理。同時從具有當地民族特色體育素材教材化處理進出口入手,綜合考慮健身性、知識性、教育性、娛樂性元素,進行具有當地民族特色的校本課程體系的搭建。隨后帶領大學生在課堂中賞析傳統體育,如“藥弩之見血封喉”“陀螺之旋轉的芭蕾舞”“押加—之大象拔河”“押加—之浪波聶孜”等。最后,體育教師可以根據當代大學生體育鍛煉需要,借鑒現代體育與健康知識理論,對傳統少數民族體育內容進行適當改進。如體育教師可以在《我們共同的家》中,將蹴球—“踢石球”、舞龍-“龍的傳人”等傳統體育項目融入民族健身操中,激發大學生鍛煉積極性。在上述理論知識賞析的基礎上,體育教師可以將多姿多彩的真人實操融入大學體育與健康課程內容體系[4]。即以那些民族體育運動項目背后的故事為入手點,與地區民族體育非遺傳承人溝通,邀請其進入高校,舉行民族民間體育知多少見面課。或者利用課下活動時間,帶領大學生進入民族民間體育發揚地,促使其直接與民族傳統體育接觸,達到體育與健康文化直觀化教育傳輸的目的。此外,提高部分殘、弱或其他身體異常大學生體育鍛煉積極性是民族地區高等院校大學體育與健康教學主要目標之一。基于此,體育教師可根據相關大學生鍛煉情況,以保健指導、復建指導為主導原則,設置不同難度等級、不同內容及不同水平的體育保健項目。以便幫助部分身體異常大學生掌握基本體育運動及康復技能,為民族地區高等院校整體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提供保障。

4.3推進民族體育與健康教育信息化

民族體育與健康教育信息化的順利推進可以為大學生知識內化及碎片化學習提供充足支持。因此借鑒云南師范大學、吉首大學在《民族民間體育精選》課程開發方面的經驗,民族地區高等院校可以將在線開放課程作為大學體育與健康教學改革的主要方向。緊跟信息化2.0的步伐,抓住當代民族地區大學生的體育鍛煉習慣及特點,實現民族地區大學體育與健康教育的現代化、信息化發展。首先,體育教師可以依據質量分類清晰、更新及時、畫面簡潔的原則,利用微信公眾號或者其他互聯網平臺,搭建涵蓋民族傳統體育器械、民族傳統體育教學視頻、大學體育與健康主題活動報名等模塊的大學體育與健康信息化教學框架。其次,考慮到民族地區大學體育與健康傳統項目涉及廣泛,信息溝通難度較大,因此,體育教師可以鼓勵大學生參與到課程信息化建設中。要求大學生搜集當地傳統體育知識或者國際層面先進的體育與健康研究成果(音頻、文字、圖片等),并在體育信息化教學平臺中,其他學生、教師可以通過登錄瀏覽器實時查詢,為民族地區大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信息化改革提供充足資源支持[5]。最后,從教育信息化視角進行分析,只有運行閉環信息管理模式,才可以實現全部民族傳統體育與健康內容的全覆蓋。因此,體育教師可以從機構管理視角入手,對大學生課堂任務進行精細分工,如資料搜集、網站維護等。幫助大學生打開視野,主動學習計算機、社會人文科學知識,為大學生在體育與健康學科知識面進一步完善提供依據。此外,考慮到每一個民族地區高等院校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情況具有較大差距,為了保證大學體育與健康信息化教育與大學生需求相符,體育教師應主動向大學生收集課下學習情況,了解大學生個性化體育鍛煉需求。根據大學生反饋信息,對現有教學體系進行優化改進,為民族地區傳統體育信息化教學與大學生實際鍛煉有機融合提供依據。

5結論與建議

綜上所述,民族地區高等院校大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是高等院校體育事業發展的主要驅動力,也是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優良基因傳承的主要渠道。因此,民族地區高等院校應圍繞大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目標,針對現階段本院校在大學體育與健康教學環境、領導管理、教學渠道及內容方面的不足,制定科學、系統、完善的民族地區高等院校大學體育與健康課程體系,為民族地區大學生體育核心素養提升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王雪.關于當前大學體育教學改革的思考[J].科學中國人,2017(14):56-56.

[2]卜海珍.對健康體育課程模式與體育教學改革模式構建思路的思考[J].現代職業教育,2018(12):35.

[3]李昊澤.普通高校體育課程教學改革的研究[J].文體用品與科技,2017(16):143-144.

[4]王勇.淺析終身體育思想下的大學體育教學改革[J].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4):89-91.

[5]張軍騎,張兆龍.“互聯網+”背景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策略研究[J].河北工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100.

作者:廖民玲 單位:桂林電子科技大學體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