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機制研究論文
時間:2022-05-24 11:17:28
導語: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機制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過渡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的內容建設
過渡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內容建設分1949-1952年和1953-1956年兩個階段,由基本建成到不斷完善,主要涉及課程體系結構、類型、教材、教學內容與大綱、課程方案(包括教學時間、學時學分、考核形式)等的確立和調整。1949-1952年間,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基本建成。建國之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建設就內容來說,首先是新舊體系的破立問題。1949年10月,華北人民政府高教委頒布《華北專科以上學校一九四九年公共必修課過渡時期實施暫行辦法》、《大學專科學校各系課程暫行規定》規定,高等學校各院系科要廢除反動政治課程,添設馬列主義政治課程,主要開設新民主主義論(含中國近代革命運動史)、政治經濟學、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含社會發展簡史)等三門課程,課程類型為公共必修課。11月教育部成立并多次召開了關于高校政治理論三門課程教學座談會。1950年5月,教育部頒發《北京師范大學規程》規定,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除原有三門外,新增文教政策與法令課程,課程類型共同必修課,約占本科全部課程的15%。7月,中共中央和教育部頒布實施高等學校課程改革決定,開始執行《共同綱領》精神,廢止反動政治課程,開設新民主主義革命政治課程,并擬定相關課程的教學內容,包括教學重點、講授提綱、基本參考書等。8月和10月,中共中央和教育部通過政府教育法令,規定教會學校必須設政治課為必修課,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設宗教課為選修課。12月,教育部指示各高等學校開設時事政策教育課程,系統深入進行時事教學,并規定了時事政策教育課程設置的目的、意義和實施方案等。1951年9月,為消除政治課和業務課的對立,教育部指示華北區各高校在擬定的教學計劃中把思想政治教育課目作為業務課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取消政治課名稱,將社會發展史改為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并設為獨立課目。1952年10月,教育部在認真總結三年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建設經驗基礎上,根據國家今后政治任務需要,《關于全國高等學校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課程的指示》,對各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結構、課程方案等作了系統而周詳的規定。《指示》規定,綜合性大學和財經藝術類學院在一、二、三年級依次開設新民主主義論、政治經濟學、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等三門公共必修課程,分別修學一學年,學時依次為100學時,136學時和100學時,工農醫等學院和三年制專科學校在一、二年級開設新民主主義論、政治經濟學。兩年制專科學校或專修科在一年級修新民主主義論,財經類專科學校或專修科則可在一年級同時開設政治經濟學。11月的師范學院教學計劃試行草案規定,師范學院開設馬克思列寧主義基礎(含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新民主主義論(含其他基本著作和中國革命史)、政治經濟學等三門公共必修課。至此,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基本建成。自1953年起,教育部根據國內外形勢發展需要,對已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進行逐步修定完善。2月,高等教育部《關于確定馬列主義基礎自1953年度起為各類型高等學校及專修科(兩年以上)二年級必修課程的通知》規定,自1953年度起,除一年專修科外,高等學校要在一、二、三年級分別開設公共必修課新民主主義論、馬列主義基礎和政治經濟學,馬列主義基礎課學時為136學時。6月,將新民主主義論改為中國革命史。1954年又修訂了師范學院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教學計劃草案,規定思想政治理論課為共同必修課,占總學時的15%強,開設中國革命史、馬列主義基礎、政治經濟學三門課程,語文、歷史和教育系加設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授課學年和學時也都較1952年教學計劃有所變動。1955年,高等教育部和文化部下發《關于出版高等學校政治理論課程教學大綱的幾項規定的通知》,對高校政治理論課教材、教學大綱逐步實現規范管理。1956年,隨著社會主義改造完成,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高等教育部再次對政治理論課課程體系進行了適時調整。本科類院校各系科在一、二、三、四年級分別開始馬列主義基礎、中國革命史、政治經濟學、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每門課程學時分別為102或68學時、136或102學時、136或68學時、108或68學時,學時數和開課學年可根據學校實際和專業性質適當選擇和調整。兩年制專科或專修科只開中國革命史、三年制的可根據專業性質開始馬列主義基礎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課程。授課課型為講授和討論相結合,比例可為4:1或5:1,考核形式視具體情況而有所不同。半年修完的課程,考核形式為考試,一學年學完的課程,第一學期為考查,第二學期為考試,也可根據學校實際情況適當調整。1953-1956年,高等教育部還規定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及教學必須將馬列主義理論教學列入計劃,政治理論公共必修課為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必須在入學后的前兩學年修完。至此,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建設基本趨于完善。總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內容建設是一個在組織領導上由具體向宏觀,指令規定向指導自主的轉變;體系結構上由單純規定課目向系統規定課目、課程方案、教學計劃、大綱教材等的轉變過程,是適應國內外形勢,破舊立新、基本建成到逐步完善的過程。
過渡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建設的特點
總結過渡時期高校思想政治課程體系建設,可以看出具有以下幾個顯著特點:第一,高度的組織性。高校思想政治課程體系建設的高度組織性體現在黨和政府對高校思想政治課程體系建設領導上。1949年10月通過的《共同綱領》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為新民主主義即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實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團結各民主階級和國內各民族的人民民主專政。”[4]是民主革命勝利后建立起來的新民主主義。中國共產黨作為國家政權的領導核心,從1949年起至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完成,通過制定系列文教政策,領導政務院、教育部、高等教育部、各地人民政府、對各級各類高等學校思想政治課程體系建設目標和內容的進行確立和調整。黨還領導強化高等院校黨員干部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領導責任、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設和教師隊伍建設等。因此,黨的領導是高校思想政治課程體系建設順利進行的關鍵和保證。第二,鮮明的法制性。高校思想政治課程體系建設的鮮明法制性體現在高校思想政治課程體系建設是遵循黨的大政方針政策,國家基本大法和教育法律等進行的。如《共同綱領》和1953年的過渡時期總路線,體現黨在不同時期的文教政策,對1949-1952、1953-1956年兩個階段全國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目標和內容建設具有總攬全局的指導性。1950年8月中共中央發出的《關于天主教、基督教問題的指示》及同期頒布的其他相關教育法令等,就對教會學校正確處理政治理論課教學與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具有明確的指導意義。第三,強烈的時代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建設遵循了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堅持和發展真理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因而體現出強烈的時代性特征。建國后,結合國內實際和實踐,根據《共同綱領》提出新民主主義文化建設的總目標和總任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確立了自身課程體系建設的總目標。1950教育部召開高等學校思想政治課教學暑期討論會,實事求是地認真總結了近一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方針、方法、內容、組織上等存在的“左”傾情緒,教條主義,理論講授不系統,重點不明確,體系不健全等方面問題,并結合當時國際國內形勢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三個重點、三不規定和六項原則,即反帝愛國教育、教育和“五愛”教育等三個重點,不采取斗爭方式,不規定并評估教職員的政治課學習,不刺激宗教感情等“三不”規定,明確并完成教學目標、成立政治教學委員會、建立靈活的學生學習組織、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要求、采用教師指導與自我教育相結合、理論學習與實踐鍛煉相結合的教學方法等六項原則,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建設指明了方向。結合1953年提出的加強過渡時期總路線宣傳,加深對唯物主義理解,對社會主義認識的要求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又進行了實施調整。還有其他不同時期的調整,都是適合我國新民主主義國家的基本國情和任務實施的,體現了強烈的時代性特征。[5]第四,特有的系統性。過渡時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基本上是學習蘇聯經驗,按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三個組成部分設立的。但其中也有體現了中國特色的課程,如新民主主義論(后改為中國革命史)、時事政策教育等。總體上來說,過渡時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是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課程體系,是符合馬克思主義理論內在邏輯性和系統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
本文作者:許愛鳳工作單位:湖北師范學院
- 上一篇:連云港防護林建設現狀及對策
- 下一篇:人才隊伍建設的競爭機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