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教育與高校教育論文
時間:2022-03-08 09:44:15
導語:基礎教育與高校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是關注學生終身發展、構建終身學習體系的需要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在《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書中對培養什么樣的人作出過這樣的界定:“人類發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豐富多彩,表達方式復雜多樣;使他作為一個人,作為一個家庭和社會的成員,作為一個公民和生產者、技術發明者和有創造性的理想家,來承擔各種不同的責任?!本唧w到學校層面,“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終身發展”是教育的實質,而教學觀念決定著學校、教師的管理行為與教育行為的價值取向。基于“一切為了學生終身發展”,構建終身學習體系的現代教育理念,就要求我們將學生當前發展與長遠發展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為學生成長、成人、成功提供知識、情感和能力準備。正如有的學者所說:“高中教育就不能僅僅將自己的關注點停留在高考所關注的知識與能力上,而需要在促進學生生命成長的立場上,關注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特別是加強對學生行為方式優化、思維方式更新以及人格養成等方面的教育?!保?]學生素質、行為、思維與人格的全面進步,是重點特色示范高中責無旁貸擔負的重責。綜合素質的提高,將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良好基礎。而重點特色示范高中作為高中教育的前沿陣地,承載著為優質高校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任,從高中階段開始為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奠定良好的基礎,是重點特色示范高中無可推脫的重任。
二、是解決因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差異而帶來的問題的需要
中學教育與大學教育在培養目標上存在著天然差異,必然帶來各種矛盾。而在新階段,這種矛盾顯得更為突出?!半S著大批‘90后’大學新生進入高校之后,高中與大學兩個教育階段的嚴重脫節現象較為突出地凸現出來,表現最為明顯的就是大學新生的入學適應問題?!保?]如何將這種脫節現象轉變為中學生進入大學時的天然適應,促使中學教育與大學教育有機對接,是有效減少差異、化解矛盾的途徑。具體說來,中學教育和大學教育的主要差異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學法存在差異
這是由中學和大學的學習目標的差異決定的。中學階段,學生的主要人生目標就是力爭進入理想大學;對于高中教師來說,如何將學生順利送入理想大學就是工作的第一要務。這就決定了學校往往為學生創造最好的學習條件,由此帶來對學生生活方方面面的照顧。具體到學習方法上,更是創造出一系列力求使學生最大程度獲得高分的學法與方式。中學一般有講授、問答、讀書指導、演示、參觀、實驗和練習、討論等教學方法。目標就是為學生獲得高分創造條件。而在大學階段,教學目標的重點開始轉向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這就打破了高中階段一味以獲取高分為目標的單一模式。具體到學法上,大學采用的是講授、討論、實驗、設計、實習、自學指導等教學方法。大學的教學方法看似與高中很接近,實則差別很大。由于中學教育受到高考“指揮棒”的引導,因而教學目標更多地集中在如何提高學生的高考成績上,很少有機會去采取討論法、自學指導等能使學生獨立學習思考的方法,長期以往學生易養成依賴教師的習慣。而大學盡管也采取講授的方式授課,但高等學校的講授是有計劃、有目的地借助各種教學手段,傳授給學生較多的有關各種現象和過程的知識信息,教師講授的內容并不是面面俱到,而是突出重點,講清難點,一些細節是通過教師指導學生在課后去廣泛閱讀了解的,它更需要學生的自學能力及獨立思考的能力。學習方法的差異,導致中學生進入大學后對大學的教育方式一下子無所適從。如何在中學教育中創造有利條件,搭建一座連通學法有異的中學與大學之間的橋梁,使高中學子進入大學就能天然感受到大學教法不僅是適應自己的,甚至對這種教法倍感親切,就成為重點特色示范高中必然面對的問題。
(二)學生心理存在落差
環境的改變,必然給人的心理活動帶來影響。三年高中,學生是在極其緊張的氣氛中度過的,他們只能用“上了大學,需要什么有什么,要干什么都有條件”(一學生語)來自我安慰??烧娴某蔀榇髮W生后,發現現實與他們的理想是矛盾的。剛剛進入大學的新生,對于大學生活的不適應,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對大學的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不適應;二是對大學環境不適應;三是對生活環境不適應。具體來說,“滿堂灌”的課堂教學,旅店式的住宿生活,尋找自習教室的艱辛,完全不同于中學的學習方法,百無聊賴的“星期七”,每天在宿舍—食堂—教室—宿舍之間“畫著三角形”,如此繁重、單調、枯燥的學習生活,像一盆冷水,澆在他們曾經沸騰的心田。昔日的“內心平衡”被破壞了,出現了一系列的心理變化。心理落差會產生一系列心理問題。王玉文先生對大學新生的心理問題作過精深的研究,切中肯綮地指出大一新生的心理問題的主要表現為:“人際關系敏感,過于關注他人的反應;交往需求強烈但缺乏交往技巧,不知道如何處理與同學之間的沖突;有些人身上還殘留著小學女孩交往中的‘獨占欲’的特點。問題較為突出的是宿舍人際關系,在宿舍中我行我素不顧他人感受是導致人際交往矛盾的最主要的因素?!保?]處于從高中到大學轉變階段的大學新生,他們的內心世界是矛盾的。其知、情、意、行尚處在形成階段,在所處環境發生變化時,容易茫然失措,無所適從。因此,重點特色示范高中應當對學生進入大學時的心理變化具有清晰的認識,更要具有未雨綢繆的預見性,從而在教學活動中采取相應的措施,使學生在進入大學時具有健康正常的心理,從而盡快適應大學的學習和生活。
(三)能力存在差異
現行中學教育制度,能培養出優秀的考生,但未必就能培養出優秀的學生。這種現象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高分低能”。不少大學校長、教師反映,每年迎接新生時都有這樣的情況:一些新生雖然成績優秀,可連如何打飯、洗衣、買東西都不知道,生活能力很差,甚至于有些新生家長到校陪讀來料理學生的生活。這促使我們深思:這樣的學生走向社會能做些什么?高分就能保障他們永遠立于不敗之地嗎?他們難道就這樣讓父母照顧一輩子?……像這樣的“分數上的巨人,生活中的矮子”,是根本不能適應未來世界發展變化的形式與日趨激烈的競爭態勢的。另外,由于社會經濟與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社會競爭日趨激烈,加上高校擴招給大學生就業帶來的巨大壓力,社會對大學生提出的素質和能力的要求也愈來愈高。大學生的素質與能力的培養,絕不是通過四年大學生活就能速成的,而是有一個從中學到大學的日漸積累的過程,尤其需要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相互支持與促進。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共同強化對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鍛煉,才能為學生鋪實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從高中走出的學生絕不能是高分低能的社會半截人,高中同樣面臨著如何將學生由單一的學分機器逐漸轉變為能夠適應未來發展形勢、朝氣蓬勃、身心健康而樂觀的全面人的重任。這就給中學和大學共同提出了一個問題,就是如何通過課程、交流與互動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全面素質,做好大學、中學的教育銜接工作。
三、是探索學校特色化辦學的需要
教育要培養什么樣的人?這是先哲們一直深思的問題。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創造真正的人,這才是你神圣的職責?!倍罢嬲娜恕钡降滓邆淠男┨刭|,各個國家、各個時代都有著不同的標準。就中國當代教育來看,2010年7月出臺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以下簡稱《規劃綱要》)要求“推動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推進培養模式多樣化,滿足不同潛質學生的發展需要。探索發現和培養創新人才的途徑。鼓勵普通高中辦出特色”。這就從宏觀層面為新時期的我國高中教育指明了發展的方向,整體規劃出了高中教育的宏偉藍圖,成為高中教育發展的路標與指針。具體到單個個體來看,不妨以筆者所在的桐鄉市高級中學為例。作為縣級市的一所省重點特色示范高中,桐鄉市高級中學這幾年的優秀生培養處在浙江省前列,領先嘉興大市,這與我們明確堅持的素質全面、人格健全、個性鮮明、具有社會責任意識、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育人目標是分不開的。我們在發展中始終恪守《規劃綱要》要求的“多樣化發展”“培養模式多樣化”以及“辦出特色”三大準則,而堅持這些準則的一大要求,就是要求我校與大學進行深層次的溝通。只有進一步跟高校溝通,我們的育人目標與大學的育人目標才能更好地實現有機對接,搭建起一個更好的輸送優質人才的平臺,積極探索出一條特色化辦學的新路。綜上所論可知,重點特色示范高中與優質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有機對接,是出自多個角度的通盤考慮,是出自多個層面的現實需要,也是出自多層次的綜合考量。無論是從理論意義還是現實意義上看,高中與大學的銜接,都是大有研究必要的重要課題。
作者:陸炳榮單位:浙江省桐鄉市高級中學
- 上一篇:教育基金會高校教育論文
- 下一篇:法律診所法學教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