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英語教師身份重新定位研究
時間:2022-08-24 03:23:00
導語:大學英語教師身份重新定位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針對ESP基礎上的大學英語教師身份重新定位,闡述ESP教學以及面臨的問題,從ESP教師學習專業英語知識、明確ESP教學流程、多元化渠道實現身份定位三個方面提出建議,旨在加快實現教師身份的重新定位。
關鍵詞:ESP;大學英語;教師身份;重新定位
我國在實施教育改革的過程中,要求高等學校借鑒國際環境中教學改革的成功經驗,以此推動我國教育改革的深入實施,從而提高在國際上的影響力與競爭力,培養更多國際化人才。另外,高校推動教學改革期間,將雙語教學課程作為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以此來提高大學生的英語水平。由此可見,高校開展國際化教育是今后發展的重要趨勢。大學英語教學開始向ESP(特殊用途英語,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的方向不斷發展,以此為前提,大學英語教師的身份需要重新定位,按照ESP要求掌握相關技能,將英語和有關專業深入融合,指導學生在學習英語的同時,也能夠提高學術專業的學習能力,這是大學英語教師身份重新定位的關鍵因素,也是今后開展教學的重點。
一、ESP課程概述
ESP為特殊用途英語,某種特定的職業或學科有直接聯系,例如旅游英語、商務英語、醫學英語等。大學中開設ESP課程,目的是滿足學生專業學習要求,但該課程并非是教學的終結,而是可以采用的教學渠道[1]。教學期間內容與方法的選擇與學生的學習需求有直接關系,基于此,要求ESP以特定目標為導向,結合實際需求展開分析開展的英語教學。其中需要注意,ESP課程和專業英語課程之間并不完全一致,ESP教學是高校語言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側重點是專業學科語言教學,而專業知識僅僅是學生的學習載體,將英語詞匯、語法等和專業課程中的語言有效結合,使學生能夠在應用英語知識的過程中,掌握專業領域的知識與技能。分析ESP課程的性質與教學范圍,可以確定教師采用全英文授課的方式,學生掌握學術英語技能,為之后的學習與實踐奠定基礎。一般學校將ESP課程教學分為若干個板塊,例如純語言實踐、學術英語、學術課程,具體課程包括學術英語課程、學術文體寫作、學術文體閱讀、書面交流、口頭交流、跨文化交際等。將語言技能和研究水平的實踐知識的充分融合,學生可以在要求的時間內完成語言學習,掌握學術領域的英語知識,在后期課程的學習中,通過教材、雜志與學術演講等途徑掌握專業領域的知識,將其運用在實踐作業當中,從而提高個人的學習水平。
二、大學英語教師身份定位的問題
(一)ESP教學內涵的確定。ESP教學概念在我國應用最早出現在20世紀末期,隨之全國各大高校開始設置科技英語專業,這也在教育領域內引起諸多專家與學者的研究與討論[2]。迄今為止,關于ESP課程的研究也并沒有停止,然而當前開展ESP教學依然面臨一些不足,各個高校中的ESP教學理論與實踐探究依然處于發展階段,高校英語專業的教學中專門用途英語定位和教學性質等內容并沒有明確。同時,與之相關的教學方法還需要進一步創新。在現有關于ESP教學的觀點基礎上進行總結,發現開設ESP課程原則性規定需要統一,且課程中教材與系統缺少規范性,相關教學理論與研究等不夠深入。經過對比與總結發現,ESP課程中存在的問題主要總結為教學原則、教學性質、教材等方面。針對ESP教學的分析,需要明確其中包含的內容,選擇何種內容滿足學生需求。關于這一點ESP教學的研究人員與教師理解并不能完全統一。另外,關于ESP概念與拓展也存在誤區,例如個別教學人員將ESP教學與專業英語教學混淆,特別是ESP教學性質和目的,將其分解到各個專業或者是職業中,導致教學目標模糊。即便高校中已經開設ESP課程,但是關于課程定位并沒有達成一致的認同,甚至一所高校中各個學院之間對于ESP課程的認知和定位也不相同。例如,某大學在開設ESP課程中,初步設定了45個專業,其中20個專業屬于專業基礎課,15個專業屬于專業課,剩余10個專業屬于公共基礎課。課程屬性的設定過于隨意,導致教師的教學實踐中缺乏指導,從而不利于教學秩序的管理。(二)教師知識結構的優化。大學英語教師需要掌握豐富的知識,其中可以劃分為多種類型,例如普通的文化知識、專業領域知識、常規教學方法的知識、學科教學方法的知識、個人實踐知識等[3]。作為語言教師和ESP教師之間也存在差別,而這些差別則表現在個人實踐知識、專業學科知識和學科教學方法知識這三點。簡而言之,大學英語教師身份的重新定位,需要立足于語言教師這一身份向ESP教師轉型,那么則必須要掌握以上三點知識內容。其中,專業學科知識是大部分原教師學習與理解的難點。大學英語教師在開展教學與研究期間,要總結英語語言的規律,了解英語語言中包括的諸多技能,從而積累語言教學經驗,將其運用于通用英語教學當中。因為大學英語就是屬于語言教師行列,但是開展ESP教學期間可能會面臨一些困難。加之教師在學校中主要是學習基礎語言、語言文化以及翻譯等專業技能,研究內容則是以英語語言體系中涉及到的理論知識為主,然而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只是關于ESP教學,需要滿足該教學的基礎要求。大學英語教師開展ESP教學之前,務必要完善個人知識架構,才能夠將專業知識與英語語言充分結合,以此完成個人身份的轉型。對于大學英語教師而言,實現個人職業身份的轉型十分必要。基于ESP背景下,如果ESP英語教學目標與內容等過于模糊,會對學生學習專業知識帶來阻礙。ESP教學過程中存在不確定性的特點,不僅會影響到大學英語教師身份轉型,還會降低個人自信心,對于未來的職業生涯產生惶恐、彷徨等心理,甚至會滋生抵制情緒,對教師的個人現狀產生懷疑,并且拒絕做出改變,這對于教師而言是非常不利的影響因素。
三、基于ESP的大學英語教師身份重新定位
(一)ESP教師學習專業英語知識。作為一名英語教師,在ESP背景下重新定位個人的教師身份,首先需要確定ESP課程和專業英語課程的關系與差異。ESP課程是存在于普通英語和專業英語中間的過渡性課程,在語言教學中屬于重要的一部分[4]。因為大學中開展ESP英語教學的目標,是為了幫助學生在所屬專業當中具備獨立使用英語知識的能力,針對學生展開英語學習技能方面的培訓。ESP教師無需熟練的掌握專業知識,所以也不需要在教學中產生恐懼與焦慮等不良情緒。然而,作為ESP教師,務必要積極參與到學科專業知識的研究當中,秉持積極的態度、拓寬個人知識范疇,能夠掌握所屬專業的基礎理論,以此推動大學英語教師身份的轉型,為身份重新定位提供支點。例如旅游英語專業教學開設ESP課程,那么作為ESP教師則要積極學習旅游英語的專業詞匯,能夠將專業中的知識點滲透到英語教學中,如businesssecondpartyoftouristser⁃vice(旅游服務需方)、servicesupplierintourism(旅游服務供方)、serviceorganizationintourism(旅游服務組織)等詞匯,可以讓學生在情景模擬中運用。學生同時掌握旅游英語專業與英語課程知識,達到一舉兩得的目的。(二)明確ESP教學流程。高校外語教學涉及到需求分析、課程設計、教學內容選擇、課堂教學課后評估這五個環節,將其與EGP(一般用途英語,EnglishforGeneralPurposes)課程對比,區別在于ESP課程依然處在發展階段,課程設置與教材的開發還需要進一步優化[5]。ESP是以需求分析為前提開展的教學工作,ESP教師不僅要指導常規課程,還需要做好學生的需求分析、教學大綱制定、教學評估等工作。另外,ESP教師組織分析學生的學習要求,明確自身學科知識、學生英語水平與學習需求的最佳契合點,將ESP教學包含的語言技能、應用專業知識充分融合,提高ESP教學質量,這與傳統形式的EGP教學對比,有利于教師身份重新定位。(三)多元化渠道實現身份定位。將EGP和ESP兩種教學模式對比,其中ESP教學方法和通用的英語不同,因此ESP教師需要利用多元化渠道,積累實踐教學知識與學科知識。例如,某大學在開展ESP教學期間,招聘外籍英語教師,并且在學校內組建獨立性的CELE(英語語言教育中心,CenterforEnglishLanguageEducation),其作用在于為非英語系國家的學生提供語言預科教學,通過閑暇時間培訓EAP(學術英語,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s)教師若ESP教師可以參與該類型的培訓,便可以有效掌握ESP教學方法[6]。在參與培訓的過程中積累教學經驗,為今后組織專業教學奠定基礎。另外,ESP教師在專業學科知識這一層面難免會存在一些不足,尤其是ESP教師身份重新定位的過程中,需要掌握大量專業詞匯,通過ESP語料庫可以彌補這一不足。語料庫可以搜索關鍵詞,并且具備語境共現、詞匯統計等諸多功能,教師可以快速掌握專業中涉及到的高頻詞匯,并且了解詞匯的不同搭配用法,通過個人語篇分析能力了解專業文本特點,篩選出符合專業知識能力的教學資料與教學方法。總而言之,大學英語教師身份的重新定位,需要利用多元化途徑實現這一目標。
四、結語
綜上所述,ESP與大學專業英語教學結合,需要ESP教師學習專業英語知識,采用多元化渠道實現身份轉化,重新定位身份,為學生掌握專業知識提供正確引導,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專業英語水平,還能夠完善高校ESP英語教學結構。
參考文獻:
[1]李瑞.大學英語課堂教師反饋語與新生英語學習自我效能感相關性研究[J].大學教育,2020(06).
[2]章木林,鄧鸝鳴.自我決定理論視角下大學英語教師教學轉型的動機研究[J].外語學刊,2020(03).
[3]馬由馨.醫學院校大學英語教師專業認同的建構[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0,36(04).
[4]李柯金.高職院校大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路徑——以羅定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0,33(07).
[5]邱紹姬.基于PREMA幸福模型提升大學英語教師身份認同研究[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9,35(09).
[6]郭敬維.學術英語教改中高校大學英語教師身份經歷敘事探究[J].教育現代化,2018,5(53).
作者:周密 單位:西安醫學院
- 上一篇:高職教師職業教育研究能力分析
- 下一篇:網課背景下思政課教師隊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