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學教學方法探究

時間:2022-11-07 04:09:23

導語:中藥學教學方法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藥學教學方法探究

摘要:研究中藥學教學方法對保證中藥學的教學質量具有重要作用。搭建理論課教學方法和實踐課教學方法“一體兩翼”的教學方法群理論課教學方法。理論課教學方法包括講授法、比較法、案例法、討論法、形象式教學法和練習法,實踐課教學方法包括演示法、參觀法和競賽考核法。該教學方法群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記憶效果,達到醫藥相長的目的。

關鍵詞:中藥學;教學方法;醫藥相長

中藥學是中醫學專業的四門基礎課程之一,是中醫理法方藥的重要環節。根據中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要求,通過中藥學課程的學習,要使學生掌握中藥基本理論和常用中藥的性能、功效及臨床應用等知識及技能,為學習方劑學及內外婦兒等臨床課奠定基礎。筆者從事中藥學的教學工作已十年有余,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斷探索適合中醫學專業的中藥學教學方法,逐步形成了適合理論課和實踐課教學的“一體兩翼”的教學方法群,現贅述如下。

1理論課教學方法

中藥學的教學以理論教學為主,要求中醫學本科學生學習333味中藥的來源、性能、功效、應用、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等內容,按部就班的講解必然使學生產生厭煩心理,降低學習效率。目前,我們的理論教學主要采取以下方法。1.1講授法。講授法可以在短時間內把知識傳輸給學生,使學生掌握中藥學的基礎知識,筆者在講授的過程中進行了適當的改良。在講具體中藥時,打破教材中先講性能、再講功效、最后講臨床應用的一貫思路,以功效為核心,讓學生運用總論中藥性理論的知識來分析中藥的性味和歸經,根據功效推導臨床應用。以麻黃為例,首先講麻黃的功效為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然后讓學生推導麻黃的性味、歸經。結合藥性理論所學知識,辛則能行、能散,溫則能散寒,麻黃能發汗解表故具有辛味,性溫;苦則能泄、燥、堅,麻黃能平喘故具有苦味;宣肺故入肺經,利水消腫入膀胱經。發汗解表可治療風寒表實證,宣肺平喘可治療咳喘證,尤其適合于外感風寒引發肺失宣降之咳喘,利水消腫可治療水腫,尤其是風水水腫。如此就可以把中藥的性能、功效和應用有機聯系在一起,降低學生學習的壓力,學生只需要記住中藥的功效,即可反推性能和臨床應用,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2比較法。中藥學的學了單味中藥的記憶外,還需要通過比較法把中藥形成一個有機整體,使學生會辨證選藥。比較的兩味中藥需要有共同點,可配伍使用。可采取橫向比較、縱向比較、名稱容易混淆的藥物比較、來源相同的藥物比較[1]。橫向比較的特點是比較的藥物共同功效除了同一章節藥物共同的功效外,還有其他共同功效,可配伍使用。如解表藥中麻黃與香薷的比較、生姜與紫蘇的比較、荊芥與防風的比較等均屬于橫向比較,以生姜與紫蘇為例,均可發散風寒而且發散之力均較弱,常配伍用于風寒表證之輕證或輔助治療。均可以解魚蟹毒,可配伍用于魚蟹中毒。但生姜還可溫肺止咳,紫蘇還可行氣寬中。縱向比較的特點是比較的藥物分散于不同章節,但有共同功效,常配伍使用。如解表藥中羌活與祛風濕藥中獨活,化濕藥中豆蔻與收澀藥中肉豆蔻等均屬于橫向比較,以羌活與獨活為例,均可解表散寒、祛風濕,常配伍用于風寒表證或風濕痹證。但羌活偏于走表走上,獨活偏重于走里走下。名稱容易混淆的藥物比較,如茯苓與豬苓,黃連與胡黃連等等。來源相同的藥物比較,如桑葉、桑枝、桑椹、桑白皮,鹿茸、鹿角、鹿角膠、鹿角霜等等。1.3案例法。通過簡短的小病例,學生運用已學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知識來辨證,運用所學中藥來論治,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2]。例如,講完發散風寒藥后,給學生介紹一個小病例:某患者惡寒發熱,無汗而喘,頭身疼痛,苔薄白,脈浮緊。學生根據中診所學知識很容易辨證為外感風寒表實證。接下來引導學生選藥,由于剛學完發散風寒藥,讓學生從所學的13味發散風寒藥中加以選擇。此時,既可以讓學生重新復習所學的13味中藥,又可以在篩選的過程中進行中藥間的比較,把麻黃、桂枝列為第一組,生姜、紫蘇、香薷列為第二組,荊芥、防風列為第三組,羌活、白芷、細辛、藁本列為第四組,蒼耳子、辛夷列為第五組。第一組可相須為用治療風寒表實證,第二組適宜于風寒表證伴有脾胃證表現者,第三組無論風寒還是風熱表證均可,第四組對風寒表證兼風濕痹證最為適宜,第五組對外感風寒伴有鼻塞適宜。如此很輕松就篩選出麻黃配伍桂枝,而且其他發散風寒藥也能靈活運用。1.4討論法。我們采用小組討論法,把學生分成4~6人/組,任課教師指導學生圍繞教材的中心問題進行討論,以獲得知識或鞏固知識。例如,圍繞“真正的平性藥存不存在”“你怎樣認識十八反和十九畏”等問題進行討論。以“真正的平性藥存不存在”為例,有的學生認為存在是因為教材中不少中藥的藥性是平,那就說明平性藥是存在的。有的學生認為不存在是因為中藥治療疾病的機制就是以偏糾偏,若無偏性就達不到治療疾病的目的,所謂的平是相對的平而不是真正的平,只不過寒熱之性不太明顯。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會運用所學知識,查閱相關資料,無形之中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而且該教學方法要求全員參與,可培養學生合作精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1.5形象式教學法。(特色)基于中藥學教學內容的特殊性,我們也嘗試使用形象式教學法。即利用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借助視頻、圖片等,向學生展示一類相似中藥,增強學生對中藥的形狀、顏色、質地、藥用部位與中藥功效關系的認識。如花類藥大多氣味芳香,偏于走表走上,色紅大多入血分;蛇類藥,外皮光滑流利,穿透力強,均具祛風通絡、定驚止痙作用;種子類藥大多具有明目之功;藤類藥大多具有祛風通絡之功。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就會舉一反三,降低記憶難度。如雞血藤為活血調經藥,在活血的同時還可祛風濕治療風濕痹證,金銀花本無祛風濕作用,但其藤即忍冬藤具有祛風濕作用。可見,中藥的入藥部位、性狀、顏色、質地等與功效密不可分。采用形象式教學法可將中藥按照入藥部位不同進行分類記憶,以降低記憶難度,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與效率。1.6練習法。課堂教學受課時限制,知識點不能面面俱到地傳授,可采取練習法。通過練習尋找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查漏補缺。我們借助學校的網絡教學平臺,創建了中藥學網絡課程,將課件、練習題、考試題等傳到網絡平臺上。學生可以登錄中藥學網絡平臺查閱相關資料,也可以在線進行練習,及時發現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我們一般在一章學習結束后會進行在線測試,將此部分成績納入學生的平時成績,可達到敦促學生及時練習的目的[3]。

2實踐課教學方法

中藥學的教學除理論教學外,實踐教學也至關重要,可培養學生既會用藥又會認藥,達到醫藥相長的目的。實踐教學內容包括中藥基源植物辨識和中藥飲片辨識等環節。目前,我們的實踐教學主要采取以下方法。2.1演示法。帶教教師在實踐課上先向學生展示中藥飲片,教學生如何采用望、聞、摸、嘗等經驗方法進行中藥的辨識[4]。所謂望法即眼觀法,通過看中藥飲片的形狀、顏色、切面、斷面、表面的特征進行辨識。如蒲黃為黃色的粉末,山藥的粉性等。所謂聞法即運用嗅覺器官對中藥飲片樣品的特有氣味進行辨識,可采取直接鼻嗅法、揉搓鼻嗅法和蒸汽鼻嗅法。如黃芪的豆腥味可直接鼻嗅,魚腥草的魚腥味需要揉搓葉片等等。所謂摸法即手感法,用手感觸中藥飲片的軟硬、輕重、光滑、粗糙及干濕度,包括手摸法、手捏法和手衡法。所謂嘗法即直接用口嘗或取少許咀嚼,或加開水浸泡后嘗浸出液味道的方法,包括舌感法和咀嚼法。如細辛之味辛辣、麻舌等。2.2參觀法。利用現有的教學條件,可帶領學生到中藥房、藥廠進行參觀學習,并進行實地講解。如總論中講到中藥的煎煮方法時,可帶領學生到中藥房煎藥室參觀,在煎煮過程中介紹中藥煎煮的注意事項及中藥的特殊煎煮方法。如先煎、后下、包煎、烊化等等。學生通過參觀加深對課本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習興趣。2.3競賽考核法。在實踐課結束時,可采取競賽考核法。中藥基源植物辨識環節,任課教師選取150味中藥標簽,要求學生隨機抽取5味,在本草園中找到相應的植物,并簡單介紹辨識要點,教師根據評分標準進行賦分;中藥飲片辨識環節,任課教師選取150種中藥飲片,學生隨機抽取5種進行辨識,同時需要回答中藥的功效及臨床應用。教師根據評分標準進行賦分。該考核方式將實踐與理論融為一體,學生在緊張、有趣的考核中加深了對中藥基源植物、中藥飲片的認識以及中藥藥性理論、功效及應用的掌握,提高了學習效率。另外,我們利用學院的“國醫節”活動,舉行中藥辨識大賽,對優勝者進行獎勵。既可加深學生對中藥基源植物和中藥飲片的認識,又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以上理論課教學方法和實踐課教學方法“一體兩翼”的有機組合,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記憶效果,達到了中藥學的教學目標。

作者:林海燕 于佳寧 于京平 單位:濱州醫學院中西醫結合學院 濱州醫學院煙臺附屬醫院兩腺外科

參考文獻

[1]莊志宏.探析提高《中藥學》教學效果的方法[J].首都食品與醫藥,2016,23(22):13-14.

[2]王君明,崔瑛.中藥學趣味性教學法[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5,(16):108-109.

[3]林海燕,于佳寧.基于網絡教學平臺的中藥學考試模式改革的探討[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6,14(3):25-26.

[4]孫閔,于斌,鄭燦磊,等.以學生為主的中藥學實驗教學實踐探索[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17,37(1):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