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設計課程教學改革論文
時間:2022-10-19 10:40:19
導語:產品設計課程教學改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通過課程的改革,使產品設計課程能更好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以適應社會的需要。通過分析創新的內涵,探討產品設計師需要的創新能力以及對《產品設計》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教學機制的進行革新,來實現創新思維的培養。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產品設計課程改革措施可以從四個方面入手,包括優化選題、引入生產工藝與產品推廣、引入LivingLab創新方法、角色新定位。
關鍵詞:創新精神;產品設計;教學改革;LivingLab創新方法
2005年,時任國務院總理的同志前去探望重病中的錢學森,與錢先生暢談中國的教育問題。錢先生對溫總理說:“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這就是著名的“錢學森之問”,讓人深思。在與溫總理的談話中,錢先生主要強調的是創新型人才和杰出人才,并且引申出我國大師級杰出人才匱乏的問題[1]。我國工業設計教育起步較晚,迄今為止僅30余年的時間,大多數高校仍處于模仿、探索的階段。在不斷摸索的過程中,一般遵循“由技入道”的思路,由此也導致了一些不良現象的發生。比如過于重視“技”,強調設計表達的訓練等,片面追求視覺的美觀。而對于“道”,即創新精神的培養,則有所欠缺。
一、課程特點
《產品設計》是工業設計專業與產品設計專業的核心課程,課時較多,授課周期較長,教學任務繁重。它的目的在于讓學生掌握產品設計的一般流程、方法,培養產品設計的創新能力。該課程大體按三個階段運行,即入門、改良設計、創新設計。從教學模式的設定來看,表現為由模仿而創新、由累積而突破,符合高等教育的一般規律。但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逐漸限入程式化的模式而不能自拔。由于受設備、技術及成本原因制約,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往往采用“老師理論(或案例)講授—布置相關命題任務—學生完成作業”的模式[2]。這種程式化的模式對于創新精神的培養是不利的,需要大膽打破。創新精神的培養,沒有也不應該有固定的范式,“變化”是永恒不變的守則,唯有大膽改革,才是解決之道。另一方面,課程中一些設計命題的選擇,往往偏向于假設性,缺乏與企業、市場的接軌,不夠務實。此外,學生在完成課程設計的過程中,缺乏必要的創新思維訓練,比如差異性創新思維、探索性創新思維、否定型創新思維、頭腦風暴等。時間一長,積弊成疾,學生的積極性大受影響,對于作業難免敷衍了事,成效不佳。諸如此類的問題,使得該課程偏離了培養創新精神這一最重要的初衷。近年來,由于西方各國經濟的疲軟,我國企業生產成本的提高、產能過剩等,導致出口貿易額逐年下滑,困難重重,中國制造的優勢正在減弱。面對形勢的變化,我國政府適時提出了“中國創造”的口號,其中產品創新是重中之重。回到工業設計教育,作為專業核心課程的《產品設計》,其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至關重要。如此看來,《產品設計》的改革,勢在必行。
二、創新精神
創新精神是“大學精神”的重要特征之一。在高等教育發展到較大規模的今天,重提“大學精神”有現實意義。“大學精神”的特征表現為創新精神、批判精神、社會關懷三個方面,是支撐高等教育良性發展的根基所在。大學精神表現為一種合乎規律、合乎規范之下的精神超越[3]。培養創新精神是高等教育的天職。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開啟民智,為社會提供創新型的杰出人才。任何一個民族的發展,都離不開創新精神的哺育。任何一個國家經濟的發展,都離不開創新精神的驅動。當今世界各國的競爭,歸根結底在于人才的競爭,而創新精神是人才的突出表現。黨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體而言,建設創新型國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以創新帶動發展是經濟轉型的有效途徑。只有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才能實現創新驅動。在這一點上,高等教育理應承擔時代賦予的責任,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輸送優秀人才。愛因斯坦曾提出“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當今世界,是一個不斷創新的世界,唯有創新,中華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之林。中國的經濟基礎較為薄弱,科技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尚有差距,如何實現“彎道超車”,創新發展是必由之路。長期以來,高等教育對于基礎知識的偏重,過猶不及。具體到工業設計專業而言,普遍著重于知識、技法的傳授,而對于“什么是好的設計?如何設計?”等重視不足。社會需要創新型的產品設計師,工業設計自然需要培養創新精神。
三、改革措施
《產品設計》的教學內容涵蓋前期的市場調研、中期的方案設計及后期的評價等,一般于高年級開設。其目的在于通過大量的設計實踐,培養學生的設計思維和設計能力,為學生今后的設計工作積累必要的經驗。產品設計課程的開設,其核心應該是讓學生將所學專業知識綜合運用到實際產品開發設計中,并為今后參加實習、工作,以及畢業設計等建立實踐基礎[4]。但就目前的教學而言,更接近于“設計模擬”,與企業的產品開發過程相比有欠缺之處。(一)優化選題。選題非常關鍵,其直接影響《產品設計》的教學質量。該課程的授課對象通常為高年級的學生,他們對產品設計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如果選題沒有足夠的吸引力,學生就會失去興趣。首先要注意選題的新穎性。選題一定要結合當前的設計熱點、技術前沿等,這樣才能讓學生始終保持新鮮感。比如“人工智能”,社會關注度很高,前景廣闊,有人甚至預言它很有可能引領一次新的產業革命。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就將“智能家電”作為一個選題,首先向學生介紹了人工智能的現狀與前景,接著拋出問題“未來家電如何與人工智能更好地結合”?面對這一新穎的選題,學生的興趣被激發了,思維活躍了,積極性也提高了。設計過程中,學生主動地查找關于智能家電的資料,最后提交的設計方案非常有建設性。其次,要注意結合區域特點。高校所處的區域環境,比如行業優勢、產業特色等,要加強與當地龍頭企業的合作。比如筆者結合本地汽車產業優勢,與某大型汽車集團開展合作,將企業的一些實際項目引入課堂。學生一方面可以親身參與實踐項目,而不再局限于假設性的選題。另外,借助該集團在行業的領先地位、人才優勢等,學生掌握了許多前沿知識,受益匪淺。第三,引入知名的設計競賽。一些國際、國內的知名設計競賽,其選題的設定,本身就緊緊圍繞行業的發展前沿,并凝聚了實力雄厚的企業、資歷豐富的評委團隊等。學生如果能參與其中,對提高設計能力大有幫助。(二)引入生產工藝與產品推廣。《產品設計》的教學與企業產品開發的過程相比,最大的差異在于缺乏后期的加工生產和產品推廣。分析眾多高校的教學過程發現,學生的設計大多停留在概念設計階段,無法付諸生產實踐。學生花費了大量的精力構思,甚至展示了精美的效果圖,但卻始終限于“紙上談兵”,無法受到企業的青睞,無法付諸生產。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學生缺少生產工藝的實踐。設計出來的產品不符合工藝要求,無法大批量生產,造價過高,缺乏市場競爭力等,問題很多。另外一方面,產品如何推廣,比如銷售對象、定價策略、廣告策略等,缺乏面對市場的能力,企業當然不愿意冒險投產。如此看來,《產品設計》的教學應當引入后期的生產工藝和產品推廣,如此一來,整個“設計鏈”才得以完善。對于設計實踐來說,缺少任何一個環節,都是不利的。(三)引入LivingLab創新方法。LivingLab最早由美國麻省理工大學提出,之后在歐洲廣為傳播,反饋良好。國內將這一概念通常翻譯為“體驗實驗室”或“應用創新實驗室”等。簡單來說,LivingLab是以用戶為中心的創新系統,在資源共享的愿景下,讓用戶參與整個的創新過程,實現協同創新。其特點在于大眾創新、開放創新,可以看作是一種方法論或者一個完整的系統。在LivingLab的實施過程中,提倡對用戶的開放,讓用戶親自參與產品的開發過程,驅動創新。鑒于此,《產品設計》可以將用戶參與創新、多學科交叉、真實環境創新及角色新定位這四大特點與教學相結合,促進改革。1.用戶參與創新。以用戶為中心,以社會實踐為舞臺,以共同創新、開放創新為特點的用戶參與的創新[5]。在產品設計的過程中,讓用戶全程參與,包括前期的市場調研、概念設計、設計評價、市場反饋等,與學生共同討論、共同進步。實施過程中,應充分遵循“以用戶為中心”的原則,尊重用戶的意見,充分調動用戶的積極性,實現設計者與用戶的良性互動。以往對于學生來說,用戶的感受往往來源于一些理論文獻的介紹,這種知識是間接的、抽象的,并不真切。在設計過程中,用戶的參與使得學生得以直接面對產品的使用對象,從中獲得的用戶關于產品的感受是真切的、可靠的,這種理解才會更加深刻。2.多學科交叉。產品設計發展到今天,往往涉及到多個學科之間的交叉。基于LivingLab創新方法的授課方式,應當充分利用各個專業、各個行業之間的資源優勢,比如資深設計師,企業人員及其他學科的教師、學生等,構建合作平臺,整合跨學科的資源,綜合運用到產品設計的各個環節當中,實現協同創新。平臺的搭建非常重要,其目的在于資源共享,為學生提供與產品相關的各個環節的關鍵知識。這種創新不是個體的,而是協同的,其創新的程度與力度將會是突破性的。3.真實環境創新。重視實踐性教學是提高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關鍵所在[6]。產品設計不應當局限于教材、參考資料等,實踐很重要。在教師的帶領下,讓學生走出課堂,到真實的環境、市場中去,觀察用戶,體驗設計。真實的體驗很重要,只有真正接觸市場,與用戶交流,體驗用戶的生活,才能得到真實的感受,對于產品的問題才會有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以往提供給學生的產品創新環境傾向于“虛擬”,虛擬的選題、虛擬的情境,最終出來的只能是“虛擬”的方案。看起來美觀大方的設計方案,實際華而不實,無法真正落到實處。給學生營造真實的創新環境,對于培養學生的務實能力,至關重要。4.角色新定位。這里所說的角色新定位,主要指的是教師和學生的定位問題。高校專職教師有自身的優點和缺點,對于這一點,必須有清醒的認識。從高校到高校,實踐技能相對薄弱[7]。這是高校教師最大的缺陷,如何揚長避短,需要有一個謙虛的姿態。結合課程特點,實施過程中,教師可以將自己定位為項目的管理者,讓學生和用戶成為課堂的主導者。可將學生分成若干大小的團隊,由學生自己領導,協調團隊成員和用戶,帶領團隊一起開展設計。以上四個方面的改革,以筆者的教學實踐作為說明。在老年產品的課程設計過程中,將設計分為體驗、概念設計、評價三個階段,并設定了時間節點。學生被分成若干小組,在團隊負責人的帶領下,共同到老年福利中心,與老年人共同生活,了解他們的真實感受。在此期間,甚至還包括角色扮演,學生戴上手套、老花鏡、負重等,模擬老年人的生活狀態。這一階段,稱之為體驗。接下來,將部分有代表性的老年人請到課堂,與學生一起以頭腦風暴的方式展開討論,概念設計逐漸清晰。要求學生提供完整的設計草圖、效果圖等,聽取用戶對于方案的感受。在概念設計的初期,老年人即“用戶”的意見是非常重要的,他們從需求方提出的意見是真實的、可靠的。在概念設計的后期階段,邀請企業人員、工程師等,讓學生聽取他們關于產品推廣、可行性等方面的意見,并對方案加以改進。學生的方案能不能批量生產、技術瓶頸如何打破、成本如何等,相關人員的意見可以提供解決辦法。在此基礎上,制作產品模型或者樣機試驗。試驗階段,以老年人的體驗為主,了解他們對于產品的使用感受,包括便利程度、心理感受等。評價階段,除了老年人之處,還邀請了一些企業負責人、工程師、資深設計師、其他學科的教師組成答辯委員會。在答辯過程中,學生面對各個領域人士的提問,對于自己的設計將有了一個更全面的闡述,并碰撞出新的火花。
《產品設計》課程對于專業建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更好地發揮它作為核心課程的作用,學界有很多的探索與實踐,見仁見智。鑒于《產品設計》課程的特點,教學應大膽改革,目的在于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結合教學實踐,具體措施包括優化選題、引入生產工藝與產品推廣、引入LivingLab創新方法、角色新定位四個方面。提出這些建議的目的在于引起學界的注意,如何從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出發,更好地讓《產品設計》服務于教學。
參考文獻
[1]陳烽,祖冰疇,許晚輝.從“餞學森之問”談中國大學缺失的創新精神[J].教育現代化,2016(24):30.
[2]陳昊.產品設計課程教學創新與實踐研究[J].裝飾,2015(09):124.
[3]郭大成,孫剛成.大學精神是大學素質教育之魂[J].教育研究,2013(10):52.
[4]陳昊.產品設計課程教學創新與實踐研究[J].裝飾,2015(09):124.
[5]汪曉春,郭帥,紀陽.基于LivingLab創新方法的教學設計與探索—以產品設計課程為例[J].裝飾,2016(02):121.
[6]王立高.民族地區應用型高校大學生創新精神現狀調查與分析—以廣西壯族自治區五所院校為例[J].中國成人教育,2016(22):55.
[7]郝孝華,王傳霞,鄭楚熒.基于“雙軌制教學”的皮具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大眾文藝,2016(10):198.
[8]趙宏梅,李洪剛,蘇丹,陳靜媛等.基于創新能力培養的“產品設計方向”課程群建設的研究[J].設計,2016,29(5):86-87.
[9]張凱,焦陽.具身認知對產品設計的啟迪[J].設計,2016,29(7):62-63.
作者:蔡克中 單位:南昌航空大學
- 上一篇:建筑結構設計優化方法及應用
- 下一篇:品牌設計教學改革路徑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