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課程教學模式與考核方法思考
時間:2022-03-12 09:41:02
導語:本科課程教學模式與考核方法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鑒于德國本科教育的高含金量,本文對德國大學課程體系所涉及的教學與考核兩個主要環節進行了介紹,并與中國大學的課程體系進行了比較。研究結果表明:德國本科的授課不拘泥于教材,課程涉及的內容覆蓋面較廣,授課模式多樣;德國的課程考核十分嚴格,“三考不過”的淘汰機制迫使學生為了畢業必須要付出極大的努力。在德國本科的教學與考核模式下,學生常常具備了獨立科研、團隊合作、書面表達、口頭表達等綜合能力,能夠更快更好的適應社會。本文建議如下:一是依靠廣大教師,提升課程質量;二是提高考核標準,倒逼課程改革;三是堅持中國特色,漸進接軌國際。
關鍵詞:洪堡教育理念;“雙一流”大學;本科教育;課程考核機制
一、引言
本科的課程質量直接決定了高校人才培養的質量,不僅是高校對社會承擔的責任,更是高校提升自身影響力的有效途徑。事實上,國內外諸多頂尖大學不僅注重科研,也非常重視課程體系建設。盡管在課程體系的具體設計上中外大學會有所差異,但對某一特定課程來說,通常都涉及教學與考核兩個主要環節,大都通過對教學模式與考核方法的優化來為學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學習與實踐機會,這兩個環節也是教師最為日常的基礎性工作。在國際比較的研究方面,世界各國的高等教育無不是依據本國的現實情況,在發展中相互借鑒,很多的國家歷史上都曾借鑒過德國高校的辦學模式。即使是現在,德國依據洪堡的教育理念創設的本科教育,高含金量得到世界范圍內的普遍認可,對其進行了解可為我國高校本科的課程體系建設提供很好的借鑒,有利于“雙一流”大學建設。
教學環節的第一步便是教材的選定。中國的本科課程學習,通常會在開學前便由教師為學生統一征訂好教材,教師主要依據教材內容來進行授課,因此,學生也主要依據教材內容來進行學習與考試。在德國,上課最主要的依據是教師自己制作的教案,人手一本教材的情況較為少見。教案的內容通常并不是對某一本教材內容的重復,而是對多本教材內容的補充。為方便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互動,德國的高校會提供與課程有關的在線教學平臺系統,教師課前或者課后會上傳與課程相關的各種學習資料至教學平臺,供學生下載、打印并學習。除教學平臺上提供的學習材料以外,教師還會要求學生查閱各種參考文獻,這些參考文獻所涉及的內容也會被納入課堂討論與期末考試的考試范圍。從授課形式上來看,典型的中國大學本科課堂,主要以整個專業或者整個班級集體上大課的形式體現。德國也有大課(Vorlesung),大課的上課形式與中國相似。但不同的是,德國還開設有與理論性課程相配套的輔導性課程,即每一門課程,基本都由正課(Vorlesung)和1-2門練習課(bung)共同組成。在德國選修一門課程,通常意味著要上2-3門課。德國的練習課并不是可有可無的擺設,德國的考試內容不局限于教師上課所講,練習課上學生需要學習的內容非常廣泛,不僅包括教師的教案、發放的PPT,還包括各種補充閱讀材料和網絡資料。練習課上討論的內容通常也是考試的重點和難點。這種模式下,德國教師授課的時間與中國相比相對較少,學生需要課后花費大量的時間進行自習、查閱資料以及參與小組討論。除常規的大課(Vorlesung)之外,德國本科課程的教學形式還有少數人一起上課的研討會(Seminar)模式,這種課程主要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出現。研討會上教師會介紹領域內的最新研究方向,布置研討的題目,學生需要在一個學期內完成給定的課題,并達到相關要求,這需要整個小組通力合作。與大課相比,上討論課能夠觀察學生的參與度,更加考驗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而完成小組報告的要求,不僅能夠鍛煉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查閱資料的能力、書面表達的能力,還能夠鍛煉學生的溝通能力與團隊協作能力。在這種授課模式下,德國的學生養成了以小組討論的形式來學習的習慣。因此,德國的學校會設置比較多的開放討論區,以及相對封閉的討論教室。在德國的大學校園,隨處可見三五成群的學生圍坐在一起進行討論的情景,彰顯出濃郁的學習氛圍。德國本科課程的教學模式相對于中國來說,更為靈活多樣,更加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課程涉及的廣度與深度也較為明顯。這樣的教學模式更加考驗教師的知識儲備與授課能力,德國高校的授課以教授為主,均經歷過漫長并且嚴格的教師認證與職前培訓,入職以后還有在職進修的要求,門檻很高。與之相對應的,便是德國教師較高的社會地位與職業前景:德國教師一旦被雇傭,終身不會被解雇,享有帶薪假期與帶薪培訓,完全沒有后顧之憂,處于社會的中上階層。在這種安排下,德國的高校教師通常會全身心的投入教學與科研,科研的提升能夠對教學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這是德國高校教學質量重要的制度保障。
盡管德國沒有全國統一的高考,中學生只要能夠拿到畢業證書就可以申請上大學;大學的學制也相對自由,學生可以自由安排是學習或者是其他,并沒有硬性規定的學制。較為彈性的管理機制給了學生較多的選擇機會和較大的自由,但進入大學以后,學生卻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才能夠順利畢業。這主要是因為德國的本科課程有非常嚴格的“三考不過”淘汰制度。所謂“三考不過制”,是指德國學生的專業必修課,如果考三次都無法通過將會被退學。而德國本科基礎大課的通過率控制相當嚴格。不僅如此,如果一門課程考試三次都無法通過,學生在全德范圍內都無法再讀相同的專業,如果還想繼續讀大學,只能轉專業。在這種制度安排下,學生通常會非常努力的學習,沒有十足的把握不會去參加考試,這種淘汰機制是德國本科文憑擁有極高含金量的重要保障。在“三考不過制”的保障下,德國的大學并沒有對出勤率的考核要求,學生可以自由選擇是否去上課,這一點與強調出勤率的中國高校有很大的不同。關于課程的考核方式,中國本科的考試以筆試為主;德國也有筆試,但考試前教師并不會給出考試范圍和考試重點,學生需要將所有講義、練習題、課外閱讀內容都復習到位。德國有對課程以論文的方式進行考核的模式,還有最能反映德國特色與傳統的口試,口試是被普遍認為最難的考核方式。口試是面對面的溝通,不僅考察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也考察學生的溝通和應變等綜合能力,通常由教師給定一個范圍或者題目,學生據此來進行回答和拓展。德國的本科是寬進嚴出的典型代表,德國的課程考核機制非常嚴格,不劃重點的考核方式讓所有的內容都成為重點,學生無法投機取巧,唯有扎扎實實的學好每一門課。德國的考試是注冊制,每門課程都會在本學期的期末和下學期的期初提供兩次考試機會,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自由注冊安排考試時間,這一點與中國有很大的不同。但如果注冊考試之后卻放棄考試,則意味著丟失了三次考試機會中的一次,按照“三考不過制”的要求,便意味著只剩下兩次考試機會,如果剩下的兩次考試機會再不珍惜,只能退學或者轉專業。
四、研究結論與建議
通過對中德本科課程的教學模式與考核方式進行比較,可以看出,相對于中國而言,德國的教學并不主要依托于教材,課程涉及的內容覆蓋面較廣;德國在本科階段便有比較多的授課模式。這種模式下培養出來的學生,不但具備了獨立的研究能力,還擁有團隊合作意識,能夠更快更好的適應社會。德國的考核十分嚴格,受“三考不過制”的制約,學生為了畢業通常會付出極大的努力,長期自發的刻苦學習會形成習慣,德國的本科生含金量高便不足為奇。本文結合對德國高校課程體系的了解,立足中國實際,提出建議如下。第一,依靠廣大教師,提升課程質量。德國本科畢業生的質量較高,重要的原因是教師通常由教授擔任,教授們擁有一定的學術地位,在教學的同時,也從事科研工作,這種教授授課制保證了較高的師資質量。課程質量的提高,依靠的不僅僅是單個教師的力量,這個過程也需要教師之間的通力合作才能事半功倍。在德國,成為教授以后便會擁有一支團隊,這個團隊除了有研究方向一致的教師和博士生,還有專門的秘書為之處理行政事務。這種模式下,教師和博士們在教授的帶領下可以協調合作,對學生來說,課程的質量能夠得到充分的保證。對于中國的高校來說,很多的大學還未形成以教授為主導的科研與教學團隊,并不配備為單個團隊服務的行政輔助人員,一線教師往往需要處理各種瑣碎的與教學和科研有關的行政事務。教育改革的思路應該是:將一線教師從行政瑣事中解放出來,轉而提供更多的與科研以及教學相關的培養機會,使教師更加的專注于科研與教學,形成科研與教學相互促進的良性發展。唯有教師功底深厚,才能夠與學生進行有效互動,指引學生學習并為學生答疑解惑;唯有教師自己不斷思考,才能夠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提升學生的探究與創新能力;唯有教師自身出色,才能夠培養出同樣出色或者更加出色的學生。第二,提高考核標準,倒逼課程改革。我國高等教育現已由精英化進入普及化發展階段,接受本科教育的人數大幅度增加,但高校規模的擴張并不意味著高校效益的提升。相比于德國及世界其他國家的一流高校而言,中國本科的畢業率是很高的。這主要是由于中國高校對學生的考核傾向于寬松,其結果便是會使本科課程的教學質量不夠理想。從這個角度來看,構建本科階段的淘汰機制是保持高水平大學教學品質的最簡單但卻最有效的方法。中國如若將淘汰機制放在出口上,即放在課程考核與本科畢業上,將嚴進寬出變為寬進嚴出,或許能夠達到更好的效果。從德國“三考不過制”的經驗來看,學生在某一高校的某一課程不能通過,則其不能在德國繼續讀這個專業,這意味著德國不同高校的教學水平并無顯著差距。事實上,德國高校的課程是可以相互認證的。如果在中國也推行類似的淘汰機制,將有助于促進高校更加關注教學質量,將倒逼各關聯高校合作協調來進行課程改革。淘汰機制淘汰的不僅僅是質量不達標的學生,更是質量不達標的大學本身。如若教學質量不高的高校設置了過于嚴格的淘汰機制,必然會影響后續的招生;只有教學質量優秀的高校,才能夠無懼淘汰機制的設立對招生的影響。第三,堅持中國特色,漸進接軌國際。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不能夠崇洋媚外一味地模仿他國,而應有文化自覺,應著眼于本國國情,根植于中華文化,尊重本土情懷,堅持中國特色發展。中國人口眾多,高等教育現代化起步較晚但又迅速的進入普及化的現狀,使得中國高校的師生比較低,本科課程無法推廣小班授課。小班授課模式在歐美的教育體系中較為常見,課堂討論較多,這適應于歐美的文化,也考驗教師的水平。在條件還不具備的情況下,對其進行簡單的模仿,課堂內容減少而討論參與度不足,會變成教師與學生的偷懶方式,將失去小班討論課原有的意義。
盡管如此,依然有很多可以供其他國家借鑒的地方。除淘汰機制以外,中國也可以考慮實施彈性學制。德國雖然課程考核嚴格,但在學制方面卻是寬松和彈性的。彈性的學制可以給過不了課程考核的學生以緩沖的時間,也可以讓學生有更多機會體驗感興趣的事情,各種體驗之后再回歸課堂,將可能更加專注。于此方面,高校可以從三個層面著手:一是跟國外高校進行合作辦學,聘請海外教師團隊,爭取國家專項基金與地方政府基金;二是為教師提供更多的海外進修、海外交流機會,多途徑促進師資隊伍的國際化發展;三是鼓勵本科生跟國外教授交流,為學生提供訪學項目,提供多樣化的訪學或者出國游學的機會。
參考文獻:
[1]單大圣.中國教育70年變遷與未來發展[J]黑龍江社會科學,2019(4):6-19
[2]劉海峰.科舉制——中國的“第五大發明”[J]探索與爭鳴,1995(8):41-48
[3]林邁可.牛津大學“現代榮譽學位學科”及在燕京試辦的初步看法[M]燕大文史資料(第九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240
[4]鐘秉林,王新鳳.邁入普及化的中國高等教育:機遇、挑戰與展望[J]中國高教研究,2019(8):7-13
[5]潘懋元.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70周年:回顧與前瞻[J]重慶高教研究,2019(1):5-9
[6]王驥.美國大學的淘汰機制及對我國學習制度的啟示[J]中國青年研究,2007(11):88-90+52
[7]王利霞,王市偉.雙一流背景下本科人才培養國際化探索——以鄭州大學為例[J]大學教育,2019(10):173-175
作者:楊春蕾 單位:南通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 上一篇:成本會計課程教學設計分析
- 下一篇:高級統計學線上教學模式設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