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音樂性的體現
時間:2022-10-19 10:08:31
導語: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音樂性的體現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如何在高年級音樂課堂教學中體現音樂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巧設情景,用心聆聽;引導入境,用心演繹;立足本位,用心感悟。
關鍵詞:高年級音樂教學;聆聽;演繹;感悟
隨著音樂課程改革的推進,音樂課堂教學中展示新觀點、新觀念的現象比比皆是。各種觀念百花齊放,音樂課堂從以前純音樂技能和音樂知識的傳授到加入了各種其他的因素,例如人文知識的貫穿,例如姊妹學科的滲透,甚至綜合等等。這些新的元素來到音樂課堂,讓很多教師如看見了萬花筒,不知該如何取舍,這些內容被有的教師不加方法地引進,有的音樂課堂變得雜而不純,有的音樂課堂充斥著各種知識,卻恰恰減弱了音樂的魅力,音樂課堂的音樂性就在這些因素的沖擊下被減弱了。課程改革一直就有它的成功之處,既然是改革,避免不了出現問題,而這個改革的過程,也的確讓以前單一的音樂課堂變得有趣味了,變得更接近學生的生活了,我個人認為這是非常成功的一方面。但另一方面,因為尺度的拿捏問題,課堂音樂性的把握問題在喧鬧的音樂課堂過多之后,又呈現在了我們的面前。音樂課堂是有其固有的知識結構的,離開了這個知識結構,盲目以夸大其他元素的作用,那音樂學科就會沒有自己的存在價值。要表現音樂課堂的音樂性是一個非常藝術的過程,一個拿捏不當,音樂的美感就會被破壞,音樂的魅力就會被淹沒,所以,使音樂課堂具有音樂性,首先是教師的一種藝術,因為課改的千變萬化,教師的變化乃是核心的變化。在實踐課堂中,我越來越覺得要使課堂音樂性得到完美的體現,要創造這樣一種課堂的藝術,是需要多方面的精心設計策劃,實在是并不容易的事情。
一、巧設情景,用心聆聽
音樂是聲音的藝術,聆聽聲音始終是音樂課堂的主要內容,感動學生的,應該是音樂本身。音樂課堂中,學生只是音樂的嘗試者,并不是專業音樂人,教師想從音樂技法上吸引學生,學生還沒有這么專業的鑒賞力,想單從音樂的興趣上激發學生,我們的課堂音樂在流行音樂面前,完全不能使學生有更特別的興趣。所以,要想讓學生感受到音樂的美感,首先需要的就是設置情境,加強聆聽的魅力。設置情境就是教師課堂藝術的具體體現。首先,給學生一個音樂背景,這個背景要生動,時間和空間具體,情感懸念強烈。例如六年級藝術教材上冊中在聆聽肖邦的《革命練習曲》時,教師應該設想到,這個樂曲起伏頗大,樂曲悲憤激昂,曲調忽而上升,忽而急劇地下降,發出猛烈的咆哮,像一匹烈馬在感情的波濤里搏斗、奔騰,仿佛傾訴著肖邦內心的痛苦。因此教師應該著重介紹肖邦的生平和他滿腔的愛國熱情,還應該結合當時民族起義的風起云涌,讓學生感受樂曲誕生的大時代背景。這種背景介紹和音樂是分不開的,啟發學生的情感懸念,才能讓學生在聆聽時進入音樂情境。其次,教師要設計完美的音樂聆聽環境,這個需要從硬件和軟件兩個方面盡量完美地做好準備。硬件軟件環境對音樂課堂都非常重要,良好的音響設備,是演繹音樂最好的載體,換了一個稍微差一些的設備,這些經典的音樂片段在音質不佳,斷斷續續的效果中,都會讓學生大失所望,音樂不再感人,教師的講述也會立刻變得蒼白無力,所以,教師在課前就應該著手準備完美的音樂資料和盡量優美的播放設備給學生。比如分別在我們學校配備不同音響設備的兩個音樂教室中上課,我有了非常深刻的感受,第一課時我在只有一架普通錄音機的音樂教室上課時,學生對《乘著歌聲的翅膀》《友誼地久天長》這些歌曲都沒有什么特別的興趣,但第二課時我在有專業音響配備的教室中上課時,精心挑選了黑鴨子的合唱歌曲版本,又通過音響設備播放出來后,學生是從喧鬧的無所謂狀態而轉為入神地聆聽天籟一般的聲音。人聲的純凈與秀美,不需要教師的夸夸其談,是真正從聲音中傳遞到每個人心中。音樂之美,不是教師的講述能強加給學生的,只能是聆聽,只能是優美的聲音效果讓學生自己感受。精致的教師,是會利用一切機會創造最優美的聲音效果給學生,而不是尋找客觀理由,找一些湊合的聲音給學生。如果在常規教學中,學生欣賞到的都不是最優美的音樂,那長期如此,學生對音樂就開始持懷疑態度,不再認同音樂的感人魅力了。對此,我對某些出版社教材中的配套音像資料頗有意見,這些磁帶灌制質量并不高,在我們課堂播放欣賞時,不光不能讓學生感受到美,甚至讓有的學生尖聲譏笑,這樣的音樂資料在課堂上給學生聽,效果實在是適得其反。所以,音樂的聆聽,是需要教師選取最優美的音樂資料,用好的音響效果呈現出來給學生聆聽的,并且一定形成在常規,長年日積月累,給學生一種完美的音樂感受。最后,教師應該重視音樂課堂中音樂聆聽所占的比重。其實,在音樂面前,教師介紹多少,說多少音樂的美,那都是教師的個人感受,這種感受是不能強加給學生的,要學生認同,還不如教師提示一兩句,更多的時間給學生聽,給學生感受。一堂音樂課,學生聽的時間應該起碼有半堂課??梢允沁@樣的一個過程:1、先完整的聽。可以閉上眼睛,教師應該提醒學生盡量完整地靜下心來閉目聆聽。完整的音樂形象對學生非常的重要,第一遍完整的聆聽,學生其實有很多所感,這些感受有的學生并不會用語言描述出來,教師也不應該追求在這個過程之后,有多少個學生說出了自己聽音樂的體驗。這種說出來的體驗是表象上的,更深層的體驗其實在心里,教師只需要注意學生是不是對這個音樂明顯有了興趣,明顯沉浸到了音樂中,就成功了。2、多次聆聽。在多次聆聽中,學生有了自己重視的片段,熟悉了音樂旋律,并且喜歡跟唱。這就是學生喜愛上了這個音樂的表現,也是音樂魅力吸引了學生的表現,反復的聆聽,其實是我們健康音樂和流行不良音樂對抗的唯一有效辦法,單靠教師講述想糾正學生對流行音樂的偏好根本不可能,但只要課堂有時間反復地聽,學生在耳熟能詳,有充分機會聆聽透徹健康音樂的基礎上,音樂自然能讓他們有所改觀,音樂教師千萬不要從自己的角度輕視音樂的魅力。這一點上,我覺得完全可以借鑒一下語文教學中的“美讀”這一方法。多讀,自然能感受其美,多聽多唱,自然可以讓學生感受音樂其美。教師要是轉換一個角度,不單從自己教上去想,而是從學上去體驗,就能感受到原來學生喜歡的是聽和唱,不喜歡的恰恰是教師講得過多。我曾經實驗過,學生最不感興趣的歌曲,要是整堂課用大部分的時間給他們聽唱,其實最后,他們都不知不覺地下課了還在哼唱,這讓我感受到,我們音樂教師其實并沒有正視過音樂本身的魅力,而是太迷信自己講述的魅力了。3、教師的升華和提煉是聆聽最后必不可少的,但是貴在精致,貴在畫龍點精。如果通堂課讓學生去聆聽,學生的聆聽畢竟有他的盲目性,這樣也并不可取。所以,教師可以有一些自己的見解和知識介紹,不過,可以有一些藝術的處理方式。例如想介紹歐洲音樂風情,很多教師想將歐洲建筑和文化給學生一個印象,這個當然有助學生理解歐洲音樂的風格??墒菫槭裁床荒軐⑦@些文化建筑圖片在音樂播放的過程中作為一種輔助的視覺效果呈現呢?這樣完全可以不打破音樂的連續性,不影響音樂的聆聽,學生的看和聽是可以同時進行的,所以這些人文風景的介入,既完全恰當,也沒有影響課堂的音樂性,恰恰成了一種非常好的輔助,如最近我在上六年級《俄羅斯風情》這一單元時,為了讓學生從直觀上感受俄羅斯的風情,我收集了一些圖片,在播放的同時配上了俄羅斯的一些民歌,接下來學生在學唱俄羅斯民歌時就自然很感興趣了。所以我認為新課程標準中的很多理念非常正確有效,只是教師在操作的時候,沒有找到最恰當的方法而已。再例如在音樂課堂中,每堂課對音樂技巧和知識的傳授,是循序漸進的,每堂課需要達到的知識目標并不多,不特別復雜,這些知識目標可以在不知不覺中傳授給學生。例如在聆聽奏鳴曲時,教師將奏鳴曲的曲式結構簡易的圖形呈現在黑板上,一個簡單的講解,學生就能夠理解了,更多的是讓學生能在聆聽中對照圖形,結合律動進行區別,需要的還是聆聽,教師要節約這些知識講解的語言時間,如果把這個變成了數學課上的分析或者語文課中的段落分析,音樂的魅力一樣會蕩然無存。教師在這些講解中,更需要拿捏深淺和多少的藝術。
二、引導入境,用心演繹
教師要先入境,學生才能被帶動進入情境。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如上所說,有的教師就想,那既然需要在課堂中加強聆聽,那教師就可以輕松地置身事外了,反正就是反復地播放音樂而已,那自己上課更輕松了。我恰恰不這么認為。教師的引導作用應該是無所不在的,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教師需要自己先進入情境。教師的表情、語言、情感,本身就是音樂聆聽、音樂情境中的一部分,學生在聆聽的時候,不可能不受音樂以外的事物的影響,而影響最深的首先是教師。可以想象一下,課堂上,音樂在播放,一個專注做聆聽狀,面部表情隨音樂情緒在變化的教師,和一個表情漠然的教師對比,肯定是前面一種更能吸引學生,有的教師,甚至能用自己聆聽時候表現出來的情感感動學生,讓學生產生聆聽的欲望。所以,教師的教態,在音樂課堂上更多的是表現在對音樂的演繹這一方面。在學生聆聽音樂時,教師可以隨音樂指揮,手勢力度的強弱變化,讓學生走進音樂世界的強弱、體態和身體語言,更可以讓學生感受旋律的變化。這也是課堂音樂性的體現,因為教師的一切都是圍繞音樂,教師沉浸在音樂中,學生才能入境,這一點有經驗的教師已經深有體會。要做到這一點其實很不容易,我想如果教師自己都沒有去感受過自己要教授的音樂之美,不能如一個藝術家一樣忠實于自己教授的音樂,課堂音樂性如何能夠存在?如果教師真的感受到了自己要教授的音樂之美,那課堂上他的一言一行,他的表情和聆聽,都能將他對這段音樂的贊賞表現出來,這種贊賞和感嘆,在不知不絕中影響了學生,這也是課堂音樂性的和諧表現。
三、立足本位,用心感悟
在音樂課堂中,音樂的主體地位需要教師重視,有心地運用在各個細節上,音樂性才可能貫穿整個課堂。音樂課堂中,音樂應該更多地在一些細節上運用,例如調控課堂,可以用音樂來貫穿,表現音樂課堂和其他課堂的不同之處。在我的課堂實踐中,我發現當我帶到一個學生特別活潑、紀律較亂的班級時,教師嚴厲的呵斥,不如播放一點音樂更有效果。由此可見,課堂中很多地方的管理都是可以用音樂來實現的。讓音樂先聲奪人,在課堂上很多細節中可以運用。教師可以讓音樂使學生實現空間地點的思維轉換,而不需要干澀的語言重復。還有在專業知識的傳授上,應該立足音樂本位,轉換教授方法,有別于其他課堂。例如在教授歌曲時,教師除了單一的鋼琴伴奏外,還可以利用伴奏音樂,教師在學生的主旋律演唱時,用話筒同時演唱一個副旋律,給學生單一的主旋律演唱增加一個優美的和聲,這種添加,并不是要增加學生的學習難度,而是要給學生另一個聲部的和聲體驗,優美的和聲效果,能有效的促進學生對音樂之美的體驗。這些專業方法,教師在課堂中應該有心地運用,將凸現音樂之美時時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音樂課堂,音樂體驗一定是第一位的,唱譜等技能訓練,都是為完整的音樂體驗做鋪墊,音樂課中,發聲方法的練習等等,也是以學生能優美完整地演唱為目的,教師應該設計一個有完整音樂體驗的課堂,這樣才具有了音樂課堂的特點。課堂音樂性的體現,首先是要將之放在重要的位置來進行課堂設計,然后是細節上要用心巧妙,方法上要妥帖得當,一堂看來簡單的音樂課,要使其完美,其實需要下大功夫。讓我們一起來關注音樂課堂本色,架起一座美麗而又堅固的音樂之橋,唯有此,音樂課堂教學改革才能落在實處,才能讓優美的音樂旋律在每一個稚嫩的心中飛揚。
作者:閔紅珍 單位:蘇州市吳江平望實驗小學
- 上一篇:會計電算化小班化實施探究
- 下一篇:中職市場營銷教學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