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實踐作業創新途徑

時間:2022-03-28 10:49:57

導語:美術實踐作業創新途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美術實踐作業創新途徑

[摘要]美術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教師可通過繪畫作業、剪紙作業、制作作業等作業類型,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和審美能力,提高學生的美術綜合素養。

[關鍵詞]美術教學;實踐作業;創新

傳統的美術作業以繪畫為主,既單一,又易流于形式,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因此,教師要轉變教學理念,對美術作業形式進行創新。多元化的美術實踐作業能夠夯實學生的美術基礎知識,提升學生的美術創作技能,滿足學生的審美需求,促進學生美術綜合素養的提高。

一、繪畫作業,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學生的思維具有暫時性和非連續性的特點,枯燥無味的教學方式容易引起學生的厭學情緒,所以教師必須尋找學生的興趣點,觸動學生參與美術活動的敏感神經。同時,學生的興致越高,課堂訓練效果就越明顯。繪畫作業是美術活動的基礎,兼具實踐性與開放性,教師可通過繪畫作業,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以飽滿的熱情投入美術學習之中。例如,人教版三年級上冊《校園里的花》的教學目標是引導學生細心觀察花卉的形狀特征,能用鮮明的色彩變化、線條變化呈現花卉的美麗,鍛煉學生的觀察力、感受力和動手能力。在上課之前,教師先組織學生仔細觀察校園花圃內的花卉,記住自己所要畫的花卉的特征,接著讓學生進行繪畫創作,將花卉的葉片、花瓣、枝杈的形狀特征表現出來。學生作畫時,教師走下講臺觀察學生的課堂表現,給出針對性指導。繪畫活動符合學生動手能力和想象力發展的特點,契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發展特點。教師根據學生的興趣設計繪畫作業,能夠調動學生的多重感官,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美育效果。

二、剪紙作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剪紙藝術是傳統文化的常見形式。它美麗瑰奇,富于創新,凝結著勞動人民的智慧。教師可以剪紙作業代替觀察作業,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體悟傳統文化的魅力和美感,使學生對剪紙藝術產生濃厚的興趣,培養創新能力。例如,《萬花筒》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了解對稱的概念,然后用剪紙藝術表現對稱圖案,體會對稱的美感。教師首先通過課件為學生呈現剪紙的基本步驟,接著啟發學生:“學校要舉辦‘美麗校園’大賽,請同學們用剪紙將教室裝扮一番。”學生有的剪出可愛的蝴蝶,有的剪出美麗的雪花,有的剪出可愛的小白兔……學生的熱情被激發,創新能力得到發展,實踐能力得到提升。作業是課堂教學活動的補充,有利于學生及時鞏固所學知識,檢驗學習效果。同時,《美術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要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審美能力,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剪紙藝術富有創造性,需要學生多重感官并用,對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開闊學生的視野、提升學生的美術鑒賞力有重要意義。教師在學情分析的基礎上設置剪紙作業,可以促進學生審美素養和人文素養的提升。

三、制作作業,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小學階段的美術教學不同于專業的美術教學,不需要深化學生的美術表現能力,而在于提升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以文本知識為基礎,制定明確的主題,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自由發揮想象,借助多種材料進行創新設計。例如,《變廢為寶》一課的教學目標是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力,將各種廢舊物品做成工藝品,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創新能力。課上,教師布置以下作業:“學校將組織一場盛大的化裝舞會,主題是‘環保地球’,你們準備做些什么呢?請大家用廢舊物品制作一件衣服或裝飾品,參加舞會。”學生積極行動起來,有的用舊報紙制作了一件時髦的大衣,有的用皺紋紙制作一件漂亮的裙子,有的用瓶子制作一頂洋氣的帽子……學生的動手能力、交際能力在制作中得到發展,體悟到變廢為寶的樂趣,提高了審美能力。制作作業具有靈活性和多樣性,符合學生的審美情趣。在完成制作作業中,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美術學習的自信心,獲得了獨特的審美體驗。

總之,教師應以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為基點,結合教學需求,積極創新作業形式,如設置繪畫作業、剪紙作業、制作作業等,為學生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使學生的美術綜合素養得到發展。

作者:李筱琴 單位:河南襄城縣教體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