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品德與傳統文化教育研究
時間:2022-04-28 10:11:16
導語:小學品德與傳統文化教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傳統文化教育內容貫穿于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教材體系中,且集中與分散相結合、顯性與隱性相結合,其有效落實是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也是推進品德與社會新課程改革的重要舉措。在品德與社會學科中有效落實傳統文化教育,要注意遷移與結合,摒棄與吸收;要側重于領悟傳統文化表象背后的文化內涵。在教學中,通過創設情境,豐富生活經驗,讓學生充分感受傳統節慶;通過拓展時空,充實教學資源,讓學生充分體驗傳統工藝;通過創新方式,激發思維火花,讓學生充分理解傳統美德。
關鍵詞:小學;品德與社會;傳統文化;有效落實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是經過五千年演化后形成的展現民族特質與面貌的文化,它凝聚了勤勞勇敢的華夏兒女的智慧精華,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正如所說,中國傳統思想文化“體現著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在生產生活中形成和傳承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等,其核心內容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這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在修齊治平、尊時守位、知常達變、開物成務、建功立業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有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隨著我國日益加快和加大對外開放的步伐,中華傳統文化在與世界文化的交融碰撞中不斷受到“洋文化”的沖擊和挑戰,“過洋節”“尚洋儀”“用洋技”成為許多人的時尚之選。弘揚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日漸成為我國加強文化建設,提升“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議題。2014年3月,教育部印發了《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同年11月,中共上海市教育衛生工作委員會和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制定了《關于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長效機制的實施意見》,強調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要不斷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具有良好品德與行為習慣、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旨在促進兒童良好的社會性發展,其課程內容中蘊含著大量傳統文化教育的內容,是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課程目標指出,引導學生“熱愛家鄉,珍視祖國的歷史文化,具有中華民族的歸屬感和自豪感”。因此,在品德與社會學科中有效落實傳統文化教育,也是推進新課程改革的重要舉措。
一、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中的傳統文化教育內容
傳統文化教育內容貫穿于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教材體系中,通過對教材內容進行梳理(以科教版教材為例),主要可以分為三個方面:傳統節慶與民俗文化。如,一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二課“中國人過新年”;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三課“傳統佳節”,第三單元第一課“風味各異的飲食”,第二課“別具特色的民居”,第三課“多姿多彩的民俗風情”。傳統工藝文化。如,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一課“獨特的文字”,第二課“‘柔’與‘剛’的工藝”,四年級下冊拓展活動“中華珍寶大搜索”——京劇、中醫、民樂、武術等。傳統智慧與美德。如,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三課“百家爭鳴興文化”,第四課“傳統美德塑精神”。這些傳統文化教育內容,集中與分散相結合,有的以單元的形式集中呈現,如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從三個方面展開:“風味各異的飲食”“別具特色的民居”“多姿多彩的民俗風情”,圍繞單元主題“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構成一個整體,且前后銜接;有的分散于某一單元某一課的教學內容中,如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一課中的“影響世界的中國古明”。顯性與隱性相結合,有的內容如“傳統佳節”“傳統美德塑精神”明顯屬于傳統文化教育內容,有的則隱含在教材內容中,如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我為祖國驕傲”一課,要通過教材呈現的“龍”這一元素,發現其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內涵,并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向世界感到驕傲。
二、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中落實傳統文化教育的原則
在品德與社會學科的教學中落實傳統文化教育,要注意遷移與結合,摒棄與吸收。如,在四年級下冊“經久不衰的古老文字”一課的教學中,除了讓學生了解中華優秀文化瑰寶——漢字以外,考慮到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多語言、多文種的國家,結合本冊教材“五十六朵民族花”一課的教學內容,也要讓學生明白少數民族的文字也是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要依法推行規范漢字,也要尊重、保護其他少數民族的文字。在四年級下冊“四合院——都城的建筑經典”一課的教學中,引導學生感受四合院的建筑特色和文化內涵,感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但是涉及到的中國傳統禮教和家庭禮法部分,對于封建家庭禮法,如男尊女卑,要讓學生知道這種封建禮法是不可取的,必須隨著時代變遷和社會進步獲得發展,對于傳統文化的弘揚和傳承也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過程。在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中落實傳統文化教育,要側重于領悟傳統文化表象背后的文化內涵。在教學中,教師不能僅僅停留于傳統文化表象的呈現,給學生走馬觀花的感覺,而應側重于借助學習工具,巧設教學活動,引導學生感知、理解、領悟傳統文化表象背后的文化內涵。如,在“中國人過春節”“傳統佳節”等與傳統節日相關的教學中,教師如果僅僅呈現這些傳統節日的節慶活動:過春節收壓歲錢、中秋節吃月餅、端午節包粽子等等,不能以一些典型的節慶活動為例,引導學生探尋節慶活動背后的文化內涵,學生往往會因為現實生活中傳統的節慶習俗活動越來越少,流于形式而對過傳統節日的必要性產生懷疑,更加難以產生過好傳統節日,傳承傳統節慶文化的愿望。因此,傳統文化教育應該是一個激發興趣——感知理解——深層領悟——情感內化的層層推進的過程。三、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中落實傳統文化教育的策略(一)創設情境,豐富生活經驗,讓學生充分感受傳統節慶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教師要根據學生已有經驗設計教學,同時要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創設多樣化情境,豐富和提升學生的生活經驗。”在傳統節日相關內容的教學中,教師通過創設節日情境,使課堂充滿節日元素,豐富學生生活經驗,讓學生有過節的儀式感,從中滲透節慶習俗背后蘊含的文化內涵。在“中國人過新年”一課的教學中,教師通過課前活動單,請學生結合教材和自己的生活經驗,想一想要過好新年需要做哪些準備。當學生講到辦年貨時,教師出示課前準備的年貨箱;當學生講到貼春聯時,教師相繼從年貨箱里拿出一副春聯,張貼到黑板上,并引導學生從右往左讀一讀春聯,感受春聯中所寄托的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期盼;當學生提到掛燈籠、貼窗花時,教師從年貨箱中拿出燈籠掛在黑板前,請學生將窗花貼在窗戶上……教師和學生一起動手,讓課堂充滿新年元素,使學生置身于濃濃的過春節的氛圍中。在探究過春節習俗及其背后蘊含的文化內涵時,結合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生生源地域的差別,教師設計“翻一翻”“演一演”的活動,將“十二生肖”引入課堂,每一種小動物代表一種過春節習俗:穿新衣、吃年夜飯、舞龍舞獅、看春晚、包餃子、蒸年糕、守歲、燃放煙花爆竹、收壓歲錢、拜年等等,每揭示一種過節習俗,教師相繼說明這一習俗的寓意,讓學生知道不同的地區還有一些極具特色的過年習俗,這些節慶習俗都表達了人們對于幸福、吉祥、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講到拜年這一習俗時,教師可與學生一起演一演怎樣給長輩拜年,怎么做,說些什么,并請其他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評價,教師及時補充說明。在這樣的課堂情境中,學生自然能充分感受到過傳統節日是有趣的,是有意義的。(二)拓展時空,充實教學資源,讓學生充分體驗傳統工藝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教師要根據實際條件,就地取材,創造性地發掘和利用家庭、學校、社區、媒體已有的資源,通過學生熟悉的材料拉近學生與教學對象的距離”。在傳統工藝相關內容的教學中,由于許多傳統工藝與學生的生活比較遠,學生往往缺乏對傳統工藝的感知與體驗,很難引起情感上的共鳴。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內容,充實教學資源,拓展學生認知,讓學生充分體驗傳統工藝的魅力,自然而然產生喜愛與自豪之情,激發學生保護與傳承傳統工藝的責任意識。在“經久不衰的古老文字”一課的教學中,雖然學生對于漢字并不陌生,但是對于漢字的“獨特”性和它在世界文化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卻不甚了解。在教學中,教師通過收集整理世界上三種古老文字的相關資料,設計“世界古老文字”探究學習單,指導學生圍繞問題“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嗎?”開展小組合作探究學習。通過自主探究,學生很快發現并形成共識:漢字雖然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但可以說是世界上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當今世界上僅存的沿用至今的古老文字。為了幫助學生了解漢字的起源,教師補充教學視頻《倉頡造字》,不僅讓學生直觀地了解了漢字的演化過程,也讓學生感到倉頡是一個認真負責,善于觀察,善于動腦的人,正是千千萬萬像倉頡這樣的華夏祖先,在長期的生活中,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創造文字,才有了世界上僅存的既表音又表意的文字——漢字。通過補充教學資源,學生在探究中充分體驗,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在“柔美的絲綢”一課的教學中,由于絲織品在學生的生活中可以找到,在教學準備中教師可以請學生找一找家里的絲織品,并將學生找到的絲織品一一呈現在課堂中,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的活動,讓學生發現絲織品色彩明麗、精致、柔然、輕薄、舒適等特點,領略絲綢之美。教師還可進一步根據學生找到的絲織品,引導學生發現這些絲織品之間的不同,補充介紹絲織品分類的相關知識,為欣賞其他絲綢工藝品、了解絲綢歷史與文化打下基礎。(三)創新方式,激發思維火花,讓學生充分理解傳統美德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本課程的教學活動方式多樣,如閱讀、討論、辯論、參觀、訪問、游戲、角色扮演、模擬活動、兩難問題辨析、撰寫報告、制作圖表等,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對象和教學條件加以選擇。重視體驗學習、探究學習、問題解決學習和小組學習。”在傳統美德相關內容的教學中,教師要積極關注傳統美德與現實的碰撞,可借助在社會變化中學生身邊出現的典型新事物、新現象,引導學生通過思辨的方式,賦予傳統美德新的含義,這樣學生才能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傳統美德與真實生活的連接,充分理解并運用傳統美德,智慧處理生活事件,做到知、情、行相統一。在“我懂得禮讓”一課的教學中,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知道禮讓是好品質,是美德。但在現實生活中學生會遇到難題,教材中就出現了這樣的難題:看電視節目時和爺爺奶奶發生了沖突;小明一開始很禮讓,但是一起玩的小剛卻不知禮讓獨霸玩具。這個時候,教師不能只是告訴學生禮讓是美德,還要告訴學生什么時候禮讓。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就兩個情境,選擇其中一個在小組內合作討論:這個時候該怎么讓?讓學生在堅守禮讓的前提下,學會通過合理的方式與人溝通,滿足自己的合理需要,學會創造性地解決特殊情境中的問題。在“傳統美德塑精神”一課的教學中,在講到“節儉”這一傳統美德時,如果只告訴學生節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因為我們的祖先通過繁重的體力勞動獲取生產生活資料,物質比較匱乏,所以節儉的美德才一代代傳承下來。學生就會將“節儉”的美德簡單理解為“減少使用甚至不用”。在面對現實生活時,學生難免產生懷疑:現在生活條件這么好,家里吃的、穿的、用的想買就能買得到,為什么還要節儉呢?教師可以就這個問題在課堂中開展辯論賽:現在生活條件好了,還需要節儉嗎?引導學生在思辨中發現節儉的精神是一種美德,但是節儉在現代社會被賦予了新的含義,節儉的方式不僅僅是減少使用或者不用,而是倡導大家方便生活,合理計劃,合理使用,不濫用,不浪費。學生通過辯論在思維碰撞中充分理解傳統美德的內涵,并在生活中努力踐行。
作者:易美媛 單位:上海市嘉定區南翔小學
- 上一篇:大學生思想品德教育模式研究
- 下一篇:小學數學思想品德教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