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思想品德教育模式研究
時間:2022-04-28 10:07:21
導語:大學生思想品德教育模式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改革開放40年來,高校大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在人才培養、價值塑造、社會穩定、經濟建設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績。我們肯定成績的同時,也應該認識到新時代大學生思想品德教育所存在的問題,具體地講,有以下四個方面:(一)教育理念滯后。應試教育的影響,不僅在于教學模式和教學目的的僵化,更在于教育理念的滯后,尤其是表現在大學生思想品德教育方面,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品德、重教育輕自我教育、重管理輕服務等等問題層出不窮。這種滯后的教育理念,容易使新時代的大學生群體養成缺乏獨立思考、不具備自我教育的能力,不利于大學生人格完善和個性的全面發展。(二)教育內容片面。在《2017年大學生職業素質評價》調査報告中,我們發現用人單位往往對大學生的創新意識、自我規劃、工作態度、職業認同等四個方面進行集中評價,用人單位普遍認為當前大學生得出團隊協作能力差的比例最高,然后分別是實踐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職業規劃能力和職業認同感,評價最低這六項都是大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環節。調查報告從側面指出新時代大學生群體的思想品德教育內容存在片面化傾向。(三)教育方法僵化。大數據時代,談心談話、課堂講授、照本宣科的教育方法已經不能適應變化了的環境和形勢了,已經不能真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了。①熱衷于“你聽我講”的“填鴨式”教育方法,單向灌輸,照本宣科,缺少師生互動交流,不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不注重學生的思想實際。講話不接地氣,喜歡講“大話”“空話”,學生信服感不強,思想品德教育實效性大打折扣。
二、構建“四位一體”的思想品德教育新模式
(一)全面發展模式。新時代大學生思想品德教育要秉持“全面發展”的理念,構建同“六有大學生”基本素質相匹配的全面發展模式,塑造能夠擔當民族偉大復興任務的時代新人,培養大學生不僅具備完備的科學文化基礎素質,更重要的是培養大學生完備的思想素質、政治素質、心理素質、個人修養等優良品格。(二)契約管理模式。契約管理是源于西方大學的先進管理理念,我國高校開展思想品德教育運用契約管理模式是實施教育興國強國戰略和科教興國戰略的必由之路,是現代大學教育管理制度的創新發展。基于西方契約管理的大學治理理念,要求我國高校的思想品德教育要尊重大學生自身的主體性,彰顯思想品德教育“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三)社會支持模式。我國高校大學生的健康發展和成長成才離不開社會環境因素的制約和影響。高校在大學生思想品德教育中發揮著主導作用,是開展青年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陣地,現實中我們談大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往往局限在高校校園這個單一領域,思想品德教育的成效應該融入社會大環境中去熏陶和錘煉。社會支持模式主要體現在高校開展思想品德教育時尋求認知支持和心理支持兩個方面。
三、思想品德教育實踐育人模式的實現路徑
(一)一主二輔式實踐育人模式。這里提到的“一主二輔式實踐育人模式”就是把高校理論課當作一個統一主體,課堂教學統分為課上教學和課下教學兩個有機組成部分,統籌分配兩部分學時學分的劃分,形成課堂理論與教學實踐相結合育人模式。實現一主二輔式實踐育人模式,實際教育教學工作中必須做到兩個“結合”,一是將課堂教學的實踐課時同課外教學的實踐活動有機結合;二是開展大學生思想品德教育時必須實現校內實踐教育和校外實踐活動的結合。(二)設置活動類課程模式。活動性德育課程與認知性德育課程相對應,是通過活動的形式,以經驗、生活、勞動、社區等作為內容來體現德育目標、德育內容的課程類型。②高校在開展思想品德教育時要善于運用活動類課程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使這種模式成為高校實踐育人的主要類型。高校設置活動類課程必須堅持理論教育和實踐教育相結合的原則,要把學生思想品德修養提升當成核心目標,實現大學生在德智體美勞各方面的全面發展。(三)設立德育學分模式。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在加強品德修養上下功夫,教育引導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踏踏實實修好品德,成為有大愛大德大情懷的人”。③德育學分模式以大學生德育成效為衡量系數,強化大學生成長成才過程中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切實實現新時代大學生在開展社會實踐時從“精英實踐”向“大眾實踐”模式轉變,達到高校實踐育人的時效性和廣泛性。
作者:張志剛 高嚴 單位:長春工業大學
- 上一篇:會計教材課堂教學論文
- 下一篇:小學品德與傳統文化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