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志愿服務實踐教學論文

時間:2022-01-31 08:43:55

導語:大學生志愿服務實踐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志愿服務實踐教學論文

1大學生志愿服務為高校思政課的理論與實際創造新鏈接

皮亞杰指出:教育即經驗之生長。在所有的人文社科課程中,高校思政課是理論與實踐并重的課程,二者不可偏廢。就理論的特性而言,一方面,理論源于實踐,任何理論都是主體實踐經驗的總結,是實踐的升華;另一方面,“理論的生命力也就在于與現實相溝通,親近時代和回到‘此在’,與‘她者’展開建設性對話。”這也就是理論的開放性。理論只有服務于實踐,研究實踐中的新情況,解決實踐中的新問題,才有發展空間,才有生命力。就實踐的本性而言,沒有科學理論的指導,實踐是盲目的,往往處在成功的彼岸;沒有理論的抽象和升華,實踐就缺乏魅力和品位,就沒有主體創造性的參與。所以,科學的理論與實踐有同生共榮的關系。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理論講授要以社會實踐為依據,將抽象枯燥的理論與青春活潑的學生生活、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聯系起來。蘇聯教育家贊可夫提出“課堂上的生活”理論。確實,沒有生活的課堂是一堂死水。歌德有一句名言:“理論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樹是常青的。”列寧強調“理論由實踐賦予活力,由實踐來修正,由實踐來檢驗”。我們要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克服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單調重復、繁瑣哲學和形式主義,以創新能力和社會實踐為重點,大力開展素質教育。志愿服務是大學生將思想政治理論升華和價值觀踐行的有效途徑。皮亞杰指出,“學生只有對自我發現的東西,才能積極地被同化,從而產生深刻的理解”。大學生參加志愿服務能夠發現自身的長處與缺陷,提升他們自主學習的興趣,不僅讓學生能夠更好的掌握自身的理論知識,還能和生活實踐結合起來。通過志愿服務,大學生深入社會和了解社會,獲得豐富而又合乎實際的感性材料與直接經驗,為理論與實踐創新打下堅實的基礎。比如關懷艾滋病患者的志愿服務使大學生能夠深入了解全球艾滋病人口生活醫療狀況,在生活實踐中真正做到防艾但不歧視艾滋病患者,并且培養其作為我國公民的社會責任意識。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能夠增長見識,培養能力,特別是增強大學生的人際溝通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由于網絡普及和信息技術的發達,我國大學生群體的社會能力特別是人際溝通能力弱化,甚至語言能力退化。志愿服務可以有效克服大學生對電子產品的過度依賴,而融入溫暖和諧的社會共同體中,成長為全面發展的真正的社會人,增強自我教育能力,培養自己親近社會、熱愛生活、敢于擔當的基本品質以及增強人際交往能力,社會適應能力,抗壓能力等,這樣就能提高思政教育的實用性。

2參與志愿服務為大學生全面發展提供新平臺

2005年,和教育部聯手了關于如何加強改進高校思政課的提議,其中大力要求全面發展大學生素質能力,創新思維、實事求是,讓大學生的學習能夠充分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提高思政教育的實用性針對性。教學不是單純對學生知識的灌輸,學校應該注重學生內在素養的提升。即由他律發展為自律。事實證明,志愿服務能夠讓大學生更為深刻的樹立自我管理和服務意識。同樣,管是為了不管,今天的管是為了明天不管,所以,學校管理的目標就是大學生的自我管理。志愿服務不僅能夠培養大學生的主人翁精神和社會責任感,而且能夠促使他們改善不良行為習慣,所謂“見賢思齊焉,見不賢內自省也”,這樣也使學校管理獲得了豐富的人力資源和智力支持,給市民社會帶來生機活力。再者,要培養大學生的社會服務能力首先要培養其對自己的責任意識,自己的責任意識就是要對自己個人的生活和在集體中生活兩相結合,自我服務能力不僅是大學生個人的責任意識,還應該和集體結合起來。個人的自我服務要求大學生能夠獨立自主的生活,積極參與到集體中,能夠在人際交往中換位思考,在生活中具備一定的抗壓能力。大學生在學習中接觸最多的是同學,同學之間更要互相幫助。群體性自我服務是指一群大學生參與服務。志愿服務是大學生自我服務和教育的途徑。大學生能夠通過志愿服務在實踐活動中真正的鍛煉自己的能力和素質,不僅是對為人處世進一步了解,還能讓大學生的溝通能力更強,擁有更強的集體意識,能夠通過互相幫助解決問題.培養大學生的奉獻精神,提升他們的品質,增強他們的意志力和社會責任感。在對社會的志愿服務中也提升了自己的責任與奉獻精神。志愿服務使大學生接受勞動鍛煉,樹立尊重勞動、珍惜勞動成果、勞動光榮的價值觀,所謂“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絲一縷,恒念物力維艱”。部分80后、90后缺乏勞動鍛煉,而勞動是最好的教育手段,學生從勞動服務的體驗中反思、學習,獲得更多的成長契機,所謂“忙并快樂著”。因為志愿服務不僅是單純的為他人服務,大學生自身也能從中得到鍛煉,提升自己的同時還能感受到助人為樂的榮譽感。所謂助人者自助。這種生命體驗使大學生在精神上得到充實和升華,有助于他們形成樂于助人的個人品德,進而培養優良的職業道德。讓大學生參與實踐活動,這樣他們就能看清社會不同階層的生活狀況,也會更加體會到各種社會問題的緣由,讓大學生心中樹立起對社會的責任感和形成社會公德。此外,志愿服務可以讓大學生的眼界更為開闊,讓他們學會觀察和解決問題,提升他們的社會實踐能力,志愿服務可以拓展大學生的眼界,讓大學生更善于觀察和解決問題,通過社會實踐活動還能提高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不僅如此,大學生還可從志愿服務中看出自身的長處和缺陷,從而更加自主的學習,不僅對自己專業的理論知識能夠熟練掌握,還能和生活實踐緊密結合。總之,參與志愿服務不僅能夠讓大學生的思想素質得到升華,還能夠鍛煉他們的生活實踐能力,開拓他們的眼界,讓大學生在志愿服務的同時也能提升自己。在“美人之美”的同達到了“美人美己”的境界。

3大學生志愿服務為我國社會公益文明建設擴寬了思路

現代經濟發展與道德規范的不相適應,讓越來越多的人在思考背離的道德與人性,希望人們能夠文明和諧的共處,社會能夠穩定運行。呼喚社會的良知,提倡社會公德,建設公益文明。大學生志愿服務一方面為公益文明建設培養了生力軍,輸入了新鮮血液。另一方面為公益文明建設創新了形式,豐富了內容,擴寬了思路。大學生是整個社會最有活力的群體,他們就像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是我們民族的未來,也是社會公益文明建設的生力軍。社會的公益文明建設包括綠色環保、防艾抗艾、社區服務、支農支教、慈善捐贈等等。大學生志愿服務基本涉及這些領域。比如大學生青年志愿者植樹造林,清除白色垃圾、清除非法張貼物。還有大學生開展自助互助式的志愿服務項目,幫助校園內的特殊群體和弱勢群體,如開展新生教育。還有的弘揚紅絲帶精神,致力于艾滋病的宣傳、防治和性健康教育,有的恪守奉獻精神,積極參與無償獻血和學習一些急救技能。大學生志愿服務要積極發揮共青團、學生會組織和學生社團作用,還要加強制度化、信息化建設,建立志愿服務站,以實現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專業化、常態化、規范化。比如建立志愿服務網站及與QQ群、微信群。當然,“志愿”并不是要無償做任何事情,應該更加合理的進行志愿服務,讓志愿活動能夠充分展現學生的長處,讓學生得到鍛煉的同時,又能實在的為服務對象解決問題。同時保護同學們在服務中學習的熱情。

總之,高校推行大學生志愿服務,既整合了校地資源,形成了良好的育人環境和實踐平臺,又有利于構建以人為本、人人關懷的和諧社會,讓人們能夠和諧相處,樹立文明社會的責任意識,讓社會更加互助團結。志愿精神主要是為了互相幫助,不僅讓自己得到鍛煉,得到自己想要的,還能幫助他人解決難題,這就是愛心的發揚,也是人們互助互愛的體現,這種精神能夠讓社會團結與階層和諧,對整個社會的公益文明建設起到積極的示范作用。我們高校要扎根中國大地,結合我國國情、省情推行具有中國特色地方特色和學校特色的大學生志愿服務,以增強學校思政課教育教學的實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提升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素質和品格,讓他們具備崇高理想,成為推動我國社會發展的高素質人才,這樣才能更好的實現我們中華民族偉大的復興之夢。

參考文獻

[1]劉世華.思政課實踐教學的認識局限及對策論析[J].教學與研究,2008,(4).

[2]樊玉霜.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設計與探索[J].社會發展,2015,(6).

[3]何中華.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生命力《哲學原理》[J].人大復印資料,2002.

[4]戴本博.外國教育史(下)[M].杭州: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作者:彭紅 單位:南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