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學生活服務研究
時間:2022-04-27 08:19:58
導語:生物教學生活服務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目前,初中生物目標單一,只指向認知領域,而忽略了現實生活的需要。學生的精神生活綁定在了教科書上,從而導致喪失了生活意義。學生生活缺乏生命的張力,個性的張揚和成功的體驗。因此,學習生物不能脫離現實生活,倡導學生在解決生活實際問題時,能理論聯系實際,從而更深層次地理解生物的核心概念,并能運用生物學的有關原理和方法進行工作、學習或作出個人決策。為他們進一步學習和步入社會做準備。
[關鍵詞]初中生物;貼近生活;理論聯系實際
一、確立“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的理念
《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生物課程理念的核心是為了每個學生的發展。課程標準提出的具體理念包括“提高生物素養”“面向全體學生”“倡導探究性學習”以及“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課標倡導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的課程理念,確立生物課程離不開社會現實生活的現實性,從而使新課程根植于學生生活的土壤。生物課程離開現實生活就會變成無源之水,無根之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召開過以“為教育過程中的兒童爭取‘生活權利’”為主題的會議。會議也認為教育是離不開生活的,學生在學習時感到枯燥和害怕是教育中最糟糕的事情。學生在學習中無法體會到喜怒哀樂,這樣的學習是沒有持續性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于必要的基礎知識和技能肯定要予以重視,更要重視緊密聯系現實生活,把學習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
二、注重使學生在現實生活的背景中學習
在《植物的生殖和發育》中,結合放蜜蜂能獲得當地農民支持,持續狂風暴雨會使谷物減產的生活常識,學習植物需要依靠昆蟲和風力傳粉完成受精作用;根據玉米、向日葵每個果實只有一個種子,而西瓜、番茄含有多個種子的生活經驗,告訴學生種子的多少取決于子房里胚珠的多少;由馬鈴薯塊莖和甘薯塊根培育新植株,想到很多植物不需要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而是直接由根、莖、葉脫離母體,重新長成新個體,從而使學生知道這種繁殖的方式叫做營養繁殖;蠶豆、大豆,是生活中常見的種子,像這樣五顏六色形態各異的種子有很多,豐富了我們學習種子結構的素材,通過對蠶豆和玉米的解剖,直觀地學習了種子的結構由種皮和胚組成,胚由胚根、胚芽、胚軸和子葉組成。而生活中常見的豆芽菜,又為我們研究種子萌發所需要的外界條件提供了現實的生活背景。結合生活和實踐學習《現代生活與人類的健康》,讓學生了解到身體健康不是真正的健康,只有具有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會適應狀態才符合世界衛生組織的健康標準。同時,要求學生養成合理膳食,營養均衡;堅持鍛煉,講究衛生;科學用腦,合理作息的良好生活習慣。個人的生活習慣與行為選擇會對一生的健康產生重要的作用,是健康生活的良好基礎,也是走向美好未來的有力保障。
三、挖掘教材資源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人體內物質的運輸》中,講到血管結構和功能時,提醒我們雖然身處物質富裕的現代生活中,更要科學地愛護人體內物質的運輸通道———血管,避免過多攝入脂肪。學習分析血常規化驗單,在測定值和參考值的比較中發現貧血和炎癥等問題,從而使學生讀懂血常規化驗單,掌握一個生活小技巧。在《建設生態家園》一課中,強調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在對待地球和家園的問題上,每一個人必須都明白,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只有目光長遠,摒棄一味的索取和唯利是圖,才是真正保護自己的家園。在生態環境方面,我們要根據作物生長的季節輪流種植不同的作物,科學地將不同的植物進行套種,在果林、農田中飼養各種動物,植物落葉喂蚯蚓,蚯蚓可以養魚,魚的糞再用來作肥料。充分利用太陽光源和土地資源,利用有限空間,極大地促進生態系統內能力和物質的利用,是生態農業最大的亮點。生態農業是實現保護生態、改善環境和持續發展生產的最佳途徑。《生物與環境》里有一段:“在澳大利亞,每年幾百萬塊的糞便使草原出現塊塊禿斑。且易滋生蠅蛆,嚴重影響了牧草的生長和當地環境。澳大利亞科學家經過多年的研究發現,中國有一種蜣螂專門以牲畜的糞便為食物,它能把牛糞推滾成糞球,并把蟲卵產在里面,繼而發育,幼蟲以牛糞為食物。而澳大利亞本土的蜣螂只吃袋鼠的糞便。于是澳大利亞政府在科學家的研究和生態評估基礎上,決定引進中國蜣螂,大批放養在草原上后,不僅解決了草原牧場上大量牛糞堆積等環境問題,而且還讓土壤成為牧草生長的沃土。”先讓學生閱讀這一段后,我提醒學生在這短短幾行字里有我們終生百學不厭的理念和經驗,經過和學生一起探討后達成一致的觀點:1.澳大利亞政府很作為,環保意識很強;2.做事應該講究科學,得按一定的順序,先醞釀,再科學論證形成評估報告、進行決策,有計劃地開展工作,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成功。這些寶貴的經驗絕不是死板的書本所能給予的,必須是由教師和學生結合現實生活,依靠智慧相互探討才能形成的。作為生物教師,決不能只停留在書本上的知識,被學生的分數所束縛,應該緊密聯系現實生活,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立足課堂,又要著眼未來,因為他們始終是要走出去改造這個世界的,要解決課堂和現實的差距,只有緊密地聯系現實生活。讓課堂的理論更好地貼近生活,貼近實踐,更好地為他們的將來服務。
作者:季永明 單位:江蘇省昆山市高新區吳淞江學校
- 上一篇:全媒體時代地理教學策略
- 下一篇:問題引導教學法在生物教學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