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實踐與思考

時間:2022-11-26 03:59:40

導語: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實踐與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實踐與思考

摘要:隨著時展,網絡成為了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陣地,但網絡場域的即時性、復雜性和大學生群體思想認知的局限性都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將傳統教育管理方式與新技術、新工具、新平臺深度融合實現“云上思政”,同時引導大學生正確看待網絡輿情,還要充分運用網絡工具的即時性講好精彩中國故事,守好網絡主陣地,切實提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關鍵詞: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

據統計,截至2020年3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04億;在線教育用戶規模達4.23億,較去年底增長110.2%。[1]科技發展和時代背景促使網絡成為學生獲取信息的主渠道,但網絡世界的復雜輿情和信息傳播的實時性等因素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迫切需要輔導員創新網絡思政工作方式,從創新融合、輿情引導、思想引領三方面下功夫,做好新時代的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做到“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積極開展、深入探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于提高輔導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具有重要意義。[2]

1創新融合,實現傳統教育管理線上升級

傳統的思政教育手段可以和新媒體技術進行深度融合,成為大學生日常教育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就業指導等工作的助手,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高效、暢通的渠道。以新工具為助力、以新媒體為平臺、以新技術激發活力能夠促進傳統教育管理手段的線上升級,進一步豐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涵。(1)運用新工具助力精準信息溝通。輔導員日常工作中面臨著較多的統計和匯報工作,而傳統的統計方法工作量較大,且無法保證信息的準確性,網絡工具將輔導員從繁瑣的統計工作中解放出來,用好微信、釘釘、QQ等社交軟件,問卷星、騰訊會議、騰訊課堂等輔助工具,建立輔導員、學生干部、學生個人的三級溝通機制,能夠將通知及時、準確、全面地給學生。談心談話、宿舍走訪等線下交流也可以借助各類社交APP展開,實現和學生的常態化、點對點溝通,通過網絡平臺開展知識普及、心理疏導等工作能夠利用碎片時間與學生建立隨時隨地地聯系;輔導員還可以通過QQ空間動態、朋友圈等渠道主動融入學生新媒體場域;通過電話、視頻、語音等方式向學生傳遞關心關愛,從而暖人心、得人心、穩人心。(2)運用新媒體拓展網絡思政寬度。近年來,新媒體平臺的發展日新月異,學生對于網絡平臺的依賴性也越來越強。2020年春季學期,各高校將傳統教育手段與網絡思政相融合,激發傳統教育平臺的新活力。以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為例,“晚點名”是輔導員在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線下主陣地之一,在大學生“停課不停學”階段,為繼續發揮“周末晚點名”的思政教育作用,輔導員通過新媒體平臺可以將這一主戰場平移到線上,通過嗶哩嗶哩、抖音、QQ、騰訊會議、學在西電等網絡平臺,采用直播、音頻、視頻、文字等方式將晚點名在線上開展,而這也進一步拓展了網絡思政教育的寬度,學生參與積極性高、互動性強,使傳統思政教育手段在網絡平臺實現了升級。(3)運用新技術激發“第二課堂”活力。“第二課堂”是學生在專業知識學習以外提升綜合素質能力的重要場合,在校學生通常在社團、學生組織等團體中通過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形式完成,培養學生與人相處、與人合作的能力。互聯網雖然是虛擬空間,但是能夠建立人與人之間的聯系,在線上虛擬第二課堂中,可以成立健身、讀書、廚藝等興趣小組和打卡小組,讓學生可以在QQ和微信群中分享學習資料交流學習心得,以學生為主體的第二課堂,讓網絡思政成為輔導員和學生共同建設的教育陣地。當代大學生具有極強的參與到社會公共事務中實現自我價值的需求,以突發衛生公共事件的原創作品征集為例,各大高校紛紛涌現一批主動創作音樂、文字、書法、繪畫作品的00后大學生,比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發起的為醫護工作者家中小朋友開展志愿家教的活動,在學生中引起強烈反響,學生積極報名參與,學校精心組織策劃,為大學生建立了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的“第二課堂”云平臺,在志愿服務過程中,能夠豐富學生假期生活、學以致用,同時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2正確引導,教會學生辯證看待網絡輿情

網絡成為了人們信息獲取的主要渠道,但如何應對重大事件引起的復雜輿情和網絡傳播的實時性等挑戰是亟待解決的實際問題。大學正處于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自身還沒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會基于標新立異、獵奇等心理去追隨一些非主流價值觀的觀點,產生片面、極端的認同,這對于大學生理想信仰的樹立具有不利影響。輔導員應主動關注輿情熱點信息,在網絡渠道及時發聲、正確引導,做到講清楚網絡傳播客觀規律、講清楚網絡輿情產生機理、講清楚如何正確看待網絡信息,從而讓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從“指尖”直達學生“心間”。2.1講清楚網絡傳播客觀規律。網絡信息傳播是人類基于以多媒體、網絡、數字化技術為核心的互聯網進行的各種信息傳遞、交流和利用活動。[3]網絡傳播模式極大拓寬了信息傳播的廣度和深度,是自身傳播、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和大眾傳播者幾種信息傳播模式的綜合體,傳播途徑包含了自媒體平臺、電子郵件、網站、微博等多種渠道,內容涵蓋文字、音頻、視頻、圖片等多種形式,并且由于傳播的即時性和傳播人員的廣泛性導致海量信息在互聯網中的傳播過程中無法進行嚴格的監管和篩選,也就無法保證信息的真實性。混淆在互聯網中的不良思潮、錯誤信息極易在網絡社區煽動起恐慌和焦慮的情緒,這些都會引發網絡輿情,也會造成謠言的傳播。2.2講清楚網絡輿情產生機理。互聯網的虛擬性使得網絡輿情往往帶有煽動性、激烈性、發泄性、破壞性,網絡水軍、意見領袖、網絡推手極易通過幕后操縱使得網絡輿情進一步發酵。[4]不良新媒體平臺以盈利為目的利用信息差和愛國情感炮制了朋友圈所有的“世界失控”……網絡輿情產生的背后,可能是商人的追利、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不明真相者的傳播等多種原因,諸如此類的現象都需要及時向學生講清楚網絡輿情的產生機理,積極傳遞正能量。2.3講清楚如何正確看待網絡信息。面對互聯網上魚龍混雜、泥沙俱下的海量信息,可以引導學生采用以下方式正確看待網絡信息:(1)甄別信息來源。互聯網的信息來源復雜,引導學生選擇權威平臺作為獲取信息的渠道,對來源不明的小道消息、不知出處的謠言和煽動不良情緒的觀點保持警惕。(2)提高知識儲備。提升自身的知識儲備才能具有理性判斷的能力,收獲真學問、掌握真本領,才不會被具有煽動性的、情緒化的網絡信息裹挾;引導學生將主要精力放在學習專業知識、提升綜合素質上,實現個人成長的蛻變。(3)辯證看待問題。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社會治理、改革發展的過程中難免暴露出一些短板和不足,但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仍體現了我國社會制度的顯著優勢和“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需要引導學生辯證看待社會現象、正確理解問題產生的原因。

3思想引領,講好精彩中國故事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應從大局著眼、從細微處著手,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在網絡平臺講好精彩中國故事,創作網絡原創作品、創新工作方式方法,打造思政大課堂、守好思想主陣地,做好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教育,引導廣大青年學子砥礪奮進、勇于擔當。[5](1)知微見著,講個人奮斗故事。每一個人的細微付出共同凝聚成了中國發展的強大力量,不同崗位分工的中國人用勤勞勇敢、犧牲奉獻將個人命運融入國家命運,他們是踐行理想信念的典型標桿,通過網絡平臺向大學生講述真實故事,邀請一線奮斗者分享親身經歷,用故事引發大學生的情感共鳴,將情感共鳴升華為理性認知,深刻理解理想信仰的精神力量,深刻理解個人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的的家國情懷。同時還要注重發揮朋輩教育的引導作用,鼓勵學生挖掘身邊人的成長故事,通過網絡主題班會等形式實現教育主體的自我教育,創新“云上思政”工作內容和工作方式,提高網絡思政工作的實效性。(2)責任在肩,講青年時代擔當。當代青年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突擊隊與生力軍,這是當代青年的歷史使命和時代擔當。這一代走向工作崗位的青年人,逐步承擔起了自己的社會責任,涌現出了無數青年榜樣,在校大學生中也有很多人積極參與社會事務,青年人主動作為所傳遞出來的向上向善的力量令人倍感溫暖、信心堅定。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還要對青年先進事跡進行宣傳,引導大學生深入思考青年人一代所肩負的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自覺在承擔個人角色所賦予的責任,扎實學習專業知識,增強奉獻自我、服務社會、回報社會的責任感。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20年4月)[R/OL].[2020-04-28].

[2]張文斌.著力構建網絡育人質量提升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7(Z2):6-8.

[3]徐玉萍.網絡信息傳播規律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0(11):14-17.

[4]姚敏雪.淺談新網絡時代做好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思考[J].科技風,2017(05):223.

[5]吳玥.新形勢下提升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工作時代感的思考[J].漢字文化,2018(02):79-80.

作者:王 丹 王金龍 曹 暢 張寧祥 單位: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電子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