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課堂訓練設計組織策略
時間:2022-08-16 10:19:34
導語:小學科學課堂訓練設計組織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課堂訓練設計不是單純的題目投放,教師要對訓練內容做整合處理,對訓練形式做創新推演,對訓練效果做科學評估,以提升訓練效果。小學生直觀思維比較發達,教師針對性推出一些互動性訓練活動,給學生提供對接生活的機會,特別是實驗性訓練任務,能夠給學生帶來更直接學習體驗,培養其學科綜合能力。
一、整合訓練資源,培養生本實踐思維
科學學科教學課堂訓練設計時,教師要對教材內容做深度發掘分析,搜集更多訓練素材內容,為課堂訓練設計提供更多參數。學生對課堂訓練內容有不同期待,教師在具體整合處理時,對制約因素做綜合考量。首先是學科教學內容分析時,要關注學生生活對接點,找到訓練設計的新切點。其次是學生訓練興趣取向的調查,這也是非常關鍵的因素。學生學力基礎不在同一水平線上,對訓練難度有不同要求,教師要做好分層設計,給學生提供適合的訓練契機。訓練資源信息極為豐富,教師不僅要對內容進行科學選擇,還要提升訓練適合性,針對學生訓練需要作出對應設計,讓學生順利進入到訓練環節,并在深度對接中形成學科認知基礎。如人教版小學五年級科學《水的三態變化》,教師在訓練內容選擇時,深入教材之中,展開廣泛研究和分析,逐漸找到一些設計線索,給學生準備了訓練內容:其一,根據生活經驗,說說水的三態之間是如何變化的。如:水在什么情況下結成冰?其二,設計實驗:冰點溫度是多少,可以用實驗加以驗證。小組為單位,設計操作實驗,準備參與方案選擇活動,確定方案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驗操作,看哪一個小組組織更為成功。其三,列舉生活中水三態變化的現象,在小組內進行展示交流。任務下達后,教師對相關內容進行引導和解讀,要求學生展開深刻思考,對相關問題進行深入討論,對一些實驗操作活動進行具體探索,以便建立學科認知基礎。學生對相關訓練任務有不同感知體驗,其訓練熱情高漲,教師適時作出訓練調整,及時補充一些訓練內容,對學生實驗操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具體指導,確保課堂訓練順利展開。學生對課堂訓練內容有較強敏感性,教師需要對訓練內容進行整合處理,以提升教學適配性。課堂訓練內容豐富多元,給學生帶來的更全面的學習體驗,教師要結合學生學習需要作出選擇設計,及時作出訓練提示,讓訓練順利展開。科學學科訓練帶有實驗性,這是學科特點決定的,學生對實驗也有更高認同感,教師需要做好對接處理,讓學生順利建立學科認知基礎。
二、推出訓練活動,培養生本直感思維
科學訓練活動眾多,教師需要做好篩選和推新處理,讓學生順利進入到訓練環節。特別是實踐性訓練活動任務,對學生有更強調動力,教師要針對不同基礎學生的學習需求,積極推出訓練內容,讓訓練成為學生主動成長的重要手段。科學實驗、游戲競賽、手工操作、生活觀察、社會調查等,都屬于課堂訓練形式范疇,教師要作出對應設計,給學生提供適合的訓練活動,讓學生在實踐體驗中成長直感思維。學生對靈動性、交互性、操作性訓練活動有特殊感知興趣,教師需要做好組織,以有效提升操作品質。學生都有生活認知基礎,教師不妨對接學生生活進行訓練設計,以便提升學生訓練品質,讓學生在生活體驗中成長學科能力。在教學《熱脹冷縮》時,教師給學生設計的課堂訓練任務是:其一,在我們生活中,哪些現象能夠顯示液體也會熱脹冷縮?其二,自行設計實驗方案,證明液體有熱脹冷縮的現象,準備參與班級展示評選活動。學生領受任務后,開始對相關內容進行互動討論。關于第一個問題,學生都能夠列舉眾多生活案例進行驗證。如開水溢出來,溫度計里液體柱隨溫度上升等,都能夠顯示液體也會熱脹冷縮。關于第二個任務,學生給出的實驗方案呈現個性化特點。有學生建議用飲料、醬油、奶茶等液體做實驗,證明其具有熱脹冷縮的現象。教師給學生推出思考問題、設計比賽活動,成功激發學生參與訓練的熱情。學生思考問題時,要進行廣泛互動交流,這是討論活動。在實驗方案設計時,需要集體討論和研究,還要對實驗方案進行反復推敲驗證,這屬于操作活動。教師利用不同形式推開訓練程序,可以給學生帶來不同的學習感知和體驗。學生對課堂訓練活動有選擇性,教師針對性作出設計和組織,可以給學生提供最佳選項。
三、變通訓練形式,培養生本發散思維
變通訓練形式,能夠給學生帶來不同的訓練感知體驗,教師要圍繞學生發散思維展開教學設計,利用多變的形式推動訓練進程,讓學生在多重訓練體驗中成長學科認知。課堂訓練形式沒有固定格式,即便是科學實驗,也有不同呈現方式,教師要在實驗操作中做好組織,對實驗操作形式做變通處理,以成功調動學生參與實驗操作的主動性。課堂訓練不能局限在書面書寫上,要從更多角度展開設計和思考,讓學生有充分交流、展示、操作、實踐的機會,這樣才能給學生傳遞更豐富學習信息,自然建立起學科認知基礎。教師適時引入一些實踐操作性訓練內容,對學生會形成重要沖擊。學生大多喜歡做探索性實驗,特別是比較有趣味性的實踐行動,能夠對學生提供更多體驗認知。在教學《陽光下的影子》相關內容時,教師先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相關內容,對古人利用太陽計時方法進行重點梳理,然后給學生設計了制作太陽鐘的任務:以學習小組為單位,自行制作太陽鐘,相關材料會下發到小組,成員要集體研究制作方案,然后協作操作,進行調試和操作。學生聽說有集體制作活動,都表現出更高參與興趣。在學生制作過程中,教師深入到學生群體之中,對學生操作情況做觀察,給予必要的監督和指導。在太陽鐘使用過程中,教師要求學生作出觀察研究,將相關操作情況做好記錄,以便進行課堂交流討論。制作太陽鐘可以使用的材料有很多,教師鼓勵學生做創新設計,借助更多身邊材料進行實踐操作,給學生提供更多訓練動機。教師推出制作性訓練內容,給學生帶來更多學習體驗,學生參與熱情很高,其認知體驗也更為豐富。特別是要求學生自行尋找身邊材料做實驗探索,對學生形成一定心理沖擊。課堂訓練沒有固定格式需要遵循,教師要求學生因地制宜地展開訓練操作,可以給學生更多啟示,幫助學生順利進入到訓練環節,在不斷探索中形成內化認知。學生對靈動性訓練形式有特殊敏感性,教師需要作出對應設計,以提升訓練效率。
四、創新訓練實踐,培養生本反省思維
課堂訓練不能局限在課堂有限空間之中,需要有對接意識,課內課外結合,讓學生進入生活狀態,展開科學觀察、比較、提煉、歸結,以便建立訓練認知基礎,教師要在訓練設計、訓練組織、訓練調度、訓練評價等環節作出積極探索,以有效提升其訓練品質。特別是生活對接設計,能夠促使學生展開學習反思,對學科內容進行深度發掘,培養良好學習意識和習慣,在更廣闊空間展開訓練實踐。科學課堂訓練有其學科特點,教師需要做科學分析,對接學生學習認知展開實踐操作,能夠給學生帶來全新學習體驗。訓練設計要體現動態性,要多推出一些操作性內容,讓學生在廣泛互動中建立學科認知,教師要對訓練進程展開延伸設計,促進課內課外對接和融合,以便培養學生良好學習意識。如教學《地球的運動》,教師先做演示實驗,讓學生認真觀察,然后推出實驗性訓練任務: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進行探索實驗。將乒乓球做地球,用手電筒當太陽照射乒乓球,在“太陽”照亮的一面屬于什么時間?沒有照到的一面是什么時間?在“地球上貼一個小紙人,如何體現晝夜表現現象?運用實驗進行驗證操作。”學生接受這個實驗任務后,都能夠積極行動起來,對實驗設計方案進行研究,對實驗要求做互動交流,在實際操作中,小組成員分工合作,確保實驗順利展開。在觀察過程中,教師深入學習小組進行對應指導,讓學生自然找到觀察切點,并在具體分析解讀中建立訓練認知。在訓練結束后,教師留下課外訓練任務:借助網絡查詢相關信息,看看科學家是如何研究這個結論的,要將相關材料進行搜集整合,傳輸到網絡交互平臺上。教師利用實驗推出訓練任務,成功激發學生參與訓練的主動性。學生對實驗操作活動有特殊參與興趣,能夠快速行動起來,參與到互動交流之中,逐漸達成學習共識,自然建立學科認知基礎。特別是課外信息搜集任務,給學生提供上網的機會,這是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內容。小學生對搜集網絡信息有特殊情結,教師抓住學生學習心理展開設計,自然能夠獲得豐富信息回饋。教師深潛教材之中,對教學內容做深度解析,推出適合的訓練內容,對訓練形式做創新設計,組織學生參與實踐性訓練活動,都能夠給學生帶來更深刻的學習體驗,對學科教學形成重要支撐。特別是訓練形式的創新,能夠對學生形成感官沖擊,其調動效果會更為突出,教師要做好必要的調動,為學生提供更直接的訓練體驗。課堂訓練是培養學生學科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徑,教師要重視訓練設計和組織,為學生提供豐富訓練機會,在學法上給予更多支持,都可以獲得豐富教學促進動力。
【參考文獻】
[1]孔令書.小學科學實驗課突顯創新能力的質疑策略分析[J].安徽教育科研,2021(01).
[2]包燕萍.提高科學實驗教學有效性的策略分析[J].小學科學(教師版),2020(10).
[3]潘小軍.小學科學課“思維有痕”的教學策略—以“加快溶解”一課為例[J].基礎教育論壇,2020(16).
[4]孫慧芳.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提問策略[J].教學與管理,2021(05).
作者:趙望 單位: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橋南小學
- 上一篇: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現狀與策略
- 下一篇:小學科學探究式教學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