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科學學科教學,培養學生多種能力

時間:2022-09-11 03:17:16

導語:創新科學學科教學,培養學生多種能力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創新科學學科教學,培養學生多種能力

摘要:當下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了:小學科學課程要注重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要能夠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在具體的動手實踐操作或戶外活動中進行。教師要能夠積極創新科學課程教學模式,用更為有效的策略與教育智慧來充分調動小學生學習的注意力與積極性;利用好小學生動好奇心理,采用動態化的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采用實驗教學法,積極培育學生的科學學習素養能力,從而能夠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

關鍵詞:小學科學;實驗法;創新思維

小學階段的學生天性活潑,喜愛能夠用眼睛就能看見、用手就能觸摸、用耳朵就能聽到的東西,他們的形象直觀思維占據著主要地位。學生從直觀感知到理性思考的轉變過程,需要教師能夠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需要教師在具體的科學教學過程中創新教法,更需要教師能夠在眾多的活動中培養好小學生的觀察能力、科學分析與思考等諸方面的能力。

一、在實驗法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

科學課程實驗想取得實效,教師需要精心設計教案,進一步提升課堂實驗效果。教師要提醒學生集中注意力觀察。小學生年紀較小,注意力不集中,教師需要用較為新穎的教學模式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培養其科學實踐能力與自主探索的精神。

二、提高觀察能力依賴于良好觀察習慣的培養

每次實驗開始前,教師可以先用幻燈片將本節實驗課的重點內容強調一下,這樣學生就能帶著問題進行觀察,有效提升教學效率。教師還可以為小學生印制彩繪卡片,讓他們能夠提前熟悉實驗步驟。小學生的認知停留在感性階段,對事物的本質所知甚少,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認識事物的本質,掌握其整體特征。這樣,學生就能養成善于觀察、勤于思考的良好習慣。在實驗過程中,教師應仔細觀察,隨時查看學生是否注意力集中于實驗,對個別理解力不強的學生進行單獨指導,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讓他們親身感受實驗體的味道、顏色、性質等,這樣才能讓實驗順利進行下去。[1]

三、提供豐富直觀的道具,培養學生運用多種觀察方法

小學生具有較強的模仿力與具象思維,但抽象思維較弱。而科學課程離不開理性思維的融入,因此教師要利用教具,讓學生通過直觀觀察感受科學的魅力。比如一斤鐵和一斤棉花是否一樣重這個問題,教師可以將這兩樣東西帶到科學課堂上,讓小學生通過觀察、摸、看等方式,觀察這兩種物體的具體形態與重量,找到科學規律。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從小養成從上到下、從左到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順序,用更加細致的觀察找到事物的本質。比如桃花與櫻花的本質是什么;袋鼠為什么有口袋,它的功能是什么;羊和羊駝有哪些區別與聯系等。對于這些問題,教師應在備課過程中多搜集素材,利用新媒體資源收集相關材料制作對比圖片,讓學生直觀感受相似物種之間的聯系和區別,讓學生在聯系過程中學會對比與分析,擁有歸納和總結的能力。教師應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感受到科學課的與眾不同,讓課程更加生動。學生通過積極實驗,有所領悟與體會。有的學生還在實驗中靈光閃現,有所創新。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想法,耐心聽他們的描述,并鼓勵他們將想法付諸實踐,師生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促使學生暢所欲言,其科學探索實踐能力再上新臺階。

四、培養學生科學的分析與綜合思維

小學科學教師的首要任務,是讓學生能夠對科學課程產生濃厚的興趣和愛好。學生不僅僅在科學課堂,更要在生活中養成嚴密思維模式。實驗法僅僅是科學課創新模式的方法之一,教師還可以探索更多方法,比如讓學生記筆記、寫計劃、準備道具等,提升學生自我科學實踐能力。其中,觀察報告的書寫要根據小學生具體情況,可采用日式手賬本的形式,采用圖文并茂的形式,學生手動畫出自己總結的某個科學現象的原理與規律,最后通過記憶,用文字總結科學實驗過程。

五、科學發現的過程是學生主動探究的過程

周密的觀察實踐是科學課程順利完成的基石。觀就是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去感受實驗對象,獲取相關的各類數據。而察就是頭腦在接受到各類感官數據后,進行周密的分析、整合,最終了解實驗對象的本質。無論如何,觀和察都是科學實踐中的重要步驟,需要緊緊結合在一起,讓科學實踐與研究能夠高效率地運行下去。一般來說,小學生都能很容易地完成觀,但察則是學生增強思維能力需要長遠發展的一環。教師應全面培養學生自主觀察、探究能力,積極引領學生進行實驗。[2]

六、在蘊含科學知識的家庭小實驗鍛煉能力

科學課包羅萬象,并不是抽象的數字與空洞的數據。科學與生活是緊密結合的,而課后的家庭就是學生了解科學、掌握科學的絕佳場所。教師要與家長及時溝通,讓學生在家長的帶領下開啟奇妙的“科學之旅”。比如洗碗海綿會漂浮在水池的水中,學生就會了解浮力。水壺中的水燒開,能夠讓學生了解瓦特和水蒸氣等概念,繼而讓學生聯想到世界第一次工業革命。窗戶上冬天的窗花,則與冰晶的形成息息相關。家庭仿佛一個小型實驗室,讓學生從身邊的小事開始,理解科學的實際作用,并形成深刻的印象。教師可以督促學生將在家中發現的科學現象進行總結,在課堂上分享給大家,豐富科學課程內容。生活的各種平常瑣碎的現象都是一個個小的科學現象,教師與家長應共同努力,將科學實驗素材進行加工、整合、總結,讓學生善于觀察、自主探索。教師與家長還可以通過運用新媒體技術,幫助學生總結科學規律,培養學生對科學課程的興趣與愛好。[3]綜上所述,科學教學的方法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內容豐富且多種多樣。教師要以新課程改革要求為教學指導思想,創新科學課程內容;運用實驗、新媒體技術等手段提升學生對科學課程的興趣;增設多種教學環節,為小學生營造更加輕松、和諧的科學課堂氛圍。

參考文獻:

[1]周永廣.結合小學生心智特點激活學生創造性思維:小學科學課教學中創造性思維培養研究[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4(10):102.

[2]程剛.試論創造性思維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培養[J].教育觀察(中下旬刊),2014(24):68-69.

[3]郭成祥.創造性思維培養貫穿于小學科學課教學中的方法[J].新課程學習(上),2014(11):176-177.

作者:許高先 單位:江蘇省宿遷市泗陽縣上海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