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語文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實施策略
時間:2022-03-03 09:24:42
導語:大學語文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實施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伴隨著新一輪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傳統文化教育被提到了足夠高的地位。但是通過對高職院校傳統文化教育現狀進行調查和分析,發現大多數課堂對于傳統文化的滲透尚且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其中,大學語文課程作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課程,具有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因此,教師需要緊緊抓住傳統文化教育的契機,就當前大學語文課程教學中的一些不足進行深入地分析,有針對性地對不同專業開展差異性的傳統文化教學,在弘揚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以及人文素養。
關鍵詞:高職語文;傳統文化;道德品質;職業素養;滲透對策
目前,很多學生對于語文這一學科存在著很大的偏見,過分采用狹隘的認知來審視問題,認為語文學科與自身所學專業的關聯性不是特別緊密,對于日后的生活以及工作并沒有多大的幫助。在這種思維影響下,大多數學生在學習語文的時候比較敷衍,將其作為一門副課,沒有將其提到足夠的高度。其實不然,語文學科蘊含了豐富的語言文化知識,尤其是在傳播中華傳統文化,培養學生職業素養方面發揮著很大的作用。在語文課堂上,很多學生不樂于學習語文復雜的理論知識,認為研究這些內容比較枯燥乏味,導致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在高職院校難以得到深入的發展。青年大學生作為我國的棟梁之材,承擔著傳播傳統文化的重任。針對這種問題,教師應該就現階段的一些語文教學問題進行總結,并且分析這些問題所產生的原因。然后有針對性地對傳統文化教育手段進行創新,保證語文學科教學的先進性。
一、大學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之間的關聯性
高等教育階段的大學語文課程與傳統文化之間具有非常緊密的關系。語文教材之中蘊含著了豐富的名人資源、經典作品資源,這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同時,在就我國傳統文化發展過程中進行研究,可以了解我國漢字文化的演變過程,從而掌握更多的漢語語法知識。在我國歷史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很多文化名人,他們在歷史長河之中留下了很多的詩詞歌賦等文學作品。當學生對海量的文學作品進行賞析的時候,對漢語文化了解的更加透徹,對于漢語運用更加熟練。正所謂“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在研究歷史文化演變過程的時候,可以根據不同朝代的興起以及覆滅來總結社會發展經驗,從而促進社會文化向著更加興旺的方向發展。最為重要的是,語言知識的學習有助于樹立學生的意識形態,加強學生的精神塑造。
二、大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教育現狀研究
(一)學生對于語文學科的感興趣程度不高
從當前的大學語文傳統文化教育情況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實際的教學效果與既定的教學目標相差較遠。大部分的語文教師在進行授課的時候已經從思想上認識到了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但是在實際踐行了一段時間以后,就會發現很多學生對于語文學科的感興趣程度并不強烈。大學語文課程一般是采取大班授課的方式進行教學,每節課程的學生數量比較多,沒有辦法更好的管控每一個課堂的學生,因此,一些學生就會趁機在課堂上玩玩手機或者搞一些小動作。
(二)大學語文課程互動程度比較差
在大學語文課程教學中,教師采取講授式的方法比較多。教師在講臺上喋喋不休地給學生們傳授著知識,但是學生們在下面做什么的都有。即使聽不懂課程內容也不會主動向教師進行提問。當教師對學生們進行提問,試圖增加課堂互動程度的時候,很多學生持有一種拒絕的態度,讓課堂教學陷入到一種尷尬的局面。在這種背景下,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性不高是一種必然。
(三)教師講解傳統文化的方式缺乏新意
在語文課程之中講解傳統文化的時候,采取的教學手段比較單一,一般就是按照教材或者多媒體課件中的文本內容進行授課,對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新媒體教學或者項目教學、案例教學等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應用不夠熟練。尤其是對于一些教齡大的教授來講,他們的教學手段和教學觀念更加傳統,學習全新的教學觀念比較緩慢,難以從學生的視角出發,為學生推薦一些新鮮有趣的方式,這就導致傳統文化的滲透程度比較淺,速度也比較慢,這已經是大學語文教學中的一個常態。
(四)教學資源開發程度不夠
目前,大學語文課堂教學所運用到的教學資源大多是集中教材文本以及參考書上,對于其他類型的教學資源運用比較少。很多人認為傳統文化教育資源就是去對一些經典的文學作品進行賞析,利用這些內容來熏陶學生。其實從實際的教學效果來看,很難達到預期的目標。因為經典的文學作品并不能夠代表全部的傳統文化。如地區的一些名人故居、風土人情、風俗習慣等等都屬于傳統文化的范疇。因此,教師除了帶領學生進行語文理論課程學習以外,還可以在課時不緊張的時候,帶領他們進行研學,走出學校、走進社會,尋找更加豐富的教學資源,升華教學質量,以此來提升課堂教學的成效。
三、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學中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創新對策
(一)了解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踐行知情意行統一理念
在國學經典作品《周易》中寫道:“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這句話的意思是指想要治理國家就必須掌握自然運行規律、社會運行秩序,利用文明禮儀來規范人們的行為舉止,只有保證天時、地利、人和才能夠更好的治理國家,維持社會的正常運轉。傳統文化涉及到的內容比較多,但是比較常見的有文學、思想、歷史等內容。傳統歷史文化是中國非常寶貴的精神財富。教師首先需要幫助學生們認識到傳統文化教育開展的價值以及重要性。然后有目的地培養學生的以下品質。第一,民族精神。愛國精神是立人之本。正所謂沒有國哪有家?只有我們的國家繁榮昌盛,才能夠保證每一個家庭的平穩安定,因此愛國素養和民族精神是當代青年學生應該具有的最基本品質。第二,仁愛品質。仁愛品質與人的生活、成長密切相關。在社交、生活、學習、工作等等環節都離不開仁愛情懷,仁愛情懷可以幫助青年學生更好的融入社會,感受社會的溫情冷暖。第三,傳統文化能夠培養學生的職業文化素養。
(二)強化學生的職業素養,調整大學語文教材
職業院校和本科院校有所不同,他們在畢業之后,大部分的學生不是選擇考研,而是直接就業,因此職業素養和他們緊密相關。大學語文教材具有人文教育的特點,這就直接說明語文教育的根本是育人,即語文教育能夠顯著提升高校學生的人文素養。而人文素養是職業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古代先賢在生存歷練之中總結出了一系列的智慧結晶,很多便是與現代提到的工匠精神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高校語文教師必須以職業素養為導向,與語文學科為媒介,利用傳統文化所具有的優勢來對學生進行培育。另外,大學教材是學生接觸到的第一手學習資源,對于學生的影響也是極為深刻的。此時,教師可以適當地對大學語文教材進行改革,對原有教材之中的一些內容進行適當的刪減和增加。在眾多的文化之中,儒家文化被認可的程度最高。教師可以借助儒家思想文化來培養學生積極進取、誠信等優秀的職業素養。1、深挖傳統文化素材的內涵,培養學生端莊的儀態風范儒家經典一直是人們研究的重點內容,其中《詩經》更是儒家經典之一。在《詩經》中既有溫柔敦厚的儒者風范,也有溫婉含蓄的風格。對于很多專業的學生來講,都應該具有這種端莊的儀態。如學前教育專業、現代家政服務與管理專業等等。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培養學生彬彬有禮的習慣、溫文爾雅的行為舉止、溫柔的語言談吐,盡情展示儒者風范的人格魅力。正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當傳統文化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可以對專業講授的內容有著更為廣泛的認識,在儒家文化積累的過程中,古典詩文的教學可以增加學生的文化底蘊,對于他們溫文爾雅的端正儀態養成有著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2、借助優秀傳統詩文,著重培養學生朗誦能力和審美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嘗試定期開展傳統詩文的朗誦活動。以此來考察學生的文化公司以及文化素養。同時這種類型的語文教學活動還是對傳統語文教學模式的一種創新,既可以激發學生們的參與積極性,也可以為他們日后的工作積累經驗。同時,教師在日常的師生互動中,需要糾正學生的發音和語調,強調抑揚頓挫,這樣可以使語言更加具有情感性和飽滿性。3、借助傳統文化名人強化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道德素養孔子是我國杰出教育家。在教育領域,孔子主張仁愛和因材施教,主張有教無類,對于后世教育產生了較為深淵的影響。甚至在海外的教育領域,還積極推崇孔子教育,開創孔子學院,這就說明孔子在教育領域的影響已經不僅僅局限于國內。對于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來講,他們最終要走向教師崗位,教師傳授給該專業學生一些有效的教育方法以及教學言論,對于學生人文素養以及師德師風建設都有著很大的幫助。教師可以嘗試讓學生自己去搜尋一些孔子經典的教育語錄以及教育案例,然后通過案例分析法的方式,讓學生去思考為什么要采用這種教學手段,孔子所采用的這種教學手段對于學生來講有何種深淵的影響。以孔子的偶像形象來影響學生,無疑是提升教育質量的重要舉措。4、高職語文教學注重學生歷史文化的增補傳統文化的內容除了書本的經典古詩詞以外,還包括名人故居、文化旅游圣地等內容,而這些內容與學生是緊密相連的。因此,教師在授課的時候,可以向學生們介紹一些文化遺址,并給學生講解一些這些文化遺址背后的故事,這對于師范專業學生來講是具有較為顯著的幫助的。在課上教師給學生們普及歷史文化知識,在課下,讓學生們對某處文化遺址進行自主探索,整理一篇報告,并且適當開展“講述歷史故事”的活動,從而增加他們的職業素養。
(三)轉變教育觀念,改進大學語文的教育教學方法
對于高職院校的學生來講,他們更喜歡親自動手進行操作,因此他們對于能夠實踐的內容興趣較高,但是對于理論知識的學習積極性并不高,這會讓他們感到枯燥和乏味。通過調查發現,學生們對于教師的教學方式并不感興趣。教師在進行授課的時候,應該從人文教育的理念出發,站在學生的視角上看問題,創新教學形式,豐富教學內容。
(四)開展傳統文化典籍的課外閱讀和傳統詩文朗誦活動
目前,青年大學生面臨的考試比較多,如英語的四六級考試、專升本、考研甚至一些準備出國的學生還需要準備雅思托福等等,他們面臨的壓力比較大,因此在選擇書籍的時候都放在了自己需要的書籍上,相反涉及到中華傳統文化的書籍一直被冷落。在課外閱讀的時候,青年學生也會選擇一些小說,而不愿意去“啃”無聊的語文知識。出現這種局面原因是沒有形成良好的傳統文化氛圍。因此,語文教師可以成立傳統文化社團,組織有興趣的同時一起交流讀書心得,撰寫讀后感,舉辦校朗讀比賽,進而讓學生在優質的社團環境或者學校氛圍下,能夠逐步提升人文素養。
(五)進一步提升大學語文教師的傳統文化素養
應該說大學語文課的妙趣橫生與索然乏味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任課教師的文化魅力,因此要不斷提升大學語文教師的文化素養,特別是傳統文化素養。正所謂“正人先正己”。大學語文教師應具備良好的傳統文化素養與自覺的傳統文化教育意識,這樣才能滿足學生提升傳統文化素養的需求。
四、結語
通過上面的分析與總結,我們可以發現中華傳統文化對于我國來講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不過就目前的中華傳統文化傳播情況來看,其效果不良好的。尤其是在大學語文課程中,雖然二者的聯系比較緊密,但是在應用之中也存在著很多的問題,如二者結合的深度不夠、傳統文化資源的豐富度不夠,教學模式不夠新穎等等,這些都會影響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以及積極性,對于學生的人文素養培育以及文化底蘊成長來講是沒有幫助的。因此,教師需要有針對性地優化大學語文教學對策,以此來保證傳統文化與大學傳統文化能夠深度結合,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徐真琴.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論大學語文教學中中國傳統文化的滲透[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21(5).
[2]朱淑娟.如何在大學語文教學中進行中華傳統文化教育[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21(3).
[3]許小婷.《大學語文》教學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研究[J].大眾文藝,2021(4).
[4]朱珠.大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傳承研究[J].中國文藝家,2020(9).
[5]趙曉梅.思接千載潤物細無聲——論大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資源的挖掘[J].遼寧省交通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20(3).
[6]楊倩.論高職大學語文與傳統文化教學改革與校園文化的關系——以遵義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作家天地,2020(5).
作者:于文斌
- 上一篇:高中歷史教學時事政治融入策略
- 下一篇:高等數學課程教學問題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