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農村學校閱讀教學思考
時間:2022-04-19 11:31:47
導語:家校共育農村學校閱讀教學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對于農村小學生而言,培養其自主閱讀能力尤其重要。由于農村教學條件和環境限制,學生缺乏自主學習積極性,培養良好語文閱讀習慣舉步維艱。對此,有必要結合農村小學教學現狀,提出家校共育的語文閱讀教學新模式,推動農村小學生語文閱讀實效性的提升。本文就針對家校共育在農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有效運用展開深入探究,以期推動農村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家校共育;農村小學語文教學;閱讀能力;培養
家校共育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廣泛用于班級管理和學校教育中。通過發揮家長的輔導教育作用提升學生學習效率。在農村小學教育中家校共育模式更加符合教學發展需求。對此,應結合農村小學生個性特點,聯系語文學科本質,應用家校共育構建激發農村小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高效課堂,逐漸使學生養成自主閱讀的習慣,為語文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一.家校共育在農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意義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是教育體系的兩大主體,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城鎮教育體系中,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視,家庭教育模式能夠隨時展進步。但在農村教育體系中,家庭教育常常是缺失的。主要原因在于農村家長文化程度相對較低,對家庭教育觀念不重視。再者,由于生活環境影響無法給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大部分孩子是自主成長的,缺乏家長的嚴格監督。因此,不利于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家校共育模式是將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融合的一種新型教育模式。實踐發現,農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的閱讀習慣較差,課外閱讀量較少。所以,有必要構建家校共育的語文閱讀教學模式,讓閱讀真正走進學生生活,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
二.農村小學家校共育的應用現狀
農村教育因受特殊社會機制和生活環境影響,留守兒童較多,家庭教育嚴重缺失。單純依靠學校教育無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而缺少了家長和學校之間的互動,也無法充分保證教學質量。首先,農村環境中各家庭住址具有分散性特點,甚至有幾個生源較少的村子合并起來形成一個生源客觀的學校的情況。這種特有的生活環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家校溝通強度,增加了家校信息互通的難度。其次,農村學生受生活環境影響,缺乏自主學習積極性。學校以外的時間缺乏有效監管,學生大多完成作業后會進行自主游戲打發時間,甚至部分孩子由于缺乏監管沉迷網絡。這些問題給家校共育提供了更大的挑戰。最后,農村血神給家長德育意識參差不齊,或仍然受應試教育影響存在“分數第一”論。面對學生學習習慣培養常常不以為然,甚至缺乏與孩子的交流。學校缺乏與家長之間的溝通,無法給家長提供針對性的家庭教育方法,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孩子的家庭教育。所以,農村學校教育中,家校之間需要有效互動,需要將家校共育滲透到現階段的學校管理中,提升德育質量,培養學生良好品行,更保證學習質量。
三.家校共育在農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途徑
(一)家校共育融入課內閱讀。小學階段學生的好奇心理較強,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恰好可以利用這一特點設計課堂導入方法。比如設置疑問和懸念進行課堂導入,教師可以依據課文內容和教學要求,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學習能力來提出富有啟發性和懸念性的問題。將家校共育融入課堂閱讀中,充分運用學生的農村生活經驗,激發學生的探求心理,進而較快地進入學習狀態,達到良好的學習氛圍和學習效率。比如:五年級《清平樂•村居》這一篇課文中,主要描繪了一個五口之家的環境和生活畫面,通過寫景和寫人使畫面更加立體,來反映農村的生活氣息,抒發對田園生活的向往。這篇課文恰好符合農村小學生的生活閱歷。鑒于此,就可以設置“同學們,你們覺得這首詩美不美?具體從哪里體現出來?這首詩勾勒出一個什么樣的畫面,結合注釋自行閱讀感悟。可以分成幾個小組共同探討,最后有小組代表總結發言。”通過幾個引導性問題將課文教學重點導入課堂,同時也激發了農村小學生對這篇課文的閱讀興趣。通過自主閱讀和思考,在問題的驅動下,學生們能夠展開合作討論,將自己的生活閱歷滲透到討論當中,大部分學生能夠比較形象的表達出整首詩的意思。“同學們表達的都很具體,那我們可以從哪幾句看出了作者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向往呢?”一個接一個的問題,讓學生的思路始終保持積極性,學習興趣高漲,學習動力也更強。最終課堂教學效率也能夠得到保障。最后,將課內閱讀延伸到家庭教育中,設計家庭閱讀作業“結合本課閱讀內容,發揮觀察力和想象力,寫一寫自己的家庭生活,包括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生活環境和趣味故事等。”通過搭建學校與家庭之間的橋梁,拓展學生的語言表達思維,繼而提升學生語文素養。(二)家校共育融入實踐活動。為了激發學生自主閱讀的興趣和能力,可在課文內容全面理解的基礎上,借助故事和典故的形式對文本進行拓展。這對學生極富吸引力。學生通過想象和感受能夠充分理解與課文息息相關的故事情境,進而深入理解課文內容。與此同時,通過故事引領家長融入到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中來,家長與學生互動合作共同完成閱讀任務。比如:五年級上冊《地震中的父與子》這一課,教師讓學生在課堂開始階段將搜集來的故事進行評選,選出最具感染力的身邊故事。通過故事情境的渲染,課堂氛圍非常積極。以地震為主題的感人故事很多很多。本課主要講的是父子親情。那么,教師就可以親情為主來講一講地震中的真實故事。《母親的故事》就是非常感人的親情故事。“搶救人員發現她的時候,她已經死了,是被垮塌下來的房子壓死的……她死亡的姿勢,雙膝跪著,整個上身向前匍匐著,雙手撫著地支撐著身體,看上去有些詭異……他又來到她的尸體前,費力的把手伸進女人身子底下摸索……有人,有個孩子,還活著。”母親誓死保護自己孩子的偉大親情使每個學生都聽得入神。課外安排閱讀任務,與家長一起閱讀《地震中的父與子》這一篇課文,在家長的幫助下搜集相關感人的故事。或者以“如果那個孩子是我”為主題進行作文,家長監督學生在課外完成自主閱讀和寫作。通過故事渲染情感,再以情感為鋪墊將閱讀與寫作結合起來,提升了學生的人文情感,更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三)家校共育培養閱讀習慣。創設有益的閱讀環境,對培養學生良好閱讀習慣有積極影響。因此,教師應有效整合課堂內和課堂外的閱讀時間,幫助學生規范閱讀行為,久而久之,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尤其針對農村小學閱讀教學而言,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尤為重要。對此,可加入家校共育模式,發揮家庭的監督職能。比如:除進行課堂閱讀有效指導外,對課外閱讀的時間進行合理安排。首先,對于農村小學而言,由家長監督起床閱讀10分鐘,可以是已學的課文也可以是課外讀物。家長定鬧鐘嚴格按時完成每日的閱讀打卡,然后在學生作業本上簽字確認完成閱讀打卡任務。到校后,早晨8點-8點20為晨讀時間,由學生自主展開閱讀。其次,午讀二十分鐘,每天午飯后的時間學生自主安排閱讀,至少二十分鐘的閱讀時間有效豐富閱歷。晚讀三十分鐘,作為課外作業安排,要求學生每天晚上至少三十分鐘的自主閱讀。午讀和晚讀都有家長嚴格監督完成,簽字確認打卡任務。最后,在學校內安排每周一課的“同讀一本書”活動,由學生對一周內所閱讀的書籍進行自主交流,交流閱讀心得體會,還可以向同學推薦好書。每周評選出“閱讀打卡小明星”,并給予獎勵。通過指導學生長時間堅持課內外閱讀計劃,從而有效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四)家校共育激勵自主學習。課外閱讀不能僅作為課外作業的形式進行安排,應指導學生將課外閱讀滲透到日常學習當中。比如學生在日記中表達所讀所想,提煉讀物中的精髓,更增強了語言表達和運用能力。所以,讀寫結合的方式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語用能力,優化課外閱讀的實效性。這時,應突出教師和家長的引導性、激勵性等多元化評價,力求借助創新評價方式,挖掘學生的閱讀思維品質。比如:教師引導學生積極撰寫讀后感,并摘抄好詞好句。學生將摘抄的好詞好句和讀后感作為自主性作業交給老師,家長首先用藍筆進行,老師再用紅筆標出好的內容,并加以激勵性的評語。學生在老師和家長的共同引導下逐漸掌握了通過閱讀正確積累語言知識的方法。此外,教師積極進行家訪,機房形式可以是到家家訪或線上家訪,了解學生激情語文學習情況。還可組織辯論會、記者會或者演講會等活動,讓學生用所積累的課外知識表達閱讀的心得體會。通過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學生的課外閱讀實效性逐漸凸顯出來。因此,學生在家校共育引導下會逐漸養成自主閱讀的良好習慣。
四.結語
總之,在農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應用家校共育,能夠增強家長的教育參與意識,更能夠構建科學的教育監管機制,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但在實踐運用時,教師應結合不同家庭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引導家長發揮其監督指導職能,如每日閱讀打卡簽字,親子共讀,作業講評等等。通過家校共育提升農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效率,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龐瓊.農村學校家長學校建設策略[J].教師教育論壇,2020,33(04):86.
[2]陳亞君.家校共育視角下農村小學德育教育策略探析[J].才智,2020(06):5.
[3]焦永勇.新時代農村小學家校共育合作途徑的研究[J].學周刊,2020(07):162-163.
[4]鄧建英.家校共育助力成長———新形式下農村初中家校共育形式探究[J].甘肅教育,2019(23):25.
[5]龍玉發.1+1>2———談家校共育理念下的農村校園安全建設[C].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智能學習與創新研究工作委員會.2019教育信息化與教育技術創新學術研討會(貴陽會場)論文集.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智能學習與創新研究工作委員會:重慶市鼎耘文化傳播有限公司,2019:524-526.
作者:李彩霞 單位:甘肅省會寧縣頭寨子中心小學
- 上一篇:傳統文化與藝體專業英語教學的融合
- 下一篇:學校體育信息化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