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音樂識譜能力探索

時間:2022-09-06 08:42:14

導語:小學音樂識譜能力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音樂識譜能力探索

一、充分聆聽,強化聽覺體驗

(一)追求完美地聽。在學習一首新的音樂作品時,第一次的聆聽至關重要,我們要選擇美的音樂音響、美的音響設施,營造美的音響環境,把最美的音樂完整地傳遞給學生,讓學生獲得審美的愉悅,從而喜愛音樂作品,為較好地識譜打下基礎。(二)力求任務中聽吳斌老師曾說過:“音樂具有彌漫性的特點”。的確,歌曲有時不是教會的,而是聽會的,歌曲的反復聆聽至關重要。但是,在重復聆聽歌曲時,力求在任務中聆聽,并逐步提高聆聽要求,依次提升聆聽難度,體現出“有效聆聽”,使聆聽真正能為學唱歌曲服務。如:在教學歌曲《噢!蘇珊娜》時,學唱前筆者一共安排了四次聆聽,各次要求分別為:第一次,感受歌曲的情緒風格;第二次,了解歌曲的演唱內容;第三次,隨旋律聽出樂句;第四次,發現歌曲旋律的節奏特點。聽完四次歌曲后,學生對歌曲的旋律已經非常熟悉,再也不會被附點節奏困擾了,識譜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二、善用肢體,體驗美的旋律

(一)在手勢中建立音高概念。音的高低可以用空間位置來理解。匈牙利著名音樂家柯達伊所提倡的柯爾文手勢使抽象的音高關系變得直觀、形象,能幫助學生進行音高概念,培養音準能力,從而體驗到旋律的美,是提高識譜教學效果的好方法。如:歌曲《乃喲乃》的旋律只有“DoMiSOl”三個音符組成。按照教材的安排,這一課有唱名的認識和鞏固練習:三個音符分別住在三個樓層中,Do在一樓,Mi在二樓,Sol是三樓,這樣學生就在認識音符的同時,還會對音符的音高有個很形象的視覺。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更佳的教學效果,根據小學生好動的特點,筆者帶著學生們學習了柯爾文手勢中的“DoMiSol”三個動作,他們非常感興趣。(二)在律動中感受節奏節拍。在音樂教學中,通過學生的律動來感受、表現音樂的節奏節拍,體驗美的旋律,從而提高識譜能力是一種非常好的形式。如:項潔月老師在執教的音樂課《夢》中,學生進課堂這一環節就設計了“聽音行走”這一音樂活動。項老師先在鋼琴上彈奏恒拍“XXXX”“XXXXXXXX”“XXX”“XXXXXX”,讓學生用正常走路的步伐表示四分音符節奏,跑步表示八分音符節奏,接著教師把這些節奏進行了組合和變化,還加入了四分休止符,讓學生隨著琴聲做走、跑、停等動作來感受音樂這些基本節奏的長短比例,體驗其中的韻律感。這樣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就被激發出來了。

三、巧用圖譜,比劃美的旋律

圖譜的功能在于變抽象為具體,化無形為有形,這恰恰能彌補音樂的時間性、抽象性、非視覺性和非語義性等特征,從而激發學生興趣,把握音樂形象。(一)點線圖譜,感知旋律走向點線圖譜是通過點、線等圖形或符號將抽象音符具體化、形象化、直觀化,學生在邊聽邊比劃的過程中捕捉音高的變化,感知旋律的走向。如:教學《甜甜的秘密》一課時,可讓學生畫短線和畫點的方式來感受歌曲的旋律變化。歌曲的第一部分中出現了很多八分休止符,因而旋律變得有跳躍感,當遇到八分休止符時就用點來代替,其它的音則是用高低變化的小短線來表示。“33013301”可用——•__——•__;“50303”可用—•__•____;“20606.6”可用—•__•____。通過練習,學生能直觀地感受到音的高低,又能體驗到旋律的跳躍性,學唱的興趣也十分濃厚,識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二)形象圖譜,突破歌曲難點對于歌曲中的一些難點,有時重復、機械的練習不僅徒勞,更讓孩子對學習失去興趣。這時不妨從學生的學習需要出發,向他們呈現一幅幅生動有趣、形象直觀的圖譜,把歌曲的難點用形象的圖譜展現出來,讓學生通過視覺和聽覺更好地感知旋律的高低、走向,聲音的長短、強弱,從而降低學生學唱旋律的難度,更好地突破歌曲的難點。

四、活用比較,記憶美的旋律

(一)辨別旋律異同,化繁為簡。有些歌曲在旋律的創作手法上是有一定規律的,教師在教唱歌譜時,引導學生辨別旋律的異同,然后把曲譜按規律重新排列,使學生從視覺上就可以看到歌曲清晰的條理,化繁為簡,降低學唱旋律的難度。如:歌曲《乃呦乃》,它的句式特點是:2+2+3+3+3,每一句的句尾都結束在“531|”三個音上,教師可讓學生找找“531|”在歌曲中出現了幾次,并讓學生用紅筆圈起來,然后分五行出示整首歌曲的曲譜。535|531|553|531|1555|535|531|5153|113|531|1153|113|531‖從以上旋律的排列中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前兩句各有兩小節組成,而后三句各有三小節組成,五句的結束音是一樣的,這樣整首歌曲的旋律就由繁變簡,不僅降低了學唱難度,提高了學生的識譜能力,還能幫助學生更好地記憶歌曲美的旋律。(二)分析曲式結構,化長為短。兒童歌曲在曲式結構上往往都比較規整,而且多由起、承、轉、合四個樂句構成的一段體,除第三樂句有變化發展外,其他三個樂句大同小異。抓住兒童歌曲的這一特點,在教學時,先分析一下曲式結構,把旋律化長為短,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識譜能力,而且能使我們的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朝鮮歌曲《蘋果豐收》是一首二段式結構的歌曲。經過分析,學生覺得整首歌曲只要掌握一條節奏和第二樂段中的一個樂句就可以了,學習旋律的興趣大大提高,個個都積極參與,很快就學會了整首歌曲的旋律,還樂此不疲,唱了一遍又一遍。歌曲由長變短了,旋律的學唱變簡單了,學生的識譜能力也提高了,美的旋律在一遍遍的演唱中也深深地印在了學生的腦海里。教無定法,只要我們堅持在音樂實踐活動中學習“哆來咪”,讓學生感受到識譜的快樂,就一定會早日拿到走入音樂殿堂的“金鑰匙”。在生動有趣的音樂實踐活動中掌握音樂知識技能,提高識譜能力,發展音樂感受、表現、創造能力,豐富情感體驗,陶冶高尚情操,從而不斷提高音樂文化素養。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音樂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汪潮.文匯教育家書系———教學新理念[M].上海:文匯出版社,2003.

[3]曹理.音樂學科教育學[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作者:馮琴 單位:浙江省嘉興市海鹽縣齊家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