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理論提高大學英語教學思考

時間:2022-10-26 11:23:55

導語:ESP理論提高大學英語教學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ESP理論提高大學英語教學思考

摘要:隨著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傳統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已經很難培養出國家及社會需要的復合型人才,大學英語教學采用esp教學模式是一種發展趨勢。文章對ESP英語教學的內涵和特點進行了概述,分析了國內ESP教學的現狀,并從ESP教學的六個要素入手分析,提出了相應的改進措施。

關鍵詞:ESP理論;大學英語教學;改進措施

隨著我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培養大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教育部2017年頒發的最新版《大學英語教學指南》強調提升學生在英語應用方面的能力。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應該從實際出發,將英語的實用性作為首要教學目的,以此來強化學生的英語語言表達能力,從而不斷提升學生在學術英語、職業英語和日常交流英語等多方面的專業溝通能力,讓學生充分使用英語進行有效的、專業的溝通和交流,還要在生活以及工作的實際語言環境中將英語表達能力進行深化,全面提高學生的專業英語知識素養。用工單位在對員工的選擇上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對大學畢業生的英語應用水平方面的要求更高,不僅要求學生能夠獨立閱讀并理解專業文獻資料,而且還要求學生能夠熟練使用英語進行日常以及專業的交流。基于這些,傳統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屬于一般用途英語(EnglishforGeneralPur-pose,EGP),已不能完全適用于社會發展的需要,改革迫在眉睫。

一、ESP概述

(一)ESP內涵與特征。與傳統大學教學模式下的一般用途英語不同,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在特定工作環境下對英語的實際運用能力,國外學者對專門用途英語(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ESP)這一門學科進行研究。ESP源于20世紀60年代初,國外率先開始了針對某一職業和學科相關的英語,國外學者也開始了ESP的理論研究。雖然ESP的研究歷程由來已久,但是不同學者對其內涵的理解仍存在差異,就ESP教學內涵的表述層面來說,學者們普遍認為ESP是一種具有目標導向的、能夠引導學生有效學習并滿足學習者英語學習需要的教學模式。因此,ESP教學模式主要有以下四個特征:一是能夠滿足特定學習者的學習需求;二是其內容具有特定性,與某一專業和職業相關;三是其適應于特定或某項相關活動的語言環境中,對詞匯、句法和語篇的應用較為講究;四是與一般用途英語形成鮮明的對比。(二)專門用途英語教學與一般用途英語教學的關系。專門用途英語教學與一般用途英語的關系是互補的,可以并存。從學習目標的角度出發,EGP與ESP是存在差異的:一般用途英語的教學目的是學習語言技能;專門用途英語的教學目的是通過學習來達到對特殊要求的專業或者特定領域英語的掌握。由此可見,專門用途英語的學習是建立在一般用途英語學習的基礎之上,兩種教學模式是遞進補充關系,學生在接受EGP基礎教學后,使用ESP教學模式開展大學英語教學,能夠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有效鞏固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和專業知識素養。(三)進行專門用途英語教學的必要。性ESP教學理論于上世紀70年代末引入中國,至今已有40多年,但直到上世紀90年代后,隨著國家對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日益重視,傳統英語教學模式無法適應時代和社會發展變革的需求,需要將英語教學從公共基礎學科逐步發展為立足不同專業特點的實際應用型英語學科,從知識基礎導向到實踐技能導向,以培養該領域內學生的專業知識素養以及該專業學生的綜合英語實際應用能力。ESP教學模式下,主要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著重培育學生的學術發展以及就業需求,漸漸成為大學英語教學領域的重要議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

二、ESP現狀

由于國內對ESP的研究及實踐均晚于西方,發展不夠成熟,我國關于ESP教學的應用目前還處于探索階段,相關的教學體系還不夠完善,需要不斷借鑒國外的優秀經驗;在ESP教學方面,我國還沒有形成一套完整全面的教材,現有的ESP教學方面的相關資料以及教材很多都存在著各種問題,例如連貫性不夠、實用性不強和針對性不足等,ESP教材無法滿足大學生的學習需求;并且師資力量薄弱,英語教師普遍缺乏專業知識,在ESP教學方面經驗不足,很難應對專業英語方面的問題;國內的很多高校非常重視基礎英語教學,甚至以大學英語四六級英語的過級率來衡量英語教學水平高低,而對ESP課程卻不夠重視,對ESP教學的資源投入也很有限。總之,ESP教學在高校外語教學中的實施情況和效果并不理想,沒有真正地開展實施,很少涉及甚至沒有涉及。盡管如此,筆者認為大學英語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將ESP理念融入到教學過程中,有針對性有目的地挑選有效的ESP教學內容,循序漸進地貫穿到日常大學英語的教學活動中,促進大學英語教學水平的提高。

三、運用ESP理論提高大學英語教學

1932年,美國學者拉斯維爾提出了經典的“5W分析法”。此后,經過諸多學者們的不斷研究與運用實踐,逐步總結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完整體系,即“5W+1H”(FiveWsandOneH)模式。“5W+1H”模式不管是在企業管理方面,還是生產生活等方面都被廣泛應用,尤其是教學科研方面的應用更為頻繁。“5W1H”分析法也涉及ESP教學的六大基本要素,即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隊伍、教學時機、教學場所及教學方法,從六個要素入手可以將ESP教學融入大學英語課堂。(一)教學目的。教學過程的開展首先要明確教學目的,教學目的應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之中,指導教學工作的開展;教學目的的確立能夠有效地帶動教學活動的開展,有助于教學內容的順利進行。所有教學活動的最基本目的是滿足學習者的需求。鑒于此,英語教師可以借助問卷調查的方式,了解和分析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并進行社會需求分析,兩項需求分析雙管齊下,準確地調查社會對ESP英語人才的需求情況。將學生的學習需求和社會需求結合起來,能夠避免學生個性化需求帶有的盲目性,繼而從學生專業發展和就業需求角度出發制定有針對性的教學內容。基于需求分析制定的教學內容才能符合并始終抓住學習者的需求,學習者才會產生主動的學習動機。(二)教學內容。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滲透專業相關知識。Krashen在他的“情感過濾假說”中提出在第二語言的學習過程中會受情感因素的影響,情感屏障如缺少動機、缺乏自信和學習熱情等消極態度的產生會阻礙學習者第二語言的學習,因此要避免產生情感障礙。ESP教學與其專業關聯度高,能夠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熱情。英語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專業特點將語言教學的四個方面,即聽、說、讀、寫與專業知識緊密聯系起來,在日常語言教學中穿插與所任教的專業以及將來工作所需要的詞匯,與專業相關的閱讀理解以及與學科相關的陳述演示。教師也可將最新的話題、最新的時事英語以及最新信息融于英語課堂教學中,學習效果會大大提升。如需使用教材,要選擇與本校比較相符的教材,再進行適當的改編和調整;與此同時,也可請專業教師精選特定的教學內容,為教學活動提供有效的學習資料,以滿足所教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三)教學隊伍。ESP教學的開展是以幫助學生提升英語學習水平,掌握更多英語技能并與自身的職業發展結合起來為宗旨,所以大學英語教學必定和相關專業內容緊密聯系在一起。各高校英語教師的專業基本是英國文學和應用語言學,已經具備較豐富的英語專業素養,積累了大量的語言知識,在聽、說、讀、寫、譯的英語綜合運用方面的能力水平極高,同時具備一定的英語語言教學知識和技能。然而英語教師專業知識欠缺,使用ESP教學模式時,英語教師則需要加強自身建設。英語教師可以旁聽專業教師授課,多與專業教師溝通交流,學習專業教師挑選的專業的前沿的和熱點的材料以用于課堂教學;英語教師之間可以互相學習并分享經驗。

四、結語

綜上所述,ESP教學是一項集需求的針對性、解決問題的直接性和教學效率的高效性的教學模式,能夠更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可與專業教學融合起來與專業發展相結合。本文分析了國內ESP教學的現狀,并從ESP教學“5W1H”六個要素入手提出相應的對策,將ESP教學融入大學英語課堂,以期提高大學英語教學。

參考文獻:

[1]白藍.從EGP到ESP: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發展趨勢[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5):139—145.

[2]仁榮政,丁年青.ESP教學“5W1H”要素分析[J].外語界,2012,(2):58—64.

[3]賴曉鳳,安中華,蔡恒生.淺析大學英語ESP教學現狀及改革措施[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9,(5):81—84.

[4]蔡基剛.專門用途英語的信仰與理念的再認識[J].外語研究,2018,(2):42—47.

作者:姜麗艷 單位:沈陽音樂學院大連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