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英語思辨能力教學研究
時間:2022-11-26 03:31:34
導語:大學英語思辨能力教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人們獲取知識的方式愈加趨向多元,“互聯網+教育”使傳統的教學方式發生了改變。為了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適應時代的發展,改變教學模式勢在必行,文章以黑龍江大學精品課“大學英語跨文化交際”課程為例,探究如何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環境下培養和鍛煉學生的思辨能力。
關鍵詞:混合式教學模式;思辨能力;跨文化交際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是根據學情設計的有針對性的教學環節,這種教學模式使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發生根本性變化,教學重心從“任課教師”轉移到“自主學習的學生”。混合式教學模式下,教師需要把課本上的知識通過“互聯網+教育”技術,組建多元化的學習資源平臺,并引導學生選擇性地接收網上的知識和信息,經過自己的再加工、再整理和再擴容,形成深入、完整和系統的知識體系。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計劃和學習時間,利用碎片化的時間來完成相應學習任務。因此,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思辨能力顯得尤為重要。“大學英語跨文化交際”作為黑龍江大學通識必修課相對較早地運用了混合式教學模式,多年來在培養和鍛煉學生的思辨能力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值得思考、學習和借鑒。
一、混合式教學模式
混合式教學模式是線上與線下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線上課程是重要環節,線上教學資源是首要前提,需要教師提前充分備課,利用信息技術、依托網絡平臺,把傳統的課堂講授內容通過微視頻上線的形式進行前移。學生通過線上微課和慕課等方式進行學習,線上課程給學生自由、自主和輕松的學習空間,還可以不間斷地回顧學習內容,自行從“互聯網”上獲取更豐富的學習資源,不拘泥于傳統課堂上時間和空間的要求,使學生有較為寬松的學習環境。當每個學生都帶著較好的知識基礎走進教室,教師就可以側重于講授重點、難點和學生在線學習過程中反饋出來的共性問題,用更多的時間對學生線上課程學習情況進行答疑解惑,用更多的時間有針對性地與學生進行互動和交流,從而達到教與學的有機結合,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進而提高教學質量和水平。
二、思辨能力與大學英語教學
思辨能力是指學生客觀分析問題、準確推斷、創新和客觀評價的能力。思辨能力培養是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然而相對于其他專業學科,大學英語作為公共課,由于其文化和認知體系的不同,導致思辨能力的培養更加困難。現階段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普遍更關注學生的語言和文字表達能力,學生更關注通過學業考試和四六級,教、學雙方往往都容易忽視思辨能力的培養。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學生大學畢業后英語能力迅速退化,根源就是缺乏思辨能力,沒有進行獨立思考,一旦被動接受教育停止,之前所學知識隨之退化,甚至消失。傳統英語教學模式主要存在三方面的不足:一是教學缺乏互動。教師課堂上照本宣科,學生機械記憶學習,不能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二是學習目標不明確。沒有將思辨能力培養作為教學目標,學生能夠準確掌握教材章節的單詞、概念以及案例,但是卻不能融會貫通,主動分析對比文化現象。三是教學方式落后。在以“知識輸入”為主的教學方式下,學生只是被動接受教師講授的知識點,認為學習過程乏味、枯燥,極易分心、厭課。那么當我們意識到這些問題時,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采取“翻轉課堂教學法”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就是一次良好的嘗試。具體流程為:(1)教師給學生提供課程學習內容及相應的素材;(2)學生按要求對相應章節進行學習,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3)教師在線下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檢查并答疑。“翻轉課堂教學法”的核心就是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的主體地位,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學生可以自行尋找最佳學習方式、感興趣的學習內容,從“要我學”到“我要學”,在不斷深入學習的過程中,思辨能力也在逐步培養形成。
三、思辨能力在“大學英語跨文化交際”課程中的培養
我國與其他國家的文化和貿易交流日益增多,尤其是“一帶一路”合作倡議的提出,傳播中國文化,傳遞中國聲音,促進國際間的合作交流,迫切需要我們培養具有跨文化思辨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大學英語跨文化交際”課程作為黑龍江大學的一門精品課,同時作為通識必修課,在大學英語學習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培養學生跨文化思辨能力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大學英語跨文化交際”課程旨在通過講解并分析英語國家一些典型的文化現象,培養學生理解目的語文化的能力,進而使學生能夠理解、分析并比較文化之間的差異,使學生能夠較為客觀、系統地認識英語國家的文化,拓寬視野,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黑龍江大學“大學英語跨文化交際”授課團隊基于超星學習通平臺,構建其課程體系,共涵蓋9章、32個課程微課、251個任務點,力求通過每個章節任務點的設置,使學生能夠對每個章節內容有清晰的認知。教師在課前給學生布置線上學習內容,即觀看課程章節微課,完成學習通平臺任務點。線上課程任務點結合微課,學習目標清晰,使學生輸入輸出相結合,在觀看完章節微課后,做好相應筆記,完成對應任務點。課程音頻、視頻及章節測驗以一學期為例,比例分配如下(圖1)。微課設計長度適中,通俗易懂,深入淺出地使學生理解重要的概念和內容。教師也可以通過平臺統計掌握學生學習情況,以一個月為例,教師可以清楚查看學生學習課程章節的次數(圖2)。教師的線下教學主要是在線上課程的基礎上,開展翻轉課堂教學,講解學生線上學習遇到的難點,組織學生進行與文化有關的課堂展示、欣賞、分析和評價等思辨活動。教師利用課上部分時間給學生提供跨文化思辨輸出的機會,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例如來自不同專業的學生針對不同的文化主題,以小組課堂展示的形式與其他同學分享自己的見解,哲學院的一個小組和同學們分享了對于文化與宗教的理解,既把自己的專業優勢發揮出來,又引起了其他同學的思考和討論。在課堂展示前,每個小組學生自主選擇感興趣的文化主題,通過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式學習,以不同的形式(制作課件、截取相應音視頻)在課上進行展示,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充分培養其思辨能力。在此過程中,也很好地達到了師生和生生互動,提高了學生課堂參與度。學生需要在線下教學活動前對線上課程中所學的跨文化知識進行更深層次的歸納、對比、分析、鑒賞和總結等,將所學知識內化。教師在線下課堂中重點點撥每章節的重難點和學生難理解的知識點,更好地使學生所學內容體系化。“大學英語跨文化交際”課程對于學生線上和線下課程的完成情況給予評分,作為課程形成性評價的一部分。在近四個學期的嘗試過程中,線上線下有效的評價使學生積極檢驗其學習情況,學生在進行期末復習的過程中,也可以在學習通平臺針對每章節主要任務點進行有針對性的復習。課程評價通過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來檢驗。
綜上所述,我們所探討的基于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大學英語思辨能力,以“大學英語跨文化交際”課程為例,利用超星學習通平臺的線上課程,結合線下的翻轉課堂,輸入大量的跨文化知識,引導學生進行多種多樣的思辨活動,從而培養學生在跨文化方面的思辨能力。
參考文獻:
[1]文秋芳,王建卿,趙彩然,等.構建我國外語類大學生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論框架[J].外語屆,2009,(1):37—43.
[2]臧娜.基于POA以培養思辨能力為導向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模式初探[J].現代教育管理,2020,(2):220—221.
[3]陳瑜.基于混合式教學環境下大學英語思辨能力培養模式的構建分析[J].教育現代化,2018,(12):22—23.
[4]段桂湘.基于跨文化思辨能力培養的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9,(11):161—162.
作者:王玉雙 單位:黑龍江大學
- 上一篇:大學英語線上教學實踐與思考
- 下一篇:中醫藥院校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