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培養論文:當代小學教師職前培養
時間:2022-01-14 09:21:09
導語:教師培養論文:當代小學教師職前培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作者:王智秋工作單位:北京師范大學
能力培養是小學教師教育的重點
(一)基本理念“全過程教育教學能力培養體系”是指學生在校學習四年不間斷的教育教學能力培養過程,以培養學生的教師專業精神、教師專業知識和教師專業能力為指向,通過課上課下相結合,校內校外相結合,學生個體、團隊和學校組織相結合,大學與小學合作等多種形式,展開系列化的能力培養過程。當今,能力這一概念無論在其深度還是廣度上都遠遠超越了傳統意義上人們對它的理解。就廣度而言,能力已并非簡單地指“教學技能”環節,而是指在大學人才培養的全部過程中貫穿能力形成的理念,通過課內外各個環節,全面構建完整的能力培養體系;就深度而言,能力也不能狹義地理解為具體操作層面的職業技能傳授過程或課堂教學理論的形象解說與應用,而是既強調人在實踐過程中的自主性和能動性,強調個體的獨有才能和心理差異,也強調情感體驗乃至無意識潛能對于理智認識的啟發和引導作用,以形成學生終身學習與發展的能力。教師要能像醫生一樣思考,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批判和決策,使自己獲得專業成長與能力的提升,從而能夠在今后漫長的職業生涯中應對復雜多變的教學情境。因此,能力的培養必須貫穿于教師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二)在真實的教育情境中,培養學生的教育教學能力,形成教育智慧教育實踐是養成師范生教育教學能力的關鍵環節,開展教育實踐要體現廣泛性、多樣性和層次性。一是廣泛性。為踐行公平教育的理念,首都師范大學將原來在城區優質校六周的實習調整為4+6模式,即4周在遠郊區縣農村校實習(大學三年級下學期),6周在城區優質校實習(大學四年級上學期)。4+6模式的實習能使學生對城鄉基礎教育有更全面的了解,獲得更多的教育體驗,從而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就業能力,在未來的工作崗位上有能力面對城鄉不同的學生群體,施教自如。二是多樣性。在教育實踐進程中,首師大初教院堅持課內課外相結合,學院組織的實踐與學生個體(社團)相結合,教育教學實踐與社會實踐、科研實踐相結合等。此外,首師大初教院還開展音樂舞蹈藝術實踐、美術野外寫生、野外科學考察等活動。三是層次性。教育見習、教育實習、教育研習,每個層次的要求不同、目標不同。2011年,首師大初教院在原有城區74所基地校的基礎上又建設了54所遠郊區縣小學基地校并正式掛牌。另設有23個社會實踐基地、藝術實踐基地和野外科學考察基地。目前,學院各類實踐基地已達151個,覆蓋北京城鄉各區縣。(三)開放教學實驗室,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動手能力小學教育專業是一個實踐性、應用性很強的專業,其人才培養要面向教育實際。為此,首師大初教院先后建成物理、化學、生物探究活動實驗室,小學科技制作車模、船模、航模實驗室,機器人設計制作實驗室,電腦美術制作工作室,工藝、美術制作室,小學電教攝像、電視編導實驗室,小學生心理咨詢與輔導研究實驗室,英語語言學習實驗室等25個實驗室。在這些實驗室工作的經歷,讓學生獲得較強的實際操作能力,畢業生工作后受到一線小學的高度認可。2010年,學院學生代表隊在北京市大學生物理實驗競賽中榮獲一等獎。與此同時,在2010年北京市大學生藝術展演中獲篆刻一等獎、書法一等獎5項。2011年,在北京市大學生物理實驗競賽中榮獲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在北京市大學生化學競賽中榮獲三等獎。2012年,還有學生獲北京市大學生英語競賽一等獎。(四)設立導師制,培養學生的教育研究能力具有教育研究能力是時展對小學教師的要求,教育研究能力也是小學教師實現自我專業發展的內在動力,是他們成長為研究型、專家型教師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為此,首師大初教院在北京市教改項目《小學教育專業本科生教育研究能力的培養模式探索》研究的基礎上,系統構建了本科生教育研究能力培養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培養內容上,學院確立如下培養重點,即培養學生關注小學教育現象、研究小學教育問題的意識;幫助學生掌握一些實用的小學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促進學生形成用教育研究態度與方法解決小學教育問題的思維方式;通過課程教學、科研活動以及畢業論文等系列活動,使學生體驗教育研究的全過程,在做中學,使其不斷加深和修正對教育研究的理解和掌握。在培養途徑上,學院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第一,調整課程設置,采取“123”的課程模塊;整體設計,形成適合小學教育研究能力培養的課程內容;改革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形成探究式教學模式;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確保教學質量。第二,在一系列專業基礎課與專業核心課中不同程度地開展培養大學生教育研究意識與研究能力的活動,形成在教師教育類課程與教學中培養大學生教育研究意識與能力的模式。第三,在教育實習中關注學生教育研究能力的培養:一是將學生教育研究能力的培養列為教育實習的內容之一;二是將畢業論文寫作與教育實習結合。第四,將學生教育研究能力的訓練與校園文化活動相結合,提高畢業論文與科研課題研究的質量,完善培養大學生教育研究能力的管理制度。第五,成立由教授領銜的“大學生科研實踐活動學術指導委員會”,由其負責對學生科研項目的評審和全過程指導。為保障學生科研活動的科學有序展開,學院建立相關制度:從二年級開始,學生可以申報院級學生科研課題,經過專家評審批準立項,提供經費資助;三年級申報校級課題,從院級課題中選拔,給予經費資助;要求四年級每位學生有課題研究的經歷,在課題研究的基礎上撰寫畢業論文。學院“大學生科研實踐活動學術指導委員會”根據學生項目研究的內容配備一位導師,導師負責對該項目的全程指導。(五)建立“小學教師教育教學能力實訓基地”能力的培養只靠學院的積極性是不夠的,必須調動起學生參與的主動性。為此,學生自發組織“音韻朗誦社”“墨池書社”“合唱團”“舞蹈隊”“《凱風》雜志社”等各類社團,實施“早讀我上講臺”工程、學生小教員輔導等。2012年成立的“小學教師教育教學能力實訓基地”為學生能力培養搭建新平臺,調動學生廣泛參與的熱情,整個校園一年四季充滿著濃厚的教師文化氛圍。
“發展性”是小學教師教育的生命力
面對科學文化知識的不斷發展和兒童世界的不斷變化,小學教師更應該把終身學習放在重要位置。小學教師的終身學習主要體現在主動發展的意識和不斷反思、制訂發展規劃的能力。小學教師既是小學教育工作者,又是與小學生、與教育改革以及社會共同成長的學習者。小學教師要了解社會的變革、教育改革與發展,了解不同年代兒童的變化,同時還要把握國內外教育發展的動向,跟上教育理論和知識學習的發展步伐,不斷充實和完善自己,使學習成為自身生活中的一種習慣,不斷追求新知和吸納新的研究成果,不斷提高師德修養和提升教育智慧。在培養小學教師的實踐中,小學教師的綜合性知識結構特征使得小學教育專業學生要學的課程太多,遠遠超出了1~2個學科領域,除此以外還有諸多教育學、心理學、藝術類和通識類課程,使學生不堪重負。事實上,“綜合性”不等于“大拼盤”,“所學之多”并不等于“所獲之多”。為此,首師大初教院在學生培養過程中,把關注學生未來職業生涯的可持續發展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題研究、案例分析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即強調“真情境、小問題、高觀點”。
有一支好的教師團隊“好的教師團隊”要適合基于《標準》的小學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實際需要,并能可持續發展。小學教育是培養小學教師的專業,在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專業,它不同于傳統的按學科體系建立的專業,具有明確的職業指向和學科綜合性特征,并且實踐性強,人文素質要求高。因此,打造一支好的教師團隊尤為重要。(一)構建一支多學科相互包容、和諧共生的教師團隊為適應小學教師綜合性的需要,從事小學教師培養的教師團隊必須由多學科教師構成。首師大初教院目前有專任教師108位,這支隊伍中既有中師留下來的優秀教師,也有建院以來引進的青年博士,目前擁有博士學位教師占專任教師總數的36%。教師隊伍涉及教育學、心理學、文學、歷史、哲學、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及音樂、美術、體育等20多個學科領域,理論型、技法型教師兼有,適應了小學教育專業人才綜合性培養的需要。(二)開展多學科交叉領域的合作研究小學教育專業多學科支撐的綜合性特點決定了它從一誕生就沒有現成的學科給予支撐,這是一大缺憾。為此,首師大初教院在專業建設的同時,積極探索新的學科開創,先后在教育學一級學科下自主設立“初等教育學”二級學科、“教師教育研究”二級學科和“少年兒童組織與思想意識教育”二級學科;還建設了“小學教育”專業學位點和“科學與技術教育”專業學位點,在“課程與教學論”7個方向招收碩士研究生。學院還先后成立“初等教育研究所”“科技教育中心”“兒童生命與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兒童文學與語文教育研究中心”“中小學書法教育研究中心”“全國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師資研究與培訓基地”“初等美術教育研究中心”等11個研究機構,為專業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學科支撐。青年教師也分別在不同的學位機構下實現專業發展。應當說,將小學教師培養納入高等教育體系在我國還沒有積累十分成熟的經驗,《標準》的頒布為培養小學教師的院校提供了一個指導性的國家標準。在《標準》指導下,我國高等教育一定會不負眾望,培養出更多更好的小學教師。
- 上一篇:高職論文:新時期高職激勵機制評述
- 下一篇:當前技術的教師演化